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黔森创作研究
- 颜水生 杜国景 章文哲
- 10902字
- 2021-10-15 19:41:08
第四节 传统智慧与自然天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46]。如果说欧阳黔森试图通过传递真善美来改善和提升社会道德状况和时代精神,那么他又试图通过吸取中华文化基因来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1965年,欧阳黔森出生于地质工作人员家庭,他从小就与地质工作人员有了深厚感情。1984年,他正式成为一名地质队员。在八年地质找矿生涯中,欧阳黔森走遍了高原雪峰,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武陵山脉、乌蒙山脉、五岭山脉、昆仑山脉、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作为地质队员,他与大自然有着奇缘,他经常醉心于大自然的美妙,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欧阳黔森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地质事业,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始终无法忘怀的记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地质工作使欧阳黔森亲密接触大自然,也促使他不断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甚至认为关注人与自然成为他的本能。2014年,欧阳黔森在散文《水的眼泪》中着重表现了他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看法,他认为两千年前的老子就已经揭示了万物的真理,他在文中引用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7],这种宇宙生成论使欧阳黔森认识到万物的发展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欧阳黔森认为“道”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他从汉字结构分析老子的思想:“‘道’字的结构:首即是头,头上两点即是眼,眼高头低即是思,思之则走之。如是,可谓正 ‘道’否?”[48]众所周知,老子之“道”指的是宇宙本源之“道”、自然规律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发展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正如陈鼓应指出,“‘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 ‘道’而开展的”[49]。欧阳黔森深受老子之“道”的启发,他不仅希望“道”成为思想的根基,也希望人们能够先思考后行动,更希望“道”能够盛行于世。欧阳黔森高度评价老子思想,他认为老子的智慧让我们自惭形秽,也让我们体悟自我的无知与浅薄;不仅如此,欧阳黔森还认为老子在两千年前所著的《道德经》对自然环境问题就已经有了唯物的结论,为人类的发展提出了警示。可以说,欧阳黔森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不仅与他的地质经历相关,也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欧阳黔森在《道德经》中不仅体悟到了宇宙自然规律,也体悟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欧阳黔森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他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进一步深思悟道。他把自然之观感与老子之哲思结合起来,从《道德经》体悟到自我的渺小,他认为自己在浩瀚的世界中就是一滴水珠。欧阳黔森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首歌颂水的长诗,他在诗中写道:
水是无形的/无形的优势/是它可变成任何一个形状/在峡谷里它是急流/在悬崖上它是瀑布/在盆地它是明镜/在天空上它是云彩/在云朵中它是雨滴/在南风飘的时候它是雾霭/在北风刮的时候它是雪花/这便是水的属性/遇坚而刚、水滴石穿/遇软而柔、润物无声/这便是水的精神/团结而和谐/也许有人会认为/一滴水溶入了大海是令人恐惧的/一滴水在浩瀚的大海里/还有那滴水吗?/因而宁愿是绿叶上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美丽在深山里/那么我们告诉你/这是典型的自私自卑自闭/在一个晴天/你的美丽也许只能是昙花一现/一滴水于弱者是泪、于强者是汗/一滴水向往大海而艰苦卓绝的过程/于弱者是灾难/于强者是财富/这就是事物的唯物辩证法则[50]
在诗歌中,欧阳黔森描绘了水的属性和精神,他认为水具有遇坚而刚、遇软而柔、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的精神,他赞扬水滴向往大海而艰苦卓绝的过程,这些精神其实也就是老子在《天下莫柔弱于水》和《上善若水》中提出的观点。老子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51]老子揭示了水的坚韧不拔性格,说明了以柔克刚、水滴石穿的道理。老子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52],揭示了水的润物无声、无私奉献精神。欧阳黔森对水的看法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然而,欧阳黔森并没有完全接受老子的思想,而是对其采取了批判性吸取的态度,欧阳黔森主动扬弃了老子“居善地,心善渊”的观点[53],他反对做绿叶上的露珠,反对把美丽藏于深山。欧阳黔森主张做勇敢的强者向往大海而艰苦卓绝的过程,这里似乎又接近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了。实际上,欧阳黔森不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也在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曾提到儒家性善论和阳明学等传统文化在他创作中的作用,他强调“传承优秀文化,在优秀传统上创新,才是汉语言写作者的明智之举[54]。”2007年,欧阳黔森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了散文《白层古渡》发表于《收获》杂志,他在《白层古渡》中也思索了水的本性,他认为水的本性“是热爱自由,是没有颜色的,是无形的”[55],他强调无形的优势可以使水随意根据条件成任何一种形状,但人要任意改变水的形状都应该慎之又慎,现代人不应该剥夺水的自由。欧阳黔森在《白层古渡》《水的眼泪》《贵州精神》等作品中都提到了水随物赋形的属性,这种看法可以说是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果,孔子也曾提到水随物赋形的特点,“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56]。2012年,欧阳黔森在诗歌《贵州精神》中再次歌颂了水的精神,他认为遇坚而刚、水滴石穿、遇软而柔、润物无声是水的精神,强调大海才是万物之源,他在诗中写道:
世界上理想主义的道路/从来都是一条/充满起伏跌宕的河流/如果一滴水、千万滴水/不曾有着艰辛 而漫长的汇集/就不会有大地抒情诗一样美丽的小溪/如果一条小溪、千万条小溪/不曾有着与千山万壑、千难万阻/较量的勇气/就不会有大江大河的汹涌澎湃/在这汹涌澎湃里/每一滴水都是英雄/都洋溢着战斗的英雄主义/有了这样的精神/才有了大江大河的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一泻千里的气概/是的,一滴水曾经是那样的不起眼/可是,只要亿万颗水滴团结起来/就能成为大海/浩瀚无垠、波澜壮阔/大海才是万物之源啊[57]
欧阳黔森描绘了水的情怀和作用,他认为水滴是构成小溪、江河、大海的必要组成部分,水滴克服了长途跋涉和千难万阻,水滴始终洋溢着战斗的英雄主义和不可阻挡的气概,正所谓老子所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58]虽然一滴水是那么的不起眼,但只要亿万颗水滴团结起来,就能成为浩瀚无垠、波澜壮阔的大海,大海是万物之源。在欧阳黔森看来,水滴的精神也就是团结的精神和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赋予江河不可阻挡、一泻千里的气概,赋予大海孕育自然、容纳万物的能量。中国古人也相信水是万物的本源,春秋时期的管子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59]。”虽然老子没有明确指出水是万物的本源,但老子强调水“几于道”[60],而道“渊兮,似万物之宗”[61],老子把“道”与“水”联系起来,无疑是受到“水”的启发,从而以“水”来类比“道”。众所周知,老子通过对“水”的认识揭示了宇宙自然之道,更揭示了社会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62]孔子把君子与水进行类比,认为水具有无私奉献、随物赋形、坚强毅力、严厉品格、顽强意志等特征,具有恩德、仁爱、勇敢、智慧、真诚、公正的精神,孔子也是从水探讨了社会之道和人生之道。欧阳黔森创作《贵州精神》的目的并不是阐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而是希望利用中国传统的社会之道和人生之道以建构贵州精神;他把理想主义道路比喻为跌宕起伏的河流,是希望当代贵州能够发扬水的精神,能够攻坚克难,实现后发赶超。
欧阳黔森在《道德经》中还体悟到了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早在1994年,欧阳黔森在作品集《有目光看久》中的第一句话“那一段岁月很美丽,那一段岁月很残酷”[63],就已经表现了朴素辩证法。在《水的眼泪》中,欧阳黔森对水的属性和精神的概括也已经体现了辩证法思维,比如“遇坚而刚、水滴石穿、遇软而柔”的思想来源就是《老子·七十八章》。可以说,欧阳黔森不仅融会贯通《道德经》关于“水”的哲学观点,而且熟悉《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并将之运用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2004年,欧阳黔森在《十月》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八棵苞谷》,小说主要讲述三崽家与贫困进行抗争的故事。苗岭腹地群山连绵,蔚然壮观,但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使土地稀少而又贫瘠,三崽家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偏远而又贫困的乡村,当地百姓在石漠化土地上的垦殖和放牧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小说赞扬三崽家为生存而付出的辛苦努力,也批判了当地百姓破坏生态的愚昧无知,但更重要的是,欧阳黔森在这部小说中表达了自然辩证法观点,他在小说中写道:“美丽有时与沧桑相伴,可谓美丽的沧桑,而沧桑又喜欢与苦难接连,可谓沧桑的苦难。显然这里是苦难的。人说美丽的地方是富饶的,而在这块美丽的地方只有贫穷。”[64]贵州区域大多属于喀斯特山体,这种山体历经数十亿个日子的风吹日晒,集天地之灵气、聚大自然之鬼斧神工,造化神奇的景观,但这种地貌往往是越美丽而越不适合人类生存,喀斯特地貌不仅使土地无法保存水,水土极易流失,而且喀斯特地貌大多石漠化,土地极为贫瘠。欧阳黔森清醒地认识到喀斯特地貌特征,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维,正如《老子·五十八章》揭示的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2015年,欧阳黔森在访谈录《探寻人性美》中指出,伟大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有了朴素的自然辩证法,如果认识不到、不遵循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人类就会自食其果。欧阳黔森的文学作品有一半以上对人与自然的冲突进行了反思,其目的就是对环境污染提出警示。
欧阳黔森不仅在作品中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的观点,也多次提到孔子对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5]后来子张问仁者为何乐于山,孔子回答说:“夫山者然高,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子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66]孔子把仁者与山进行类比,认为山具有滋养万物、无私奉献、通乎天地、和合阴阳的特征。热爱自然、热爱山水是人类的本性,孔子强调“仁者乐山”,或许为了歌颂山的属性和精神,在儒家文化中,外形高大的山是厚德载物、高尚无私的化身。在《故乡情结》中,欧阳黔森讲述他登上梵净山红云金顶的故事,他由登山联想到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观点,并由此叹服孔子的伟大。在《水的眼泪》中,欧阳黔森由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观点体悟到“我存在于世即是宿命”[67]。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启发下,欧阳黔森建构了“爱山乐水”的自然崇拜思想。或许是因为欧阳黔森的家乡是山水之乡,贵州有闻名遐迩的大瀑布和数不清的瀑布群,有大乌江、盘江和千万条溪流,有山就有水,这是家乡赐予欧阳黔森的奇缘。欧阳黔森曾经写道:“青山绿水是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在我的记忆中,水是那样的晶莹剔透,山是那样的青翠葱郁。”[68]或许是因为欧阳黔森曾经是一名地质队员,他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多次宣称自己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真实的人,磅礴的乌蒙山脉、秀俊的武陵山脉、神奇的横断山脉、巍峨的昆仑山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诗歌《旗树》中,欧阳黔森描绘了昆仑山神奇的风景,歌颂旗树历经千年的风雨冰雪而屹立修行并成为山之魂魄。欧阳黔森在小说《莽昆仑》中描绘了巍峨壮丽的昆仑山,他认为横空出世的昆仑山是大地壮丽的史诗;他还描绘了高高耸立的唐古拉山,认为唐古拉山在湛蓝色的苍穹里,宁静而又神秘,像画又像诗。欧阳黔森更加喜欢和敬仰昆仑山,他在小说中写道:
古人视昆仑为“万山之祖”和“通天之山”。“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者,广大无垠也。”古人对昆仑的传说和对昆仑的赞叹绝对高于喜马拉雅山,虽然它们都是中国最高的山系。它们也是世界最高的山系,青藏高原是世界之脊,粗通文化的人都知道。世人都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都发源于昆仑山系的支系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凡是历代中国人无疑视昆仑为神山。[69]
这段话是欧阳黔森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得出的看法,昆仑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被道教认为是“万山之祖”和“通天之山”;“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者,广大无垠也。”出自司马光对《太玄经》的注释,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也是著名经学家,他致力于阐释儒经、弘扬儒术。欧阳黔森还在小说中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对昆仑山的敬仰,歌颂神奇的中国版图,强调东方古老的江河民族都受到昆仑山的滋养。然而,现实环境的污染状况给欧阳黔森以深深的刺激,在散文《水的眼泪》中,欧阳黔森从浩瀚的南海来到辽阔的天山,他在诗歌中从祖国的最南边写到了祖国的最北边,但南海的水世界与天山南北的黄沙形成鲜明对比。在南海,欧阳黔森觉得“自己像一滴水溶入了那广阔蓝色世界里,渺小,几乎没有了我,可感觉自己分明又在那浩瀚的蔚蓝色里,无处不在”[70],他认为自己的心在水的辽阔中显得更为广阔了,他强调自我与水融为一体,自己就是一滴水。从水的世界来到黄沙世界,欧阳黔森几乎无法面对;在天山南北,昔日美丽的地方早已变得高楼林立或者黄沙遍地,他宁愿看到优美的牧场而不是城市,他宁愿看到万马奔腾而不是汽车塞道,但这个世界总是与人们的愿望相距甚远。在《新疆行》(组诗)中,欧阳黔森想象了罗布泊、楼兰古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神奇美丽和风情万种,并对这些神奇风景的消逝和岁月的痕迹表达了忧虑和感伤。欧阳黔森集中描绘了黄沙世界与水世界的天差地别,抒发了痛苦无奈的心情,在广袤苍凉、一望无际的沙海里,他感到了恐惧,他认为每一粒沙都是水流干涸的泪珠。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出发,欧阳黔森不仅乐山敬水,也为水的污染、消逝感到忧虑和恐惧。
在对大自然的崇拜中,欧阳黔森揭示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弊端。欧阳黔森曾经游览北盘江大峡谷,他看到了北盘江的美丽与神奇,同时北盘江也在不断受到污染,美丽而神奇的大峡谷即将不复存在。欧阳黔森曾在地质考察时采访了一位老红军,他钦佩于这位老革命曾在20世纪60年代大炼钢铁时保护了几十株百年梨树。2003年,欧阳黔森把这次采访写入散文《黑虎和他的主人》,进一步提出了他对地质工作的看法,他为从事地质工作而自豪,因为地质工作为科学的文明时代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他也认为“科学文明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严重地威胁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是令人担忧和恐惧的,地质灾害已悄悄地威胁着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71]2003年,欧阳黔森在《十月》杂志发表中篇小说《水晶山谷》,讲述田茂林为了挣钱破坏黑松岭和七色谷的自然环境。欧阳黔森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七色谷的美景,七色谷原本美得让人不忍去打扰它,美得让人流泪,山谷里满是五颜六色的石头,这些石头晶莹剔透、五彩缤纷,可以说是天堂之物。欧阳黔森以华美的词句描绘了这些石头:
几亿年的月岁沉淀了它质地之硬,颜色之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它的形状之怪,这是几亿年风的壮举,这是几亿年水的风采。那风的手、水的脚,就这样与月岁一起磨砺着这石头。风依着水,水带着风,在石头上书写着这亿年的风流。水是无形的,因而它可以成任何一个形,这水从石头上亿万年地流过,使石头有了美妙绝伦的天然流水线,这真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一块块五颜六色的石头无需讲什么,它在这里是可以用静默震撼任何一颗爱美之心的。[72]
但是好景不长,田茂林不仅把黑松岭折腾得惨不忍睹,而且还引来了珠宝奇石公司搬空了七色谷的石头。公司还在七色谷进行爆破采石,在轰隆隆的爆破声中,美丽的七色谷永远不复存在了。欧阳黔森通过小说人物的话语谴责了现代化和城市化对大自然的破坏。2003年,欧阳黔森在小说《断河》中设置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结尾,被何士光称为“史和诗的意境”[73]。欧阳黔森这样写道:“是的,当老虎岭没有了老虎,当野鸭塘没有了野鸭,当青松岭没有了青松,或者,当石油城没有了石油,当煤都没有了煤,这也是一种味道。”[74]麻老九和他的乡亲们在断河两岸年复一年地生存着,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都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但由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汞矿被大量开采以至于汞矿石枯竭,采过汞矿的土地也不能复垦。何士光认为欧阳黔森通过这个结尾对现代化和金钱化来作“沉重和根本的反思”[75],断河的历史既是个体命运的历史也是总体环境的历史,个体命运不可重复,自然环境也难以恢复。2006年,欧阳黔森在小说《莽昆仑》中描写了昆仑山的冰川萎缩到雪山的顶峰,雪山总有一天会变成黑山;小说主人公感叹地说,人类的现代化文明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
欧阳黔森清醒地认识到大自然是宇宙的主宰,并以此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无知与浅薄。2007年,欧阳黔森在《白层古渡》中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观,他认为人类为了生存总是想不断地改变大自然,其实大自然才是人类的真正主宰:
人类的历史证明,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仅仅靠匹夫之勇和主观的精神是可笑的。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的力量而言,差距实在太大,人类只有小心慎重地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在符合自然规律这一前提下,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76]
