• 集成场
  • 董千里
  • 12331字
  • 2021-10-15 20:27:27

第一节 集成场通论的视角

“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是中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一种典型形式。国际产能合作是一种产业能力建立在国家间供求联系上的协同联合行动。在这种联合行动中体现着全球价值链中各国产业参与的合作及竞合关系,特别是在主导网链结构过程中,产业链的领导企业作为集成体,主导着产业网链发展战略以及专业方向的选择,有时市场竞争会纳入政治因素,这种国家竞争战略取向,有时会影响,甚至决定集成体主导的网链结构运行方向,带来了国际竞争的复杂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产能合作更多地强调了产能合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国际合作中的共赢。集成场是源自中国物流业高级化的集成过程、两业联动、产业联动实践的理论提炼,具有国内经济体制特征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工大系统,需要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简化的基础上研究,而集成场理论将研究对象简化为集成体、基核、联接键构成的网链结构,结合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在网链集成创新过程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境内产业链走向国家价值链,参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价值增值。集成场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核心企业或领导企业的主导网链形成、运行和优化过程、示范作用,能够抓住网链最主要的合成场元,简化“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研究对象、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借鉴既有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践深入浅出地进行产业联动、网链集成研究,引导或指导“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网链集成实践和优化活动过程。

一 市场促进了物流集成实践

为什么要用集成场作为研究“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基础理论?集成场理论源自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产业联动网链结构特征。为什么要用全球价值链研究“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今天中国要走向“一带一路”,产业集成体主导的产业链及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需要有基础理论进行引导。集成场正是从物流集成场[1]发展过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炼。物流集成场是对物流业既成的理论总结提炼,而集成场是针对两业联动、产业联动的理论总结提炼。面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集成场理论应用,这些都是当代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一)物流集成场是反映物流业改革实践的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机制。市场所需要的是集成物流服务,特别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集成物流的优质服务。物流业从业者提供的服务从过去的物流资源服务如仓库出租服务,物流功能服务如运输服务,开始根据客户需要,通过物流集成过程实现集成物流服务如取货、运输、配送和交付一体化,改变了专业部门管辖企业生产的计划经济特色。

物流集成理论正是源自物流业集成实践的提炼和升华,经过物流集成活动实践的梳理、归纳,提炼形成了物流集成场理论,使之成为提纲挈领的理论体系,可用于探讨物流业转型升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两业联动,以及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

(二)集成场理论能体现多产业间的专业化协作

在进行物流高级化探索的实践中,要关注物流业的服务业特征。物流业转型升级需要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制造业是典型的服务对象领域之一。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两业联动实践,反映了物流业组织化的物流链组织形式,制造业组织化的供应链组织形式形成,因此在两业联动中进一步提升了物流链与供应链两链对接的理论。经过对不同产业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之间关系再次梳理、归纳、提炼和总结形成的集成场理论,可用于探讨两业联动、产业联动中的转型升级,境内产业集聚,以及通过网链结构的绿色延伸,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

(三)境内走向境外的产业链网链绿色延伸

在这一研究探索过程中,更赋予了集成场理论哲学应用,表现了管理哲学的通用性。实践表明,在电子信息技术、集成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支撑下,产业集成、联动、升级发展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延续性,本着大道至简的原则,将其概括为集成场。

Raymond Vernon(1966)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贸易状况和预测60年代对欧投资的可能模式,指出国际产业转移现状及发展趋势。石东平、夏华龙(1998)则认为梯形产业转移和升级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将在其国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不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而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而其对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的解释,主要是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了九种观点,包括成本上升论、移入需求论、生命周期论、梯度转移论、产业成长演化论,以及国际生产折中论、企业成长空间扩张论、企业赢利空间界限论和集成经济论(陈刚、刘珊珊)。刘勇等(2018)认为,国际产能合作的产生是国际产业分工与产业发展的必然,主要合作方式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开发合作等,在地区、国家产业转移扩展到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同时,实现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资本链的重构,并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重新配置组合。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分工与协作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与俄林(H-O理论)发展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影响比较大,迈克尔·波特理论主要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参考有关学者的研究,梳理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比较,参见表1-1。

