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视角看

周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能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尤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身的中国化发展和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一 时代背景

2016年5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要努力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哲学所党委多次集中调研,安排部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的具体工作,方向明确、目标明确、职责明确、行动明确。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需要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和支撑。

从“三大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关系看,只有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了,“三大体系”才有实质性内容,“三大体系”建设才能行稳致远。(1)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学科体系的前提是有一整套结构完整、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是连接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物质载体。只有建立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才能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2)知识体系与学术体系的关系。人们常说,宣传有纪律,研究无禁区。难道学术研究没有任何规范性吗?显然不是的。学术体系的规范性恰恰来自知识体系的规范性。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体系打基础,学术研究、学术对话、学术讨论很可能是“鸡同鸭讲”,想要建立学术体系,更是无从谈起。(3)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关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局。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构成了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只有在知识体系上做实做细,才能在话语体系方面更有底气,才能有理说得出,说出传得开、传得响。

(二)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深深凝结和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和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和追求;同时,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实践,也在不断呼唤并催生思想的变革和哲学的创新。新时代需要新哲学,新时代创造新哲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7] 时代变革和实践创新迫切需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完成时代使命,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把握和表达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社会实践的本质,在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创新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需要从马哲原理入手不断创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载体的经典教科书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起源于苏联。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1916年)和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1年)为最早雏形,尽管以俄国为主体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于1922年,但是这两本书开启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之先河。1932、1934年由米汀主持、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集体编写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出版,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基本形成。1938年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编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以党的文本的形式固定下来。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权威版本是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革命、建设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1903年马君武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的比较》中第一次向中国人初步介绍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924年瞿秋白出版《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1937年李达出版《社会学大纲》。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1959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基本沿袭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从1959年开始,遵照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指示精神,中国学者开始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1961年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的绝大多数教科书都沿袭了它的基本内容、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影响深远。

(3)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教科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首当其冲。1982年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版。1985年、1987年高清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册)出版,其框架结构被学界称为“主客体体系”。1994年肖前、黄楠森、陈晏清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出版。1999年陈先达、杨耕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出版(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1999年陶德麟、汪信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出版(适用于高校非哲学类专业马哲原理课程)。2001年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出版。2003年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出版,等等。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2009年)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 (2013年)出版。2004年,中共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由首席专家袁贵仁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实现了对以往教材体系的整合与创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是从整体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具体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系化阐述。换言之,从原理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纲”,和以具体领域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内容的“目”,并且,以后者为基础可以继续提炼、概括、总结新的以具体领域为单元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纲。关于这一点,后面还将做详细介绍。

二 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新时代,根植中国实际,努力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出发,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哲学思维等为主要内容,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中国新形态。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论、人生观等内容,是哲学基本原理的逻辑演绎,不包括具体的社会实践内容(或者只是以少量社会实践为例来说明这些基本原理)。譬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打下最深层的“基桩”。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体系,只有“基桩”是不够的,还要浇筑“混凝土”,理论“大厦”才能成型。从具体实践领域入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等方面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当代中国新形态,最终形成多卷本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总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18] 这为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对这些哲学思想予以理论化、系统化、体系化,将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体系中去,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的重要途径。

另外,从当前哲学发展前沿、热点看,部门哲学方兴未艾,主要体现在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这几大领域。这一方面表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迫在眉睫,以此为基础,加快构建涵盖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哲学思维为内容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体系,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加强不同知识体系的交流互鉴,特别是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工作,对不合时宜、不服水土甚至别有用心的西方错误思想展开批判,同样意义重大。

(二)面向中国现实,夯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筑牢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19],“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20]。马克思主义从未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未过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学界理论脱离现实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最近撰文指出:“阐释驱逐创造”,“学术抑制思想”,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一大问题。要做好文本的深度耕犁,而这种深度耕犁从根本上说是为思想服务的,是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种史是为论服务的,论是创造思想,而不能停留于阐释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来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同样需要转化问题域。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哲学思维入手,细挖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论述的。譬如资本问题,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批判资本,同时又在何种意义上超越资本?资本自身经历了怎样的流变?资本与现时代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奠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原理,才能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原理知识体系。进一步讲,只有构建了结构完备、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原理知识体系,才能确立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范式,才能真正引领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等都是如此。更进一步讲,只有构建了包括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哲学思维为内容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实现。

