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认识社交恐惧:你到底在怕什么

聪明的人更应该选择释放,而不是逃避或压制,想要喊一声那就喊出来,想要痛哭那就痛痛快快哭一场,任其发泄几分钟,但要设定好自我放纵的界限。当你内心的苦闷释放出来后,你的心情会变得好起来。这时,千万不能任由焦虑压在心里,否则最终会压垮你的身心。

了解社交恐惧症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有的读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社交恐惧症是什么?我不喜欢社交,我喜欢独处,难道就是患有社交恐惧症了吗?

有这样的疑虑很正常,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分辨普通的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更别说在社交这个抽象的概念中,是否是普通的恐惧还是患有恐惧症了。

我们在开始本书前,对于恐惧与恐惧症先作一个分析,再来分析社交恐惧症与普通社交恐惧的区别。

正常的恐惧:通常具有调节性,相对而言,运作起来也带有精准性。这样解释可能太过于抽象。举个例子,当经历一场海啸,看到汹涌的浪潮向你迎面扑来,大多数人会感到恐惧,大脑一片空白。但若是这场海啸只是电影院中的3D效果,即使你再恐惧海啸,强度也不会像遇到真正的海啸时那样强烈。同样,一头雄狮和一只恶犬在你面前,你的恐惧程度也会不同。而针对不同程度的恐惧,我们的应对措施也不会相同。当恶犬在你面前吼叫,虽然会感到恐惧,但我们下意识会先去捡身边可用之物,如石头或木棍等,用于防御或把狗打跑;而当一头雄狮在你面前咆哮,相信所有人的反应都是撒腿就跑。这就是面对恐惧运作起来的精准性。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恐惧,其实恐惧也是人的一份宝藏,因为恐惧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应到危机,并在危机到来时做出精准的运作。

恐惧症:一种病态的表现,会对恐惧产生过度的反应。患有恐惧症的人,会严重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个例子,在现代的恐惧症当中,有一种称为“蟑螂恐惧症”的。普通人害怕蟑螂,看到蟑螂会尖叫,或是躲开。而患有“蟑螂恐惧症”的人,看到蟑螂时,身体就会有过激的反应,四肢无力、浑身发抖,更严重的是昏厥。这样的反应在常人看来是没办法理解的,但在患者身上却是真实的反应。这种情况,就被称之为恐惧症。

患有恐惧症的患者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对恐惧格外的敏感。而当这种症状发作时,患者的身体会变得不听自己使唤,出现不受控制的现象,而头脑也将被恐慌所占据。

通过上述的表述,相信读者对恐惧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总结一下,恐惧症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反应非常强烈,且不受自身控制。

2.患者会极力逃避自己恐惧的场所或事物。

3.若患者无法逃避,在面对恐惧的场所或事物时内心充满痛苦。

4.恐惧症不会直接导致人死亡,但会带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当我们了解了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后,现在再详细了解一下“社交恐惧症”。通过上述的讲解,相信读者们应该明白了“社交恐惧”与“社交恐惧症”本质上的不同。

普通人,尤其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喜欢自己宅在家中,不喜欢出门应酬、社交。这是他们的喜好决定的。这只是他们对社交产生的厌恶反应,但即便他们参加社交,虽然不喜欢、不愿意多待,但不会产生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

社交恐惧症患者则不同,他们对于社交场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他们会强烈地抵触并感到厌恶。当与人交往时,会明显的出现紧张、冒汗、焦虑、无所适从、甚至头晕眼花的症状。

社交恐惧症患者中大多数人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社交能力上的缺失,但却无能为力。这种社交恐惧症带来的“并发症”其实比恐惧这件事更让他们感到沮丧。

美国的匹兹堡大学的医学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美国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比例高达13.3%,也就是每100个人中就有13个人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可见这种心理疾病现在出现的比例有多高。

社交恐惧症患者与普通人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对危险和敌意有更敏锐的察觉。当电脑上闪过一张张人脸的照片时,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危险的面孔有着更加准确的识别力。这也就是说,社交恐惧症患者在面对他人时,要比普通人更敏感,患者的大脑中的杏仁核处于更加高度活跃的状态。