表1-1 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比较

从表1-1中可以看到,在国际上形成的五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的产业转移主要以殖民扩张为主,几乎没有国际产能合作;前四次产业转移的特点基本上是“梯度转移”,即在产业区域上,以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梯度次序转移;在产业层次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梯度次序转移;而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方面,是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梯度次序转移(董小君,2014)。在整个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中国是从1950年开始逐步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并于2001年加入WTO,开始加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战略过程。[2]在此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传统的产业转移不仅是产业空间移动,更凸显了产业输出者的政治、经济等利益诉求。在新近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也出现了高端产业回流现象。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应当如何体现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产能合作理念,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四)“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取向

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含义,比较其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关系,可以看到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产业生产设施的空间扩张或迁移;而国际产能合作表示了更深刻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内容,特别是“一带一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产能合作应当有新的取向: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中国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集成创新以及网链绿色延伸,通过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过程,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对接,进而助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3],实现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和平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共同发展,就是要结成利益共同体;融合发展,就是要形成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就是要打造责任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最终愿望。

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框架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进而在领先产业绿色延伸过程中、在集成创新中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在这一复杂过程中,集成场通论可探讨研究境内境外环境在有较大差异下,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基础上的产业链境外网链绿色延伸在实践中、在理论上都有值得研究和遵循的一般规律。

二 集成场源自实践的形成与发展

(一)源自实践的提炼总结

集成场理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物流业组织化、高级化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两业联动中,逐步认识、归纳提炼出来的,是在运用集成场视角观察产业联动、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起来的。[4]可以说,集成体主导的网链结构源自实践的总结提炼,不仅体现了人工大系统主动性特征,而且在分析研究各类集成系统的优化实践过程中,具有凸显关键因素、主要机制和认识的相对性特征。改革开放首先解放的是集成体,激活了集成体的主导能力、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是基核场源建设,构建产业基地,并先后用公路、铁路等境内外高速路网衔接起来,构成了基核集成引力的场源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构成的信息型联接键,支持集成体将资源型联接键、技术型联接键综合运用起来,进而支持产业功能、产业业务过程的联接键发挥作用。集成场理论基本上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物流业发展、产业联动形成的物流链、供应链、供应链集成的网链结构及其机制的提炼与总结。

通过集成体主导网链结构形成与运作机制的关系,将人工大系统本质特征体现出来,最重要的是体现为合成场元理论。改革开放帮助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中物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服务对象才能够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市场找业务,是集成体主导网链在集成场运作的优化机理,物流链这一网链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成长,在两业联动的网链之间体现着竞合机制。

(二)基本范畴是实践竞争的要件

集成场基本范畴有集成体、基核、联接键等,均源自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流业企业内部和企业间业务组织关系或产业组织关系,是支持物流业组织化、物流业高级化发展[5]的产业升级理论——物流集成场[6]以及所服务的工商企业、产业形成的两业联动、产业集聚和集群的产业联动升级机制——集成场理论[7]

集成场面对的是人工大系统,在人工大系统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形成了网链结构的主动性质,主动优化、主动创新、主动升级,以满足需求,这就需要主动创新的有机体,即用集成体代表这种智能决策机构。集成体是由主体单元与客体单元构成的二元结构,并具有战略主体、行为主体、利益主体的三主体特征[8],在集成场中起着主导网链形成、运行和集成优化的作用。以物流链为例,作为物流集成体,能够整合资源商、功能商,进而形成集成服务商,这是微观经济动能的直接激励网链分阶段发展结果[9]。在宏观上,涉及不同运输网络升级,载运工具升级,枢纽基核、信息平台升级之间相互影响过程。这些不仅仍旧可以用网链结构探讨,而且反映了网链结构作为一般系统的相对性性质。

集成体应具有主导网链及创新的企业家精神。集成体作为核心企业具有主导网链形成与运作的集成能力;集成体也可能作为配合企业被其他的集成体所整合,形成网链结构的决策智能结构组成部分。基核是企业业务运作的基地,也是承载场源集成引力的载体。对应物流业是物流基核,制造业是制造基核,产业园区是公共型基核。基核决定了产业集聚的空间布局,决定了网链运行的效率和成本。联接键是集成体、基核及其之间的联系、连接方式,涉及基础设施连接通道,也涉及网链、平台的联系、连接通道。

(三)网链结构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单元

集成场从物流集成、物流集成场理论对物流链促进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的实践观察,特别是两业联动过程中的物流链切入供应链,形成供应链集成过程,扩展了其视角。这一过程正是源自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首先使得物流集成体形成,从承包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为实现国有企业对国家的承包指标,开展国有企业内部承包,企业内部承包逐步深入单车承包,从单车风险抵押承包到单车资产抵押承包,经过几轮承包制改革,国有运输企业几乎没有公车了,下一步如何发展。一是分散的单车经营,二是集成化发展。这些都与其服务的客户对象密切相关。

