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来,“结婚生子”被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随着时代的变革,“结婚生子”的观念与特点从带有年代感的“传宗接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子多孙”到现代的“自由恋爱,闪婚闪离,少生优生”,它代表了时代的镜子,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缩影。因而学者们对婚姻、育儿的研究从未间断。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农民工的核心群体,他们正处于结婚生子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处在改革开放40多年间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人口流动发生巨大变化的浪口,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更高,接触的信息更加多元,更加向往城市的生活,留在城市的欲望更强,但需要应对的困难也更多更杂;与其他适婚适育群体(如城市居民等)相比,他们更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在城市拥有的归属感更弱。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模式既融入城市的血液又扎根于乡村的土壤,婚姻质量既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渲染,表现出更多的特异性。此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速度加快,他们的婚育观正在变迁;在城市—乡村两地的流动使得他们的婚恋模式更加多元化;多重观念的冲击以及制度的壁垒让他们的婚恋面临障碍;流动频率的提升与范围的扩大、两地分居及经济压力的考验促使他们的婚姻家庭质量发生改变。因此,本书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模式和婚姻质量为主线,对它们的现状、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等进行分析探讨,最后给予建议,以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幸福感。

在婚育模式这一主题上,在学术界它的定义还尚未十分明确,而是一个“拼盘式”的概念。一般来说,婚前对象、性生活的选择,婚后生男生女或儿女双全的抉择,都是新生代农民工婚育模式的体现,选择对象的标准、目的以及行为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结婚、生育、性的观念、态度与行为亦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书的第四章重点对婚育模式进行研究,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量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模式、婚姻模式、婚育模式以及性生活模式进行分析,阐述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或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共同面对生育小孩、组建家庭的人生大事。

在婚姻质量这一主题上,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1929年美国社会学者汉密尔顿(Hamilton)对婚姻调适的实际度量,中国学者科林在1973年提出了婚姻质量,至此婚姻质量一词被广泛使用。婚姻质量是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余暇生活、性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一般来说,对于物品的质量我们会用“好、差、满意、有问题”等来进行评定,在婚姻关系的质量上,也会从“满意(幸福)指数、出现问题”的角度出发,同时关系中的积极互动、冲突、不稳定亦会被用来描述,而暴力指标是关系评定中最核心的指标,它对关系破裂的预测作用很强。本书的第五章将会从婚姻质量出发,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婚姻中积极互动、在婚姻中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同时对婚姻中的冲突、婚姻的不稳定性、婚姻中的问题乃至婚姻中的暴力等负性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新生代农民工在婚姻中的喜与忧、幸与不幸的现状与特点。

当婚育模式与婚姻质量相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在本书的第六章将会重点讨论。本研究将会运用实证调查的资料,采用统计处理方法,阐述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的择偶倾向、婚姻模式、生育方式、性生活的方式与夫妻积极情感的表达、婚姻幸福感、消极婚姻质量、婚姻冲突、婚姻问题、婚姻不稳定性、遭受婚姻暴力与实施婚姻暴力的关系。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关于如何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模式与婚姻质量,本书会综合考虑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政策因素、个人因素等,并在第七章提出细致的建议。

另外,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将会在第一章绪论中呈现;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将会在第二章呈现,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其相关的群体、与婚育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与婚育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及理论进行综述,将借鉴对本研究最适宜的、最有价值的理论来丰富新生代婚育模式与婚姻质量的探讨;在研究的方法与数据来源、数据处理上,本书的第三章将会进行详细阐述。本书的最后一章(第八章)将会展现一系列与婚育模式、婚姻质量相关的专题研究,以心理学知识为立足点,结合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的知识,从微观个体化视角,如性别、养育子女、夫妻的匹配度、童年的经历到宏观层面的代际视角来阐明新生代农民工婚育模式与婚姻质量的现状与不足。

本书的研究虽是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同时以第一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为比较对象的,对这两类群体的研究也会有所涉及。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涉及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居民婚姻方面的研究可以进行借鉴,也可以将研究群体更加细化,从不同职业或特殊职业出发,运用相似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这些群体的婚育模式与婚姻质量。希望本书对国内有关流动人口婚姻家庭领域的研究与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贡献些理论上的帮助,对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提高其婚姻质量,进而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些建议上的帮助。

最后,对在本书研究、写作、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学者、研究人员等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缺点与疏漏,真诚希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