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场
  • 白饭如霜
  • 4864字
  • 2021-09-06 12:35:24

自我管理:自律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自制力”是个伪命题

缺乏自制力是很多人的心头痛,不管你怎么努力,似乎逃避和放弃都是最容易出现的状态,也最容易持续下去。即使如此,也请千万不要气馁,逃避和放弃确实是常态,但人之所以伟大,恰恰也是因为我们对常态不服。

自制力到底是什么呢?

从某个角度来说,自制力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如同开关一样单纯的力量:打开,你就可以做到那些你平时做不到的事;关上,你就连一点小事都完成不了。

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说,自制力是由前额皮质的三个部分共同作用完成的。左边区域负责“我要做”,它能帮你处理枯燥、困难或充满压力的工作;右边的区域则控制“我不要”的力量,能克制你的一时冲动。这两个区域一同控制你“做什么”。

第三个区域位于前额皮质中间靠下的位置。它会记录你的目标和欲望,决定你“想要什么”,而不是被本能的需求驱使。

所以当我们讨论自制力的时候,有时候是要激活“我要做什么”,有的时候是要抵御“我不要做什么”,而不管你是要还是不要,做还是不做,都要紧紧围绕你“想要什么”去进行。

自制力基本法

在讨论如何提高自制力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自制力有什么特点:

第一点是倾向性。

人是一种有趣的生物,生活在山里或者内陆的人通常都不怎么喜欢吃海鲜,而常年饮食清淡,强调食物原味的人对火锅也多半没有好感。我们说要让一个人开心,要投其所好,他爱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而不是反着来,否则的话,人家压根就不愿意跟你来往,更不用说建立良好的关系了。

自制力和你的胃口一样,也挑三拣四,对自己喜欢做的事趋之若鹜,对自己不喜欢的则避之不及。

比如说你和喜欢的人约会,整晚吃饭、看电影、聊天、亲热一条龙四五个小时,你回家的时候是不是仍然神采飞扬?甚至还要打开手机,继续晚安来晚安去聊个大半夜?

你会想,和爱人约会需要什么自制力,我简直是扑过去约会的呀。其实不然。你在恋人面前会挖鼻孔吗?会肆无忌惮吃自己喜欢的东西直到小肚子突出来吗?会笑出猪叫吗?会随便放屁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你们俩应该差不多可以结婚了,或者……要分手了。

事实上自制力始终在发挥作用,不过因为自制力带来的奖赏太过丰厚,其辛苦程度可以忽略不计,于是你误以为自己是自然而然地在恋爱中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遗憾的是,生活中让自制力心甘情愿发挥作用的场合不多,大部分需要坚持的事都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有明显可见的奖励,甚至可以这样说:越是重要的,能在最后结出丰硕果实的计划,开始的时候就越艰难,行动的过程就越痛苦。回避痛苦,又恰好是我们的天性之一。

自制力的第二个特性,是消耗性。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是一位在自制力研究上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做的。

他们在一群非常非常饥饿的大学生面前放置同样的两碗食物,一碗腌萝卜,一碗巧克力,一组学生被告知只能吃两三块腌萝卜而不能吃巧克力,另一组学生被告知只能吃巧克力而不能吃腌萝卜。

除非你非常喜欢吃腌萝卜,否则你就可以理解,跟吃巧克力的学生比起来,那些只能吃腌萝卜的学生们显然需要更强的自制力。

接下来,为了测试这两组学生自制力的消耗度,鲍迈斯特又给每人发了一道猜谜题。这题挺难的——实际上是无解的。鲍迈斯特只是想知道学生们解题多久后会放弃。结果呢,吃腌萝卜的学生们比吃巧克力的放弃得要早得多。他们甚至汇报了做题后更加疲惫的现象。那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两点。第一点,自制力和你的肱二头肌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有的人肌肉强壮,有的人虚弱,每个人拥有的自制力的强度不同,但哪怕是最发达的肌肉,也照样有筋疲力尽的时候,自制力亦是如此。

第二点,自制力就像一个定量的沙漏,不可能无穷无尽,在一定时间之内,你在某件事上用掉了三分之一,就只剩下三分之二,你如果在一件事上竭尽全力,留给其他事的就是一个空沙漏了。

这两点告诉我们什么呢?