组织起来的物流业的专业化形式:物流链,其性质仍然是服务业,组织化需自身有更稳定的服务对象,这些服务对象应当是高端物流需求,也就是高端物流需求引导物流业高级化发展(董千里,2015)。在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进行开发时,往往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伴随其产能进入实业有相应的物流企业。

(四)国际市场体现的是网链与网链间的竞争

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所构成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网链结构。这种网链结构的形成是从点、线、网、链集成优化过程中实现的,体现了集成体在单一产业、两个产业和多产业之间集成优化实践的理论提炼发展过程。通过物流集成形成的物流链、制造过程集成形成的供应链、物流链切入供应链过程实现的供应链集成等实践,都可以用集成场理论概括,即用网链结构概括集成场理论构建的物流链、供应链、供应链集成乃至产业链,都可以是价值链观察的对象,这些网链结构往往具有集成体、基核、联接键结构的同态特点。这就便于我们简化境内产业链网链结构形成、链接、嵌入和转移到境外产能合作之间的研究,具体见图1-1。

在图1-1中,集成体主导的网链是经济动能实际运行过程,可以从资源集成、功能集成、系统集成等内在发展,到两业联动的产业集成、两链对接和协调发展,不仅能实现微观网链的JIT等准时化管理,而且可以从地方价值链形成国内价值链(Domestic Value Chain,DVC)、国家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进而走向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可以通过网链集成创新、绿色延伸,实现国家价值链功能,在“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中获得其网链相应地位。

图1-1 同态网链从境内到境外绿色延伸的过程

(五)集成场理论研究的拓展

长安大学的董千里自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物流高级化发展,先是主要研究物流系统内部要素构成,研究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主动优化,将公路货运站纳入物流中心的理念范畴进行讨论[10],特别是注意到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货运业发展趋势是将取货、运输和配送过程的系统集成,即集成体主导货运集散一体化战略或系统,提出货运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货运业向物流业发展,其发展的思路和基础就是整合资源、集成运作、满足客户需求;节点(枢纽)是资源、功能和过程整合的依托,即基核,体现为复合性场源的承载基地,吸引相关资源并进行优化组合;电子信息技术是整合资源、集成优化功能和过程最重要的基础性技术手段,即联接键,承载着集成创新的成果。科学的物流理念的融入对传统的货运站向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基核转换,提出了评价指标和要求,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走向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主动优化的范围从单一企业走向区域发展。这一阶段的物流业发展研究主要是针对业内的物流集成创新、物流战略管理,概括为物流集成理论。为了概括所形成的物流集成理论体系,建立了物流集成场范畴,其侧重点仍是物流业内集成并与相关产业发生联系,发现物流业与制造业中的集成差异及其特点[11],从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提炼,进一步将物流集成场理论提炼为以支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为基础的集成场理论(杨小凯,1982),这更具集成场理论在产业联动应用、研究的一般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基础理论,将其概括为集成场通论。那么,从集成场更一般的角度观察,在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既有的研究范畴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范畴及过程,可参见图1-2。

三 集成场合成场元时空间分布及层级关联

集成体主导的网链结构实际上反映了集成场中的集成系统的网链结构与层次,表明了主动性合成场元的自适应、主动优化能力,在不同网链结构中具有同态系统性质。这种同态系统层次表明考察对象和研究过程具有相对性。

图1-2 集成场全球价值链视角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既有及待研究范畴及过程

(一)合成场元及其时空分布

合成场元是集成活动中值得单独进行考察的场元素,即基本单元。合成场元可分为主动性合成场元和被动性合成场元两大类型。集成场是合成场元在集成力和集成引力作用下的时空分布状态。集成力是主动性合成场元产生的,集成引力是合成场元之间特别是基核之间作用产生的,二者构成了微观集成运动的基本作用力。从集成场观察物流业参与联动的产业经济运行可以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主要层次认识,而且两者之间是密切关联的。微观层面是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作为网链集成体主导的经济活动,作为集成体在微观经济层面经济活动有机体体。在宏观层面往往涉及多个供应链的集成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产业联动、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链经济活动主导的有机体。经济活动微观到宏观的联系是集成体主导的网链结构在国家、国家之间乃至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经济活动。

