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文选
- 王立胜主编
- 4569字
- 2021-09-28 15:57:47
科技哲学学科建设中国知识体系的初步构想
段伟文
一 中国科技哲学发展概况
中国的科技哲学可上溯至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有关逻辑、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的讨论,学科建制化的科技哲学则由自然辩证法研究发展而来,经过60余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技史、科技文化、科技伦理、科技传播、生态哲学、信息哲学、工程哲学、产业哲学等子学科群,从而在内涵上拓展为关于科技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及交叉科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为科技哲学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契机。随着其问题域的不断拓展,科技哲学日益扮演起联结科技与人文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这不仅昭示了新一轮学科内整合和专业定位的必要,还对其学术品质与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哲学在中国的独特性在于其与自然辩证法的渊源。在1956年制定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将当时苏联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命名为自然辩证法,后成立中科院自然辩证法组,并试图以此促成自然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的联盟。相关规划草案指出:“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这样一门学科,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这门学科,我们暂定名为 ‘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是直接继承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进行过的研究”。草案列出了九类研究主题:(1)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2)科学方法论,(3)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与科学分类问题,(4)数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发展,(5)对于唯心主义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歪曲的批判,(6)数学中的哲学问题,(7)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中的哲学问题,(8)生物学、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9)作为社会现象的自然科学。改革开放以后,从自然辩证法发展而来的科技哲学始终保留了“处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边缘与交叉地带”这一科技与哲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
通过改革开放新时期40多年来的发展,科技哲学在不断拓展和分化中已经成为一个分支庞杂的学科群,其专业谱系从哲学一直延伸到政策、传播等领域,基本形成了“关于科技的哲学”和“关于科技的研究”两大类研究旨趣。前者主要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人文与理论导向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与技术研究(由科学知识社会学、技术建构论等发展而来)、科技文化、科技伦理等,后者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与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与技术研究、科技传播、科技管理与政策等。前者属科技哲学应有之义,而后者之所以在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日益专业化的情况下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是由于对科技与社会的互动中出现的很多新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科技和科技观方面的背景,使科技哲学独有的跨学科优势得以显现。
二 中国科技哲学的创新性研究
40年来,中国科技哲学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
(1)整体论与生成论研究,金吾伦与董光壁等在物理学的哲学争论中提出了生成哲学等独创性思想。
(2)关系实在论,罗嘉昌与胡新和等在科学哲学与物理学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实在论。
(3)新自然观、智能革命论的提出,金吾伦、董光壁、林夏水、余谋昌、童天湘等综合自然观的发展提出新自然观。
(4)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论,陈昌曙及远德玉等推动技术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刘大椿教授提出了科学活动论与互补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对科学的反思、批判到对科学的审度的思想等;曾国屏、张明国等推动科学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尝试。在此领域,段伟文立足技术化科学论提出可接受的科学的科学观,孟强对科学论的存在论及科学与政治展开了研究。
(5)科学哲学的新视角。郭贵春、成素梅等倡导语境论的科学哲学并将其应用于物理学哲学、数学哲学等领域;吴彤、盛晓明、蔡仲等推动科学实践哲学并结合中国实践开启了地方性知识研究等;吴国盛、邓波、吴彤等推动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科技哲学研究。段伟文、孟强、张昌盛是科学实践哲学和现象学科学哲学的重要参与者,孟强负责相关全国会议的组织工作。科学哲学与辩证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哲学研究,如桂起权、殷正坤、万小龙等“武汉学派”在物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工作,蔡肖兵、王伟长参与了相关研究。孟建伟、洪晓楠等倡导和推动了科学文化哲学研究,郝苑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
(6)信息、认知与智能哲学。童天湘提出智能革命论,邬琨、刘钢等倡导和推动了国内的信息哲学研究,段伟文在网络、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领域开展了哲学与伦理研究,张昌盛从现象学科学哲学维度开展了意识与人工智能研究。
三 科技哲学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面向科技时代提出的全新问题与复杂挑战,立足科技前沿发展与未来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技观出发,发扬中国科技哲学研究整体性、交叉性与前沿性的优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以下方面系统推进:
(1)构建哲学与科技对话平台,紧跟科技时代的新发展,把握科技最新进展中的哲学问题,开展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
(2)系统地展开科技前沿的哲学研究,紧跟生命、信息、智能等科技前沿的发展,深入探讨其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问题;
(3)加强科技价值伦理与治理研究,面向中国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的时代需求,打通科技价值伦理与治理方面的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使之更好地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发展服务;