答案是,如果你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消耗太多自制力,轮到重要事务时就反而会不够,反之亦然。

自制力的第三个特性,是关联性。

自制力就像有传染性的病毒一样,能够从一个点蔓延到另一个点,如果你能控制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往往也就能顺便控制其他方面。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一群心理学家找来实验对象,给所有人提供免费的健身房体能训练,时间强度都有严格的设计,他们在这样的强制训练之下,自制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随着锻炼的进行,实验对象在生活和学业的其他方面表现也起了变化,他们更少积压家务,更准时交学校的报告,对饮食起居的时间管理也变得更合理。

自制力并非特定投放精准定位的一个炸弹,只在某一个方面发挥作用,它是贯通于我们生活中所有方面的,更像是我们血液中的氧气。任何器官都需要氧气,一旦血氧含量提高,所有器官也都受到影响。

最后一个特性是自制力的成长性。

研究证明自制力不是天生的,甚至不是一种才能,而是特定态度和身体反应的结合。如果有人很年轻的时候就显示出自制力良好的趋势,通常是因为他的双亲或者抚养者本身就有这个特点,或者家庭教育强调了这一点。

如果你的家庭环境特别散漫,你现在想要提高自己的自制力,一样为时未晚。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永远不开始,才会再也来不及。只不过,这个过程是有诀窍并需要循序渐进的。

这跟跑步的道理一样,从来没跑过步的人想去跑马拉松,不可能直接就报名全马比赛,一定是从快步走到三公里、五公里,然后再到半马、全马。任何一个直接上全马的人,最有可能收获的都是抽筋甚至猝死。

自制力的训练和应用也是如此,你要做的就是把高感受和高结果区域中的事务找出来,以它们为基础,去做规划,设定目标,做行动计划,给自己阶段性的奖励和反馈。

那可以是一件事,比如说读书。也可以是两件事,读书或者背单词,但不要超过三件事,三为上限。

三是一个奇妙的数字,一次性要处理三件或者三件以上的事情的时候,非常需要前文说的多线程处理能力,而真正多线程处理工作是一种天赋,只有2%的人拥有这种能力,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叫作“超级任务者”,这一类人的前额皮质和正常人的区别,有点像是人和类人猿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它是物种演化的结果,不能通过训练得到改变。

假设你是“超级任务者”,那请自便,你可以同时为自己安排八件事,但如果你不是(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那么一次就只安排一到两件事,你的大脑会因此感激你,你半途而废的可能性也会比较低。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要从高感受高结果区域里找到一件愿意做的事并不难,做出相应的计划也不难,但你可能会问,如果这件事跟我想要达成的人生目标并没有直接关系怎么办?如果我明年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升职去做财务主管,而我最喜欢做的事其实是学日语,那怎么办?

没有关系,首先学日语也是高结果,任何时候,在高结果的事务上分配时间都不是坏事。此外,要记住你在做的是自制力的训练,也就是说,你所选定的这件事除了原先具有的高结果之外,现在还多了一层更高尚的意义,一切归根到底,都跟你的目标有关系。

我不建议你选取高感受和低结果区域里的事务来作为训练开端,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高感受低结果是为了放松,以及为自己找到与他人区分的个性标签,只是为了体验愉快感受而完全不追求结果的话,是无法做到严格规划的,因为那会显得滑稽可笑。事务如果失去意义,与之配套的计划也好,目标也好,就会变得虚无。

具体的做法,有两个点。

第一,利用自制力的特性,也就是倾向性、成长性和模仿性,去马上得到结果。

体力、精力,以及自我意识,这些东西会构成启动能量,无论你的精神力多么虚弱,你都一定会具备能量去做一件小小的,而且又是你自己喜欢的事。启动,就是关键。

没有一个人的启动能量是弱到无法开始任何事的,如果是那样,我建议你先不要学时间管理,而是应该去看医生,因为这种木僵状态是抑郁症的明显症状之一。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得到结果,正反馈给自己信息和鼓舞。

启动能量由此加强,再有意识跨出下一步。

一步步在高感受高结果区域深入,追求结果,而后过渡到低感受高结果区域,也就是那些你需要更多自制力才能开始和执行计划的区域。

记住,每次有一点成就,都要给自己一点奖励,奖励会让大脑记住一个目标——计划——行动三步骤正循环的完整过程,你去做其他事的时候,大脑也会开始预期这一整套循环的完成,于是更困难的计划看起来也就更有吸引力。

自制力不是别的,它就是你种下的一棵树,它会生根、发芽、长大,但过程很缓慢。

假设你是一只小蚂蚁,你想要毁掉千里之堤,你要怎么做呢?