从集成场视角观察,起到集成体作用的(物流链、供应链、供应链集成等)网链结构的核心企业是具有主体单元与客体单元的二元结构,具有战略主体、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的三主体特征的有机体[12],是综合体现企业家精神,能主动进行优化,寻求自身与外界环境平衡的有机体。

政府作为集成场中主导宏观环境的一类主动性合成场元,所起到的作用是政策势能。政府本身不应具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谋求区域、全国乃至国际经济发展,力求将政策势能转变为国家产业经济动能,从而影响了全球不同层面的产业经济活动,定位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

物流业是经济流通中的重要产业,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通过物流业基础性、衔接性、渗透性及其服务性质,以与制造业联动、产业联动等方式形成了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例如,电商与物流间的联动机制使两者无法分割。物流效率使电商更有价值,电商通过物流使商品价值更快得到实现。类似地,物流业结合其产业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对产业运行经济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差异度越大,相互间联系越重要;由于专业化分工度的提高,物流业在经济流通中的促进、协同、制约等作用越发深入和重要。这就是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的重要地位和性质。

(二)合成场元间作用与联系

经济系统的分工度提高后,同一专业产品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使用价值的差异度大大增加。对于产品的选择强度可以用每种产品对不同人、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使用价值的差异度来体现。差异度的具体分析可以用反映使用价值的差异的熵来定量描述(杨小凯,1982)。分工度不高时,产品的时空分布方案不管怎样变化,现有产品的总使用价值变化不大,而分工度很高时,现有产品的时空分布只要稍有变化,则所有产品总的使用价值将产生大幅度波动(杨小凯,1982)。时空微观层面:市场经济状态下,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集成力,具有整合资源实现目标的能力,能与基核、联接键的联合、协同作用结合在一起。

可借用经典物理公式简化集成场理论文字阐述部分。

(1)集成体的集成力可表示为:

式中,P集成力表示集成体的集成力;r是物流集成体可支配的资源质量,在集成过程中体现为可支配资源的有效度测量;a集成是集成过程的加速度,在集成过程中体现为集成体的战略意图和意志;y是集成系统产出函数的一阶导数,是产出函数的增长率;t 表示时间。

集成体的集成力充分展示了其在市场竞争的实力和集成服务的能力。集成体的市场竞争力和集成服务能力才是企业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来源和战略驱动的根本动力。

(2)基核的集成引力。根据基核集成引力的基本内涵,集成体主导的基核与基核之间的集成引力可以表示为式(1-2):

式中,rArB分别表示集成体A、集成体B可支配的资源质量;t网络可达是集成体介入物流网络的可达性;k引力系数表明资源质量的兼容及协同能力级别的参数,其取值范围[13]可参考表1-2所示内容。

表1-2 k引力系数系数级别及取值范围参考

当0≤k引力系数<1时,表明两个集成体资源不兼容,简单粗暴地强制融合可能导致物流集成系统效率降低;

k引力系数=1时,表明两个集成体资源性质基本兼容,物流集成后的集成系统产出规模能力扩大时,物流集成效率基本没有改变;

k引力系数>1时,表明两个集成体资源协调,物流集成后的集成系统规模能力扩大,物流集成效率提高(董千里,2018)。

(3)受政府政策势能的影响,企业主导网链在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是可以将政府政策势能作用转变为集成体主导经济动能的主动优化能力和政策影响的实现程度。政府政策势能可表示为式(1-3):

式中,M表示一定政策范围可调控的资源,是宏观政策可调控相关资源范围;可用m表示微观集成体可整合的资源;g表示政府政策发布作用效果系数,一般层级越高,效果系数g越大;h表示政府政策发布机构的行政级别,例如,国家、省区、市县等层次政策发布级别,在本书集成场研究中为宏观政策势能所能影响特定区域资源的范围。在集成场涉及的资源也可用r表示,在理论上有M∑m=∑r,即从集成场的视角,宏观政策势能可影响一定范围的集成体,可影响集成体主导的微观经济动能资源范围,因此有∑m=∑r。在区域经济或特定产业经济系统中涉及很多个集成体,其所施展的集成力合成推动区域或产业经济活动,在特定产业经济或区域经济领域就会形成微观经济动能,促进集成体在特定区域、特定产业领域形成集成力的合成作用,体现该领域的微观经济动能与宏观政策势能引导的相互作用机制,可能引导某一产业方向、某一区域的微观经济集成力合成并推动经济动能形成和发展。