大脑的杏仁核是在大脑海马末端,呈现杏仁状的一片区域。有实验研究表明,对清醒状态下的人或动物的杏仁核进行刺激,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恐惧、愤怒、紧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要么想要逃避,要么会选择攻击。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们不愿意参加社交。因为他们对面孔的敏感,遇到可能有敌意的面孔(可能是臆想的结果)时,他们就会因为大脑杏仁核的强烈刺激,产生我们上述所说的反应。

在对社交恐惧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病态的疾病。但和神经病或精神类的疾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精神类疾病往往对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不知道,因此做出无法控制的行为。而社交恐惧症患者明白自己内心的状态,只是无法控制他们的过激反应而已。

了解到社交恐惧症后,我们对这样的患者要保有理解的状态,不能对此嗤之以鼻,觉得患者大惊小怪,也不能唯恐避之不及,这样只会带给他们内心更大的创伤。而若是患有此类症状后,患者也无须太过于悲观,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一点点对此类症状进行剖析,希望可以帮助患者一步步走出社交恐惧症,重回健康快乐的生活。

你是否患有社交恐惧症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于世的,所以每个人的性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喜欢聚会、社交、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而有的人喜欢独处、讨厌社交、身处人群之中时会感到恐慌和害怕。前者在与人交流时会感受到喜悦和快乐,而后者在社交时感受到的只有不自在和抗拒。

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磊,属于成名早的那种,年纪不大,却已经是建筑设计师了。他从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从事这行,三年前更是开始自己承包工程来做,事业蒸蒸日上。可就在去年过年时,朋友们一起聚会吃饭,我们发现张磊变了,变得很怕见陌生人,在陌生的场合会出现紧张出汗的状态,而且话也变少了。

后来,我们进一步聊天,他自己说对此也很苦恼,他也不知道为何会变成这样,但就是在与人交谈时面部会变得不自然,常常会突然心跳加快、呼吸不畅、甚至表达困难,因为他在与人沟通时总会这样,导致很多与客户洽谈的单子最后都丢失了。他痛苦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从那次聊天后,我遇到张磊的机会就更少了,因为每次的朋友聚会他都不会出来了,找各种理由拒绝和回避。虽然我们都担心这会对他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他不愿意见人,朋友们也都无可奈何。

张磊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常说的社交恐惧症。这种症状已经开始被世界上很多的心理研究机构所重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这种症状。“社交恐惧症”这个名称最早是被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目前已经被作为一种单独类的疾病存在。像我朋友张磊就属于这种情况。而社交恐惧症严重时,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有的人走路时都得戴墨镜,怕与别人眼神接触,更怕遇到熟人与他交流沟通。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不愿意与人接触,但要是迫不得已非得去社交场所时,就会加重病情,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并当场爆发出来,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如今,患有社交恐惧心理疾病的人已经形成一个很庞大的群体。

社交恐惧症往往是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所造成,若是真患有这种疾病,对自己的身心发展、人际关系都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看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会想问,自己也不清楚是否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如何能够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这种疾病呢?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来进行一个测试:

1.当你和别人交流沟通时,是否会有害羞或紧张的情况?

2.你是否很害怕自己成为别人讨论的焦点,害怕自己成为他人关注的中心?

3.你是否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上述三个问题,如果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是”,那就要注意一下自身了,也许你有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可能了。而你若是对于与他人社交感到痛苦,十分讨厌和别人接触,总是选择自己一个人在家独处,这种情况下你的社交恐惧症就已经很严重了,这时就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了。

不过即便我们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也没必要因此感到害怕或者觉得羞愧,我们任何一个人,在社交时,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恐惧的心理,而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只不过是这种心理比一般的恐惧更加强烈罢了。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比如说演讲,每个人对于上台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时,都会或多或少紧张、不安、害怕、恐惧,但一般人面对这种心理情况时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最后完成甚至漂亮地完成这次演讲。而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可能在演讲时心理就会崩溃,甚至会在台上抽搐、不自觉地发抖,更严重的直接昏厥在台上。

所以,我们并不应该对社交恐惧症产生多么强烈的恐惧感,想得轻松一些,这种症状只不过是比普通人在社交时感受到的恐惧更强烈一些而已。当患上了这种心理疾病,不要觉得自己像个异类,更不要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把它看得淡一些,这样,对于我们治疗社交恐惧症才是最好的心态。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只有心态调整过来,手段才能成为最有效的辅助方法。

