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政治评价

(一)经济发展感知

表5 经济发展感知

续表

如表5所示,82.4%的民众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五年前相比“进步很多”或者“有一定进步”,仅有6.3%的民众认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五年前相比有“很大退步”或者“有一些退步”。可见绝大部分民众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持认可态度,而持负面或者中性评价的民众占比不到五分之一。纵观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较为恶劣的外部环境和诸多内部挑战。在全球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加大的情况下,国内的消费增速总体呈现放缓趋势,制造业投资不振,出口较为疲弱。然而,中国民众的经济发展感知却相当正面。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奇迹论”的舆论宣传呈现出经济发展层面的昂扬态势,使得民众的经济发展感知大多偏向正面。

(二)政府绩效评价

民众对政府绩效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其对政府表现的满意程度。本研究通过测量民众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打击官员腐败、维护社会正义以及维护司法公正五个方面绩效的评价,来反映民众对政府部门近年来工作绩效的满意程度。

表6 政府绩效评价

续表

从表6可知,总体而言,民众对政府各领域的表现较为满意。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定义为正面评价,“非常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定义为负面评价。在各项政府绩效中,获得民众正面评价较高的前三位是“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司法公正”和“促进经济发展”,对此三项政府绩效满意的民众分别占比97.4%、91.8%和90.8%。这表明我国近年来在扫黑除恶、打击腐败、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和宣传取得了显著效果,获得了民众的普遍好评。

民众对政府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工作评价最为负面,明确表示对政府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工作不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了22.3%。这表明在部分民众心中,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较为严重,且政府在“缩小贫富差距”领域需要有更多的作为。为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的贫富差距。近年来,国家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加大对扶贫工作投入,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导致政府投入与民众评价之间差距的原因可能是,贫富差距在网络平台的直观呈现度与频率更高,信息时代给民众带来的贫富差距冲击更大。对于政府而言,“缩小贫富差距”工作的舆论监管和宣传在互联网时代更为艰难。对“贫富差距”这一话题的敏感,也显露出中国民众对“平等”价值的重视。

(三)中国是一个民主、自由、法治的国家吗?

表7 中国是一个民主、自由、法治的国家吗?

表8 对民主的认知

如表7所示,对于“中国是一个民主国家”这一说法,84%的民众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仅有4.8%的民众“不太赞同”和“强烈反对”。如表8所示,在“您认为民主最重要的是什么”一题中,选择“政府能为民众着想”的民众占比最高,达到38.2%。另外,35.0%的民众对民主的理解是“通过协商达成共识”。认为民主最重要的是“定期的竞争性选举”的民众人数最少,仅有7.4%。对于中国民众而言,“民主”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中国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对于“现阶段我感到中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这一说法,83.3%的民众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5.3%的民众表示“不太赞同”和“强烈反对”。普通民众基于日常交流、人身自由、社会流动等个体生活不受干扰的事实,做出“我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的判断。

对于“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这一说法,91.8%的民众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2.5%的民众表示“不太赞同”和“强烈反对”。九成民众认为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近年来的法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送法下乡”等普法工作在普通民众中间卓有成效,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在“中国是否是一个民主、自由、法治的国家”这一问题上,中国民众的评价和判断与部分学者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不一致。原因在于,首先,中国民众对民主、自由、法治的理解来源于日常生活,而非学理层面的现代政治价值;其次,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促进了我国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政治改革领域的进步使得民众做出了“中国是一个民主、自由、法治国家”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