主导微观经济动能的集成体系统产出函数为y,产出函数y可用其变化率表达,即可以通过一次导数表现出来,用表示。

微观经济集成体主导网链运行,在产业网链结构运行中可以用右手法则确定理论发展方向,并可用集成力的合成P来表达。由于集成体主导集成力是用产出函数fx)来表达绩效的,产出函数效率为,有,其中,v可以代表微观经济动能的速率,因此,集成体的集成力合成推动微观经济动能,处于理想状态的宏观经济政策势能还是要通过微观经济动能的集成体去实现。政府宏观政策势能与产业微观经济动能之间的关系,应该使政策势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经济动能或影响经济动能演变关系,宏观政策势能转化为微观经济动能理想状态的表达式为

式中,v表示微观经济动能运行速率。可具体表达为下式关系

在微观到宏观集成系统可调控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在系统的集成力使得期末产出效率高于期初产出效率时,政策势能再引导并转化为经济动能方才有成效,即。所以说,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政策势能要有针对性地影响微观经济动能,当政府的政策势能产生的能级可以通过政策势能的有效实施实现产业政策的针对性时,才能形成宏观政策势能效果,达到理论上的理想政策势能状态,即

ε政策势能=ε经济动能

也就是要将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政策势能转化为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动能。

集成场视角就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势能作用,要让政策势能引导、形成和促进的微观经济动能活跃起来,也就是要在一定时期使得经济系统的整体产出函数所表达的效率变化大于零,产出函数正增长。

(三)集成体主导的网链结构

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涉及分工程度、技术水平和反馈效率。集成体主导的网链,以及网链与网链之间的集成体关系体现了分工程度,体现了集成体之间的竞合关系;基核往往承载技术水平于其中,决定生产能力、质量与成本;反馈效率主要体现在联接键类型构成及其内容建设方面。

1.集成体的主导作用

集成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中国服务业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断变革进步,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对集成体(企业有机体)增强活力、整合资源和形成网链竞争能力的机制,能在不同市场竞争中体现集成体发展壮大的要求。集成体具有主体单元、客体单元二元结构,体现了战略规划的自主性,也体现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要求;同时具有战略主体、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三主体特征,描述了集成体的形成发展机制。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完成国家计划下达的任务,企业没有自主权也没有活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有了自身发展要求,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投资,需要获得利润,也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不曾有的集成体性质。物流企业具有了活力,这种活力决定了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有盈利能力,具有发展能力,这些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提出了要求。企业整合资源需要有集成力,体现主动优化的集成力,这种集成力伴随着市场竞争的范围扩大,自然从资源集成、功能集成走向系统集成,提供一体化服务能力。

2.基核的基地作用

基核是经济扩张过程中的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场源承载地,场源体现了集成引力之源,是各类集成体进行经济生产及其协同活动的基地,是在经济发展、市场竞争中进可攻退可守的物质基础和场源承载。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是在流通领域的基核所创造经济效率的放大。

技术水平决定产出的质量、数量与成本,先进技术只有通过大规模生产商品并投放市场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基核就成为技术创新的承载依托和实现分工程度的载体;网链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中往往需要储存积累技术、依托生产能力,否则集成体可能在网链竞争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3.联接键的衔接作用

为了便于认识联接键,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六型,即基础类(信息型、资源型、技术型)、服务类(功能型、过程型)和综合类(信息型、资源型、技术型、功能型、过程型等为实现特定目的的组合,被称为组合型)。[14]联接键不仅连接起各部分合成场元,而且能够发挥效能放大作用,起到了集成创新作用,所以,能够体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联接键的类型与设计决定了联接键的技术水平。信息型联接键沟通各类资源之间的联系,是资源集成优化、功能集成优化的必要条件,可使得人员、设备、技术、资金、需求等实现最佳组合。同样的人员在不同地域不同信息型联接键作用下,工作效率差异巨大。因此,信息型联接键由于信息沟通产生了放大作用,这也是技术创新突破效率最丰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集成系统的反馈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型联接键的作用。

集成场中集成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信息。即使是信息型联接键,其构建的技术水平、基本功能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信息型联接键决定了分工度高低、专业化协作水平,并决定了信息集成带来的经济效率。近年来一些技术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等很多都集中在这一合成场元范畴。

最典型的基础类联接键是运输通道,将集成体与各类资源、生产和市场基地紧密连接在一起。这类联接键不仅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和技术。基础类联接键不仅通过资源型联接键连接原料地,也连接了市场,将原料、生产和市场纳入网链结构之中。联接键的质量与效率对经济集成放大作用十分明显,“要想富先修路”“想快富就要修高速路”就是基础类联接键升级实践体验的真实写照。