(4)面向世界的中国科技观研究,从历史与未来结合,东方与西方对话以及引导科技文明的未来发展的角度,全面论述科技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探讨两者会通和实现创造性转换与跃迁的可能;
(5)构建面向科技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论,将科技发展中呈现出的时代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动能,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指导科技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 科技哲学学科基本情况及构建中国知识体系初步构想
(一)哲学所科技哲学学科概况
哲学所科技哲学学科长期关注科学哲学、自然科学与科技前沿的哲学问题、科技与社会、科技创新与科技时代的哲学研究。哲学所科技哲学学科有研究人员7 人,研究员2 人,副研究员4 人,助理研究员1 人。目前,在研项目有院创新工程项目一项,登峰战略交叉研究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
科技哲学学科的优势是立足前沿领域的开拓与研究。一方面,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领先的成果,积极推动和参与学科前沿工作;另一方面,紧跟科技时代的新发展,早在20 世纪90年代,童天湘、金吾伦等就已展开对智能革命和信息社会的研究。目前,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本学科在科学技术论、科学实践哲学、现象学科技哲学、物理学哲学、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科技前沿的哲学与伦理研究方面,本学科在信息网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哲学及伦理研究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科技伦理理论与治理领域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科技哲学学科建设中国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想
1.基础研究领域:面向科技新时代的当代科学基础研究
近年来,继生命、认知、信息、纳米等融合科技之后,智能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科技新时代呼之欲出,从多个层面对科技哲学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首先,在研究范式上发展出了网络化科学、数据驱动与数据密集型科学等第四范式,科学认知模式从传统的个体化认知转向群体化认知、社会化认知、虚拟仿真认知、分布式认知、智能体认知等全新的知识发现与分享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新兴科技日益成为影响世界构造、人类实践乃至人类自身的一种本体论生成和存在论转换的力量,从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到智能科技和量子科技,科技新时代对人类的存在和人类文明的影响不断走向深化。这迫使人们进一步以新科技实践为切入点反思科技新时代世界和人类的存在。其三,科技发展对人类的深度影响愈益集中地体现在对人类乃至机器的认知、意识和智能的探究和应用上,虽然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远未实现整体上的突破。这亟待充分运用哲学的思想资源厘清问题的实质,寻求突破的路向。其四,新科技革命已经上升为一种全方位的人类文明现象,成为影响人类历史、文化和未来命运的决定性力量,换言之,科技新时代意味着人性将面临前所未有之嬗变。这就要求人们不能简单地附和未来主义者的乌托邦构想,而应该深潜到哲学与文化的底层思想资源之中,向未来文明的走向发出具有历史与思想深度的质疑。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会通哲学、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与科技前沿出现的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等研究视角,展开整合创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络化、数据化与智能化科学发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科学实践与存在论研究、认知与意识现象的跨学科研究、科学文化哲学视野中的著名哲学家的科学观研究、物理学的哲学与逻辑基础研究、数学哲学与文化研究。
2.重大研究工程探索:智能革命与人类未来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智能革命一跃成为当前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主流趋势,将对人类社会和未来文明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英美等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十余年前就已开启智能科技等新兴科技与人类未来的主题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研究中心。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的实施,我国正在迈向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进而必将走在智能革命的前沿。鉴于这一重大发展态势,智能革命与人类未来应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对的时代性主题。
拟设立研究专题:(1)智能革命的认知科学与哲学基础。通过追踪智能和认知前沿科技,展开与科技专家的对话,探讨人工智能、人工意识、人工情感的科学与哲学基础。(2)智能革命与智能社会的构建。探讨机器智能、数据智能和人机融合智能驱动下的智能社会的内在动力及其社会、政治形态的构建与演化。(3)智能革命与人的价值重塑。探讨智能革命与人类既有价值、伦理和法律的冲突以及重塑新的价值体系的可能性和未来走向。(4)智能革命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系统探究技术奇点、超级智能、后人类、超人类、人机共生等未来智能与文明形态的哲学基础与现实可能性。
这些研究旨在对智能革命及智能社会等未来文明形态作出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探究,为相关产业与社会发展战略、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实施方式:(1)主要由科技哲学学科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组织实施项目研究;(2)建立智能社会数据分析与仿真实验室,展开数字人文等定量研究;(3)建立智能革命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主题智库;(4)构建国内外智能革命研究网络,参与国际对话和相关政策与规则制定;(5)建立科技与未来沙龙等科技与人文对话平台。
3.重大应用研究:科技伦理与国家科技伦理治理研究
拟发挥本学科的影响力,通过建构全国科技伦理研究网络,将学术研究与科技发展中的研究伦理及新兴科技伦理挑战相结合,开展全局性、预见性的智库研究,积极参与科技伦理的国家治理与国际对话。
4.引领性研究:面向未来的中国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论研究
在全国科技哲学界率先倡导开展面向未来的中国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论研究。基本思路是会通世界思想、中国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关照科技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与大趋势,建立起中国哲学界与科技界的科技观念对话机制,通过本学科创新性研究和主导全国性研究网络的构建,大力推动此项研究的深入展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