欧阳黔森强调,如果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熟视无睹,不久的将来,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家园将不复存在。2014年,欧阳黔森在《水的眼泪》中强调了敬畏大自然的观点,他认为地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证明了大自然的可怕之处,大自然有着不可控、不能任意改变的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异常渺小,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敬畏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如果人类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就必然会带来灾难,人类的任性已使地球的生态环境陷入了非常危险的状况。
可以发现,欧阳黔森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出发,讲述了他的自然崇拜、上善若水和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及其来源,反思了现代化、城市化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表达了对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向往。众所周知,自然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77],马克思明确强调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他直斥工业通过“异化”的方式把“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转化为“人本学的自然界”。恩格斯依据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的客观规律,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在《论权威》中,恩格斯提出“自然的报复”观点,他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78]。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多次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9]。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日渐重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欧阳黔森的思想观念既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坚实基础,又具有社会主义伦理的丰富内涵。从哲学出发讲述中国故事,使欧阳黔森的文学创作既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基础,又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伦理追求。
[1]刘新锁:《人民伦理的覆盖与整合——论“十七年文学”的伦理图景》,《扬子江评论》2010年第3期。
[2]毕光明:《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
[3]欧阳黔森:《向生活要智慧》,《求是》2017年第2期。
[4]欧阳黔森:《向生活要智慧》,《求是》2017年第2期。
[5]欧阳黔森:《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
[6]欧阳黔森:《报得三春晖》,《人民文学》2018年第3期。
[7]颜昌峣:《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19页。
[9]欧阳黔森:《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12]范玉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研究》,《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
[13]张江:《文学的筋骨和民族的脊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0日第23版。
[14]习近平:《在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16]范玉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研究》,《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
[17]欧阳黔森:《故乡情结》,《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页。
[18]欧阳黔森、王士琼:《欧阳黔森:一部小说背后的四级跳》,《当代贵州》2006年第24期。
[19]杜国景:《欧阳黔森的英雄叙事及其当代价值》,《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2期。
[20]欧阳黔森:《一张中国矿产图》,《有目光看久》,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21]杜国景:《欧阳黔森的英雄叙事及其当代价值》,《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2期。
[22]范玉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研究》,《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
[23]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莫言讲演新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页。
[24][德]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25]钟仕伦:《被遮蔽的空间:马克思文学地域批评思想初探》,《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
[26]周新民、欧阳黔森:《探询人性美——欧阳黔森访谈录》,《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27]欧阳黔森:《故乡情结》,《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3页。
[28]陈夫龙:《民国时期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研究》,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91页。