当社交成为一种折磨

人类是群居型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靠相互协作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你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事,你也不可能做到一辈子不与任何人接触。我们每一天都会与不同的人发生着不同的联系,而在联系的过程中我们度过每一天,这种联系让我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收获美满的爱情和珍贵的友情……我们一生中不断出现的这种联系,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社交。而有些人患有社交恐惧症后,这种美好的纽带,会成为他们的噩梦,并一直备受折磨,再也无法从中体会到乐趣。

我们在第一节中说过,在社交中有紧张、恐惧都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每个人在特定的社交环境下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自在。例如,当参加一场完全是陌生人组成的饭局时不知所措,想赶快回家;当和领导交流时词不达意,不知该如何表达;当女神出现在面前时,双手都不知放在何处,张半天嘴也说不出半个字……在心理学中,这些情况属于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状态。只是,当这种状态严重到干扰了正常生活,我们才称之为一种疾病,也就是社交恐惧症。

李米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女孩,娇小、内向。当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时,在单位没有亲近的同事,生活中也没有一个朋友,她每天都独自生活,因为平时说话本来就少,想聊天又找不到人。久而久之,她逐渐地厌恶与他人交流了。在单位,每当与同事接触,她就倍感慌张、呼吸困难、头晕,而且当她在办公桌前坐下后,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会站起来走动的,因为她怕走动会引起同事的关注。在工作交流时,她也尽量使用微信或邮箱等网络软件来沟通,避免与同事面对面。她十分不喜欢开会,每次开会前都会紧张,害怕领导会叫她发表意见。而在日常生活中,她也不愿意和同事私下聚会吃饭,那样会让她更加惶恐不安。虽然李米以前就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也很少说话,但那时只是不喜欢和人接触而已,也没有与人聊天沟通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而现在,每一次的社交,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后来,她每天睁开眼,想到要和外面的世界接触、交流,就会感到郁闷、痛苦。总是想着若是我能每天自己一个人在家待着,不用上班、不用工作、不用和别人社交该多好……

从李米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她就是患上了轻度的社交恐惧症,对日常社交的恐惧程度超出了一般人该有的,到了折磨她内心的地步。如果再持续下去,继续逃避与人接触,逃避社交,就会越来越严重。

在这里,我们用了“逃避”这个词。这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最常见的情况。他们害怕与人群接触,于是开始想方设法逃避人群。因为“逃”是任何一种动物在产生恐惧时最本能的反应。但是,对于人来说,尤其对于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逃避只会换来一时的心理放松,但对治疗这种疾病只会起反作用。因为,逃避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和自卑心理。看到别人相谈甚欢、看到别人呼朋引伴、看到别人侃侃而谈,而自己呢?自己只是社交场上的一个逃兵。这时,挫折感、羞愧感都是对自身的一种折磨。这也许就是每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最痛苦的地方。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上述的说法有夸大的嫌疑。但其实,现实世界中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有着更大的痛苦感和无力感。而重度的患者,为了缓解这种疾病对自己身心造成的折磨,选择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这种折磨。这就更加重了病情,对一个人的自尊造成更加严重的摧残。

在这里问一下各位读者,你们的身边是否有社交恐惧症患者呢?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怀疑,或者因为上述的描述感觉有些人有相似的症状,但不会肯定地回答“有”。这就是因为很多人对这种心理疾病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一无所知,更有甚者会对这个群体带有歧视的目光。而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也羞于开口向身边的人坦诚,因为这种心理疾病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向身边的朋友说“我有恐高症,不敢站在太高的地方往下看”或“我有密集恐惧症,别让我看密密麻麻的恶心的图片”挺正常,但你什么时候听过有人说“我有社交恐惧症,一与人聊天就紧张、头晕、恶心,以后聚会别叫我”。这就是为什么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独自承担这种心理压力,因为无法缓解压力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如果患者能够更多地向朋友坦诚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而朋友又能给予理解和宽容,而非嘲笑,那对于患者来说,将会是莫大的荣幸。

