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末位淘汰激励员工

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越来越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员工的工作效率。面对这种局势,管理者不得不对员工作出科学的评价,通过合理的排序,进行奖励或处罚。排名靠后的员工,也就面临着降职、调岗、降薪甚至辞退的危险。实行末位淘汰制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热情,而不是故意和某些人过不去,所以管理者作出不得已的决定时,也没有必要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毕竟企业的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末位淘汰不代表企业管理者丢掉了人性化管理的原则。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不能总是以不变的标准来评价各个岗位的员工是否依然胜任。为给社会经济添砖加瓦,每一个企业要保证自己的效益,单个企业的低效率运营终将会被淘汰,整个行业的低效则预示着社会的衰亡。正如葛鲁夫说过的一样,“这个世界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精辟地阐释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受到“末位淘汰”的刺激,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每个人都充满着危机感,每一天、每个小时都将在竞争中度过,优秀的人留了下来,落后者被踢出局,优秀者必须继续斗志昂扬地工作,才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获胜,这样的企业才不至于被吞没。

img

淘汰机制不可避免地会给一些人带来困惑,尤其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把被淘汰者推向绝境。作为一个企业,在同情之余,恐怕别无他法。这就好比一群人游向一条救生艇一样,有些人游得快占了位置,而有些人游得慢便会遭到遗弃。

◎案例

在美国通用公司,员工们被分成三类:业绩很好的占20%,业绩中等的占70%,业绩很差甚至没有业绩的占10%。在这家公司,表现良好的那20%的员工,经常得到上司的奖赏,因为他们为通用公司创造了奇迹。失去这样的人,就是领导的失职。居于20%和70%的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有人在这两个层次之间调换位置,但居于10%的那部分人则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变化。通用公司一直把人才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寄托,因此必须把这10%的人清除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留下的都是能手或精英。

也就是说,通用公司在用人方面,不只是关注于用好每个个别的人,而是要创建起一个能力强大的集体。把有用的人才留下来让他们发挥作用,把无用的人辞退掉,以免拖公司的后退。这也正是《孙子》上提到的“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用人之术。

◎点评

以末位淘汰的方法激励员工,能够带给员工一定的压力,对他们而言,这种压力也是动力,进而在员工之间产生竞争的气氛,调动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也可以借此活力倍增,促进企业的成长。在我国,为促进各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国家机关单位也逐渐开始实施末位淘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