[29]陈夫龙:《民国时期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研究》,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178页。
[30]欧阳黔森:《故乡情结》,《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页。
[31][德]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32]周新民、欧阳黔森:《探询人性美——欧阳黔森访谈录》,《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33]欧阳黔森:《故乡情结》,《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页。
[34]孟繁华:《序:一次文学的盛会》,《非爱时间》,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5]孟繁华:《序:一次文学的盛会》,《非爱时间》,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6]欧阳黔森:《心上的眼睛》,《莽昆仑:欧阳黔森中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431页。
[37]欧阳黔森:《高原梦》,《有目光看久》,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38]欧阳黔森:《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组诗),《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122页。
[3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4页。
[40]周新民、欧阳黔森:《探询人性美——欧阳黔森访谈录》,《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41]欧阳黔森:《短篇小说是最难藏拙的》,《小说里的中国》,青岛出版社2013年版,第198页。
[42]何士光:《序〈欧阳黔森短篇小说选〉》,《山花》2014年第10期。
[43]《授奖词》,《小说里的中国》,青岛出版社2013年版,第196页。
[44]欧阳黔森:《扬起你的笑脸》,《莽昆仑:欧阳黔森中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437页。
[4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3—25页。
[4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
[47]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5页。
[48]欧阳黔森:《水的眼泪》,《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49]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50]欧阳黔森:《水的眼泪》,《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6页。
[5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7页。
[5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页。
[5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页。
[54]周新民、欧阳黔森:《探询人性美——欧阳黔森访谈录》,《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55]欧阳黔森:《白层古渡》,《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
[56]孟庆祥、孟繁红译注:《孔子集语译注》(上、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57]欧阳黔森:《贵州精神》,《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143页。
[58]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2页。
[59]颜昌峣:《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52页。
[60]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页。
[6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页。
[62]孟庆祥、孟繁红译注:《孔子集语译注》(上、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63]欧阳黔森:《卢竹儿》,《有目光看久》,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64]欧阳黔森:《八棵苞谷》,《莽昆仑:欧阳黔森中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184页。
[6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1页。
[66]孟庆祥、孟繁华译注:《孔子集语译注》(上、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67]欧阳黔森:《水的眼泪》,《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68]欧阳黔森:《水的眼泪》,《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
[69]欧阳黔森:《莽昆仑》,《莽昆仑:欧阳黔森中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70]欧阳黔森:《水的眼泪》,《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71]欧阳黔森:《黑虎和他的主人》,《散文》2003年第1期。
[72]欧阳黔森:《水晶山谷》,《莽昆仑:欧阳黔森中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页。
[73]何士光:《序〈欧阳黔森短篇小说选〉》,《山花》2014年第10期。
[74]欧阳黔森:《断河》,《莽昆仑:欧阳黔森中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310页。
[75]何士光:《序〈欧阳黔森短篇小说选〉》,《山花》2014年第10期。
[76]欧阳黔森:《白层古渡》,《水的眼泪:欧阳黔森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
[77][德]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78][德] 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79][德]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