你要给自己一个渗透的点,从这个点去扩展空间,犹如愚公移山,改变虽小,只要不停止,就能够聚沙成塔。

第二个点是精简计划,如果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自制力,那么无论在任何时候,一次只做一件事。

可以选两件事推进,但实践之中,一次只做一件。这样不但易于管理和跟进,也能让自己不会处于太大的压力之下。

在目标管理的研究中,提到过另一种制定目标的方法,叫作HARDHARD:HARD目标制定法是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领导力研究者马克·墨菲提出的。此方法强调通过一系列问题找出最让人激动、最渴望实现的目标,这个方法更强调内心感受。——编者注,它的要点是说,你的目标应当和你的价值观高度一致,你要由衷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和所想要成为的人。另一点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脑内模拟演练法,你在追求目标的时候,要尽量详尽地,还原场景一般地去想象和演练整个过程,在实行时就会让行动更加清晰具象,它最有争议的一点,是说应当给自己制定困难而有挑战的目标,从而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反而比制定容易的目标更可能成功。

从我的角度来看,制定比我们的极限稍高的目标,确实有助于结果的达成。古人说“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启动能量是否足够。

当你的启动能量根本不足以去面对困难目标时,你会给自己带来大量的压力,压力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意味着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会快速消耗你有限的自制力。很多失恋的人会跑去喝得酩酊大醉,而这个人可能是平时连可乐都嫌不健康的人。

在压力之下,任何一点微小的失败,都会引起负面的连锁反应,让你回到逃避和放弃的状态里面,甚至因此而给自己定性:我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或者我就是这么失败的一个人,永远无法得到幸福。

大脑没什么操守的,它会记住小小成功带来的正面反馈,也会记住这个负面反馈,于是你的启动能量就进一步被损耗了。

最后要注意的是,无论我们把目标和计划精简到什么程度,总可能有某个时候,我们就是无法按照完美的设计开展行动,这个时候,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大家要相信数据,而不是心态。

如果你计划这个月要学完某一个课程,而你中间有三天没有学,或者你要控制饮食两个月,中间有一天你跑出去大吃了一顿,这时候最容易产生的想法通常是自怨自艾:

“真差劲啊,我根本做不到这些事。”

“和隔壁老王家的孩子相比,我太没有用了。”

以及把自制力拎出来打一顿:

“我根本没有自制力。”

“我连这么简单的人生计划都无法坚持,更不用说其他事了。”

放弃本身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但是放弃后所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会让人极为难过,一旦你陷入这样的循环,除了自暴自弃,似乎就没有别的出路了。

如果你已经坚持了十七天,只有三天无法坚持,在那坚持的十七天之中,你的计划执行得非常好,这三天确实不够好,但无损于前十七天的成绩,你所应该做的是,迅速修正这三天没有执行计划带来的影响,回到正轨上去。

用科学家看待实验数据一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时间管理现状,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0和100之间有99个数字,你做到了哪个数字,就是哪个数字,从一个数字提高到另一个数字并没有那么困难,可是从0到100是根本不同的评价。所以,如果你做到了30,你就已经有30了,不要硬把自己拉回到0。

更何况,任何计划其实都应该给自己一点弹性,越是组建计划的时候对自己非常苛刻,追求完美设计的人,放弃起来往往也越干脆。

就像我开篇所说的一样,自制力是一个伪命题,它不是一个魔杖,点中你你就可以从灰姑娘变成公主,它是你与生俱来就拥有的能力,想一想还不会飞的老鹰宝宝,它们在高高的悬崖上站着的时候,和你面对未来时一样胆战心惊,这时候老鹰宝宝和你需要的是什么呢?

是跳下悬崖,而后飞起来。

[1]HARD:HARD目标制定法是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领导力研究者马克·墨菲提出的。此方法强调通过一系列问题找出最让人激动、最渴望实现的目标,这个方法更强调内心感受。——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