三 具体措施

围绕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将着力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向深入,积极融入所里各项工作,发挥1+1>2的作用,形成科研合力。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科研人员来说,就是要用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民族复兴作贡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21] 科研人员搞研究,出书写论文,不单单为了养家糊口,不能搞自弹自唱,不能陷入故纸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有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当前来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中心工作。这项工作显然不是具体哪个部门、具体哪个人能够单独承担完成的,需要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努力。围绕中心和大局,研究室服从所里统一安排,积极融入各项工作,全力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建设,集体攻坚克难,努力发挥1+1>2的作用,使整体科研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确保完成多卷本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总纲)》。

(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整体发展为导向,以面向中国现实为突破口,打破研究室“壁垒”,构建立体、综合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2019年7月11日,王立胜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阶段性调查研究成果交流会上讲到,“我们哲学所作为全国哲学界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哲学重镇,在国内哲学界处于 ‘国家队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学科在全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影响深远”。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深知差距和短板。从科研人数看,我们和有些高校的较小的哲学系的人数差不多;从个人科研能力看,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著作论文等身。然而在全国马哲界看,我们只是或多或少有一些亮点,但未形成焦点;参与的多,引领的少,特别是与40多年前真理标准大讨论当中我们的马哲学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相比较,更显黯淡。如何再创马哲辉煌?打破研究室“壁垒”,集体攻关一批重大项目,集体形成一批重大成果,例如吴元梁老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目前看,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就是很好的契机,通过知识体系建设带动“三大体系”建设,真正发挥“国家队”的规范、引领作用。

(三)整体目标与个体研究专长相结合,明确任务,细化分工,提高“集团作战”效率。

人心齐,泰山移。围绕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初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哲学思维等为主要内容的马哲原理当代中国新形态的科研规划。根据这一总体目标,结合研究室各位老师的研究专长,细化分工,具体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原理等六大版块,推动形成多卷本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再集中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总纲)》。需要补充两点说明:一是这一总体规划不是封闭的,研究的专题可以进一步丰富,譬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原理等;研究的人员可以进一步壮大,从干事创业出发,打破“壁垒”,汇聚力量。二是目前的分工不一定很严谨,有的老师研究兴趣广泛,可能横跨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多方面,内部还有一个磨合、协调的过程。

(四)“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依托平台优势,扩大学术交流,积极吸纳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加入到团队中来,积极传播优秀科研成果,提升学界影响力。

学术需要交流,文明需要对话。“请进来”和“走出去”都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就“请进来”来说,要依托“国家队”的平台优势、全国一级学会(譬如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的平台优势,打造重要学术活动,譬如学术会议、讲座、工作坊、沙龙等,邀请国际知名的、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交流,就相关感兴趣的议题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提升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的影响力。2019年9 月7 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片举办“纪念赵凤岐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思想座谈会,就是想通过纪念赵先生的活动,把良好的学术传统传承下去,继往开来,做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走出去”来说,要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学术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做出好的科研成果的前提下,学会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譬如微信公众号,“推销”自己;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议,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思想。马克思在德国,马克思主义事业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五)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做好挂职实践锻炼工作。

毛泽东同志有一篇文章,标题就叫“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围绕研究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实践出真知,构建“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当前,根据院里和所里的统一部署,青年科研人员需要到基层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实践锻炼。这个政策给青年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机会。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新进年轻人比较多,杨洪源和周丹先后完成在院机关和甘肃的挂职实践锻炼,但是存量依然较多。从挂职实践锻炼的效果看,经过挂职的两位年轻人都更加成熟了,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了研究室的发展,下一步引进人才,很可能还会增加挂职的增量。做好挂职实践锻炼工作,用科研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同时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增强能力,创造更多、更优的科研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