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践行“两山论”推动绿色发展研究
- 王建国主编
- 3536字
- 2021-09-17 21:05:04
第四节 “两山论”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目标
坚持“两山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自然面前,人类不是所有者,而是使用者,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这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就内在包含了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绿色观念。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产生、存在以及发展的前提,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始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忽视自然规律,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当前,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积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要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同时,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努力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两山论”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意蕴。“两山论”致力于将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代际价值以及代内价值有机统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力求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其本质就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价值诉求。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该积极遵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生态行为现代化的价值诉求。
二、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坚持“两山论”,要正确处理“两山关系”,遵循“两山关系”的内在逻辑,充分展现良好生态环境的绿色吸引力,不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集聚人才、技术、投资等生产要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积极生产优质的生态产品,并将其作为践行“两山论”理念的必然要求,努力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努力做到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是舍弃经济社会发展的缘木求鱼而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竭泽而渔,而是要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和谐共生,实现以发展推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
坚持“两山论”,应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要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两山论”的重要论断正确阐释了协调经济和环境、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的关键点,即在协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者关系的基础上,使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间接的生产要素,提供潜在的经济发展基础,更是直接的生产要素,直接推进经济的发展。要积极转变忽视生态环境的错误理念和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帮助人们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连续不断的“绿色银行”,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坚持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发展导向
“两山论”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即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实现生态经济化需要将“绿水青山”的价值资产化。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相同,绿水青山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够为人们提供高额的收益,所以可以把绿水青山作为资产进行管理。这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资源的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实情,在开发利用、保护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积极遵循经济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在把“绿水青山”实现价值资产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相关的内生外联产业,如与绿水青山相关的生态旅游、生态养老等内生产业;也可以发展由“绿水青山”派生和延伸的相关服务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外联产业。一方面,要对这些内生产业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利用生态环保型技术,有效控制产业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积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合理经营,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同时,还需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尤其针对采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产业,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实行经济生态化需要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绿色、循环的生产方式。在传统产业中由于资源消耗大,使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出现落后产能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技创新,因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效助力经济生态化。实现经济生态化除了依靠科技创新以外,还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强调:“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有效推进经济生态化。还要从供给方面着手,努力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地推进产业结构的绿色生态化升级,加快构建生态化绿色化产业结构。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
“两山论”所蕴含的“两山”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两山”关系需要从思维方式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效协调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性,从而更好地解决主体孤岛性以及客体碎片化等问题。有效协调“两山”关系需要系统整合生态治理的客体,根据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特征,积极遵循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整体考察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个要素。生态环境作为内生性的客体,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整体出发,积极整合生态环境治理的客体,有效解决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客体人为碎片化的问题。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具有复杂性,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由此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治理生态环境需要积极遵循自然规律,一旦只顾田、水、树某一方面,就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最终将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对于山水林田湖草要求改变过去单一要素的保护修复状态,采取多要素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修复方式。生态环境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治理生态环境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全面的治理,有效协调各个主体和客体,才能更好地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五、坚持完善保护机制和责任机制保障
实现“两山论”的重要保障需要积极完善保护机制和责任机制,只有“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绿色化”。为此,要有效监督和管理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对于国家级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要搭建相关的生态监测网络,从而做到对自然保护区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其他区域,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综合管理。“统筹自然资源保护监管、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进行综合管理、统一监管和行政执法”,最终完成要素、职能以及手段的综合。强化“三线一单”的应用,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的空间管理。对于生态空间的划定要充分考虑生态功能、面积和性质等因素,严守生态保护的红线,形成更好的空间约束。对于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明确环境质量的底线,加大力度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强度,逐步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自然资源,在不断提高利用效率的目标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合理规划,注重从空间布局、资源开发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进行合理布局和有效管理。
同时,要有效落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生态保护责任,并且明确列出相关的环境保护清单,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考核办法落细落实,积极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根据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积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督查机制,将环境保护督查的范围覆盖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同时需要明确企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积极构建企业的环境信用制度,加快社会信用的体系建设,督促企业积极履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促使企业积极遵守法律法规,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公众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需要积极履行保护绿水青山的责任。要努力拓宽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渠道,倡导公众对于政府、企业主体的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政府和企业要及时公开环境的相关信息,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积极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机制,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