旁观者大多戴着“有色眼镜”在审视你

在前面两节中,我们说过,造成社交恐惧症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意别人的看法。虽然现实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在意别人的看法,但对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这种重视的程度超过了一般人。正因为太过于在意,对自己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现实中,当能力、成绩得到周遭的鲜花、赞美和掌声时,才有被肯定的感觉。然而一旦自身价值受到众人的质疑和鄙视,在嘘声漫天飞的口水中,便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

“我觉得你完不成这样的任务。”

“你也没经验,坚持下去也是徒劳。”

“你的性格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

“原谅我不能嫁给你,跟了你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太多的否定从四面八方涌来,犹如电闪雷鸣般,七嘴八舌的议论,让人手足无措。就像参加《非诚勿扰》的男嘉宾接受24位女士“刻薄”的指点、审视时一样,自我肯定的防线一降再降,甚至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值。当接受了别人否定的“批判”,你会变得异常怯懦、自卑,看到朋友们的风光无限,自叹技不如人,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成。

浮华背后的都市生活,我们不堪重负的心灵已经焦灼不安,所以时常希望从别人赞许和支持的目光中,得到一丝丝的勇气,但是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很傻、很天真”。旁观者大多戴着“有色眼镜”在审视你,所谓“伯乐”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真正了解和肯定你的人只有自己,一定要适当地让自己拥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

许多人总觉得别人拥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自己的,自己从来都不是命好的人。但他们其实并不明白,这样的自卑心态,会极大地削弱自己的自信,而当没有了自信,一个人还如何去获得成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如何去奢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呢?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泰勒教授说:“当我们不接纳与生俱来的价值时,我们其实是在渐渐地破坏自己的能力、潜力、喜悦和成就。”

所以,大家应该记住: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否定你的价值。

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山沟,出生时就只有一只手。她还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在她5岁时父亲病故,而娘还是一个智商不高的人。

19岁那年,傻娘走失后再无音信。她是靠着村民的捐助才念完高中,但是当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她选择了放弃。因为高昂的学费,已经不是村委会能负担得起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女孩就算是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她从小酷爱唱歌,天然得没有杂质的声音像铜铃一般悦耳,放羊的时候总会高歌一曲。但是全村的人都在背后议论,身体上有残缺,又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想在音乐上有所发展真是有点天方夜谭。然而她却并没有因为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就放弃了唱歌,也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

当全村人都在为她发愁和担心时,她选择远离家门,拄着拐杖,整整用了三天,走出了山沟。没有一个人相信她出去工作挣钱。但她却毅然决然地走了出去。她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一路上还不停地叨念着:“老天爷把一条命交给我了,我一不能死,二不能伸手要饭!”

在省城,工作并不是那么好找,找了好久,她才找到擦皮鞋的工作。在小区门口擦皮鞋,边擦皮鞋边给光顾的客人们唱歌,每次擦完皮鞋后大家都夸小姑娘声音好,带着愉悦的心情离开。她相信就算自己这辈子不能做歌星,但是能用甜美的歌声给别人带来好心情,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久而久之,她的故事被有心人拍了下来,并在报纸上作了相关报道。于是慕名而来擦皮鞋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一家专业制作手机彩铃下载的网站,主动找到了她并愿意跟她签署长期的合作合同,让她用自己的好嗓子录制手机彩玲的音乐和网站的原创广播剧。

从此,女孩凭借自己的好声音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且她的作品也成为了网站点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女孩没有因为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质疑的态度而自暴自弃,就算身体残疾也没有彻底否认自己生存的能力,而是坚定爱好并不断地给自己打气。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就只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总以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于是逃避退缩。其实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幸福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成功只需要多一点自信。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志就是你的主人。”不要因为别人不信任的眼神而忧郁迟疑,也不要因为别人质疑你的能力和理想而从此萎靡不振。要知道,一个没有自信、没有乐观的人,就如天上的浮云,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还毫无光彩。

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有资格否认你的价值,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你若是向世界投降了,就等于把幸福拱手相让了。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自信者的格言:“我想我能够的,现在不能够,以后一定会能够的!”