4.网链结构主要特征

集成体主导网链结构发展,使得网链结构不仅具有最简洁的同态网链结构特征,而且具有可重组、可升级的特征,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能,具有可持续、可迁移的发展潜力。

(1)最简的网链结构。集成场的基本范畴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构成了最简单的网链结构。而物流链就是物流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构成的网链结构[15];(制造)供应链就是由制造集成体、基核和联接键构成的网链结构。

(2)同态的网链结构。同态的网链结构体现的是同态的人工大系统,既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单位,又是竞争中合作的网链结构的构成。同态网链结构的基本范畴,便于在同类型集成场范畴之间构建集成创新的方式。物流链导入供应链就是由物流集成体与制造集成体、物流与制造基核和相互衔接的联接键构成的网链结构,它们之间构成了最简单的同态网链结构,体现了同态网链结构的人工大系统的基本特征。

(3)可重组的网链结构。通过链接、嵌入等方式可以形成新的网链结构,可重组的网链结构是提升网链集成创新能力,这是网链转型升级的必要前提。

(4)可升级的网链结构。网链结构能够体现集成场基本范畴及之间关系的创新升级,这种升级包括规模升级、功能升级、质量升级、能力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

(5)相对稳定的网链结构。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和环境的网链结构,当其表示出相对稳定的产出能力时,其运行性能表现得比较稳定。

集成场合成场元的性质、种类和集成创新的基本关系,可见图1-3,这些关系使得人们对集成体主导网链产能合作的机制认识更为深刻。

图1-3描述了集成场基本范畴及其主导供应链、供应链集成,境内产业联动、境外产能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即使对境外园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过程也能得到深化研究的启示。

四 合成场元作用机理及关联关系

通过梳理上述集成场主要范畴,集成场主要合成场元作用机理、在系统集成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可以形成管理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诸如,主动优化原理、结构创新原理、对称平衡原理、需供互动原理和效率经济原理。

图1-3 集成场基本范畴、性质与网链间基本关系

(一)集成体主动优化原理

主动优化原理反映了集成场理论主动寻优、整体寻优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导要求。集成是要由集成体打破既有静态平衡、形成集成合力才可能做到。集成体主导集成过程是一种资源整合、功能整合和过程整合等的创新变革历程,要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网链结构创新原理

结构创新原理是人工集成系统通过结构变化引导其功能变化、发展趋势跃迁的作用,体现了集成体主导的集成系统在从初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结构创新、系统创新的要求。制造业与物流业组织化形式的典型表现是供应链与物流链,这种组织化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管理理论,体现了联动的双方、多方都可以通过集成优化达到一个全新的状态,这就是产业转型升级、高级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三)主通道物通量对称平衡原理

对称平衡原理反映了基于基核、国际物流主通道及其运营过程的本质特征要求,体现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机制需求。基于基核进出物通量对称平衡比较容易做到,而区域基核间、国际基核间物通量对程平衡就不太容易做到,但需要关注集成系统运作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过程的形式与内容,以更好地反映系统集成的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求得可持续发展。

(四)网链需供互动原理

需供互动原理反映了两个或多个集成体之间协同运作内在联系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体现了客观性的市场机制机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获得差异是集成动力之源。既有的相对静态的系统通过集成活动实现动态集成。

(五)网链效率经济原理

效率经济原理反映了基于集成场理论主动优化时间等资源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可达性、时间周转量等指标来反映效率经济的基本原则。效率的可观测指标是时间,如测量基核间物理距离的可达性指标,反映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周转量指标(例如,一批货物从进入到离开一个国际物流系统所经历的全部时间)。显然,效率经济因集成运作带来集成系统的整体价值提升,同时也应关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测度的集成系统的产出绩效。

上述集成场五个基本原理,可简要表达为主动优化原理、结构创新原理、供需互动原理、物通量对称平衡原理、效率经济原理,支撑了集成场理论从单一产业集成到两业联动集成、产业转型升级实践的指导过程。集成场主要合成场元的主要作用机理、集成过程特征和管理哲学的基本原理间的联系如图1-4所示,其中包括一般性密切关系、重点联系等相互关系。集成场在整体上体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在具体集成过程中又体现了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征。

集成场理论为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进一步体现其价值及其增值进行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并提供了实践方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