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 樊登
- 872字
- 2021-09-09 15:17:31
孝哉闵子骞:不同的格局带来不同的视角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孝哉闵子骞”,应该加引号,因为这并不是孔子说的话。如果是孔子说的话,他应该说的是“孝哉损”。
孔子引用别人对闵子骞的评价,然后说“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间于”的意思是,人们对这件事没有异议,不觉得是过誉了。
闵子骞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大孝子。我在《樊登讲论语:学而》中讲到闵子骞时,提到过一出戏,叫《鞭打芦花》。闵子骞的继母给自己的孩子用棉花做棉袄,给闵子骞用芦花做棉袄。闵父无意中得知此事,决定休妻,被闵子骞拦住。闵子骞对父亲哭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母亲在,只是我一个人受点冷;母亲走了,三个孩子没人照顾,更可怜。
“孝哉闵子骞”,可以理解为闵子骞的事迹广泛流传出去,大家都是这么说的。“其父母昆弟之言”,也有可能是他的父母和兄弟们跟别人说“闵子骞真是孝顺”。
孔子肯定了这个说法,他说“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没有人对闵子骞是一个大孝子有怀疑。
为什么闵子骞会有“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样的想法?他的思维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样。所谓的思维角度,就是格局和尺度。假如一个人将自己的格局和尺度定义为“我”,那么,他评判世界上的人好不好,不是看他人对社会的贡献,而是看对方对“我”好不好。
如果闵子骞看重“我”,他一定会想办法让父亲休妻,因为对“我”来说,继母是个绝对的坏人。但是闵子骞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他的格局是整个家庭,对于整个家庭来讲,两个弟弟需要照顾,爸爸需要照顾。为了家庭,他愿意承担继母对自己的不公,这就是格局和尺度。
不同的格局带来不同的视角,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如果我们让自己的格局跳出“我”的范围,能为乡里考虑,我们就是乡里的贤人;能为整个国家、民族考虑,我们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能为整个世界考虑,我们就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我们听到闵子骞的故事,可能会感觉很意外,讶异于一个人怎么会这样想问题。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不妨在以后的生活里提醒自己,想问题的时候,多找一些角度,找到不一样的出发点。也许对于很多事情,你都能找到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