1.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

将自己的爱好、特长等全都罗列出来,再细微的也不放过。通过外面的世界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正视自身的缺点,以客观理智的态度看待,不自欺欺人,也不矫枉过正,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

2.相信自己有着独特的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就好像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两个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学会找到自己身上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特质。

3.积极向上,在奋进中提升自己

很多人内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陷入手足无措中。而如果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议论,把他们给你的压力变成动力,奋发向上,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从而增强自信。

装出好心情,缓解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患者时常会出现烦躁、紧张、焦虑,甚至窒息的情况,有的人会选择我们在第二节说的那种方法——逃避。而聪明的人更应该选择释放,而不是逃避或压制,想要喊一声那就喊出来,想要痛哭那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任其发泄几分钟,但要设定好自我放纵的界限。当你内心的苦闷释放出来后,你的心情会变得好起来。这时,千万不能任由焦虑压在心底,否则最终会压垮你的身心。

其实,不止社交恐惧症患者,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装出好心情是放松身心、从消极转向积极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可能会通过“装”的扮演过程获得真实的好心情。最终,原本只是装出来的好心情会变成真实的感受,从而让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快乐,遇到社交困境时也较有自信和意志力。

丹丹今年刚25岁,但是在她身上看不出属于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反而整日愁眉苦脸,声音低沉,一副颓废的样子。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天,这天,丹丹和一位在公司大厦做保安的师傅一起乘坐电梯,师傅看了丹丹几眼说:“闺女啊,你怎么总是愁眉苦脸的,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丹丹敷衍地说:“啊,叔叔,我没事,就是心情不好而已。”

师傅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以为是什么大问题,我来教你一个办法,保证你以后心情很好。以后不管你遇到什么难事,你都告诉自己,我很开心,哪怕是不开心,你也要装作开心,然后没一会儿,你的心情就会在自己的主动带动下变得开心起来。”丹丹将信将疑地看着师傅。

丹丹下班回家,想要好好休息一下,谁知道她表弟把她的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甚至弄洒了她最喜欢的香水,她刚要发火就想起电梯里师傅教她的办法,于是她默默地对自己说:“没什么,我要保持好情绪,我很开心,眼前的这一切都是小事而已!”刚开始的时候丹丹觉得很奇怪,自己就像个神经病。但是这么一想,自己似乎也真的没那么生气了,反而觉得舒服了点儿。从那以后,只要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她就会让自己假装很开心。后来她终于明白了,一个人的好心情取决于最初的情绪选择,所以哪怕心情不好的时候假装一下好心情,也会弄假成真,与好心情结缘。

丹丹之所以能够摆脱萎靡不振的生活,并拥有好心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她学会了“装”出好心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假如我们能够学会“装”出好心情,我们就可以真的拥有好心情。

能够让自己获得快乐的心情是一种能力。同样地,一个能让自己在不快乐时依然保持微笑的人,是生活的智者。很多人都喜欢阿庆嫂,却很少有人喜欢祥林嫂,这就是因为,生活需要一种阳光的心态。生活不可能永远波澜不惊,但只要我们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情,就会让自己快乐起来。

当心情不佳时,要学会控制坏情绪,装出自己的好心情。只要学会装出好心情,就能让自己保持快乐、积极的情绪,就能让自己的心情真正好起来。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假笑疗法

当感到忧郁、不开心的时候,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努力挤出笑容。当这样几分钟下来,你的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这种方式就叫作“假笑疗法”。有关实验证明,假笑能触动到体内的横膈膜,发挥出热身效应。而体内横膈膜会让假笑逐步引向真笑。在不知不觉当中,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驱走忧郁。

2.转变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坏心情都是因为在社交时钻牛角尖形成的,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时常用这样的话提醒自己: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跌跌撞撞才是人生。千万不能觉得自己很倒霉,越想越气,心情也会越来越糟糕。

3.回忆愉快的事情

当在社交时感到烦躁、郁闷时,不妨多回忆一些开心的事。当开心的回忆占据了你的大脑,脸上就会自然而然露出微笑。

4.想象美好未来

未来是未知的,我们把控不了,也预知不了,与其充满担忧,为何不往好处想呢?我们可以把它幻想得美好而充满希望,让自己心怀向往,这样才能让心情更美好,让前进的脚步更有动力。

社交恐惧症VS不完美焦虑症

这一章,我们重点探秘了社交恐惧症的底色,为读者揭秘社交恐惧症的症状以及产生的原因。而在解析社交恐惧症时,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个词,这个词也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最常有的一种症状——焦虑。很多社交恐惧症的患者都会感觉到焦虑,但我们来反向探讨一下,焦虑其实也是引发社交恐惧症的重要原因。那么,人为何会感到焦虑呢?其实,焦虑的原因多种多样,要完全地剖析并非这一个小节可以做到。在这里,我们来说明一下与社交恐惧症相似的由焦虑引发的心理疾病——不完美焦虑症。

出现“不完美焦虑症”的人多数是因为长期处于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中,为避免失败,他们将目标和标准定得看似完美无缺,反而把“追求完美”当成习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害怕不能完美的现实上,并由此疑神疑鬼,胡思乱想,最终搞垮了自己。心理学又把这种现象称为“消极完美主义”。

消极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害怕由于自身的缺陷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从而钻了牛角尖。他们从错误的观念出发,因为过度看重某个问题而失去了更多东西。

大部分时候,消极完美主义者会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取得不错的成就,维持集体或团队的表面和气,别人做到完成就好了,他们非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别人做到一,他们怎么也要努力做到四或五。

但是通过深层次的沟通,你会发现他们令人匪夷所思的观点。他们看问题一般都认为只有两面,比常人更容易走向极端。他们一旦决定了某事,对于反对的声音就会变得异常敏感,这个时候,用冥顽不化来形容他们都不为过。

2010年,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影片《黑天鹅》中,女主角妮娜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她在舞台上的演出堪称完美。在一场盛大的演出中,她极力争取到了天鹅王后的角色,被要求分别饰演纯真无瑕的白天鹅与魅惑邪恶的黑天鹅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角色。追求完美主义的妮娜能够将白天鹅演绎得十分出色,却始终无法很好地演绎黑天鹅,因为她不能接受邪恶的自己。虽然导演一再强调,让她尽量释放自己,轻松地去饰演,但她想到自己将与“邪恶”“黑暗”等词挂钩,就感到紧张和焦虑,因此,她还常常惩罚自己,甚至自我摧残。

为了能够完美诠释黑天鹅,妮娜精神濒临崩溃。她不断节食,身体越来越消瘦,甚至吸食大麻,放纵情色肉欲,完全颠覆了之前高雅端庄的“乖乖女”形象。

经过一番地狱式的煎熬之后,她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她开始能够在舞台上尽情地释放自己,成为一只冶艳而魅惑的“黑天鹅”,她的表现也得到了导演的极力认可。然而,即便如此,她还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她开始对周围的人对她的评价产生猜忌,并断定她的竞争对手正在策划一场阴谋,以夺取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天鹅皇后的角色,而一旦她的表现出现丝毫差错,那个竞争对手就会取代她。她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苛了,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这一切让她的精神更加错乱,最终陷入了充满幻觉与妄想的世界中。

尽管影片的最后,妮娜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成功演绎了白天鹅与黑天鹅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但是她也付出了无比沉重的代价。她不仅患上了严重的幻想症,还死在她所热爱的舞台上。

像影片中妮娜这样过度强调十全十美的名人比比皆是,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张国荣、三岛由纪夫、茨威格等人的自杀事件。他们曾是所在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却在事业的巅峰阶段走了下坡路,直至毁灭。造成这一凄惨结局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极力追求的完美主义。尽善尽美是处事认真的一种体现,但过度追求完美,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从而导致严重的焦虑症。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完美主义已经失去了“完美”本身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甚至变成了自我成长的黑暗枷锁。在心理学上,像妮娜这样“自我毁灭”的人,会被认为是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症”。他们对自己苛求完美,在意每一个细节,生怕出错。而对于未发生的失误充满恐惧,过度谨慎,对于来自他人的评价表现得过于敏感。

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再美的钻石也有瑕疵,再纯的黄金也有不足,世间的万物没有又纯又完美无瑕的,人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尘不染,在道德上、言行上都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和不当。人总是趋于完美而永远达不到完美。因此,你不必对自己和别人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你不敢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那你的心理素质的确令人堪忧。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吧,缺点没什么大不了,努力改正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耿耿于怀,折磨自己呢?如果一个人足够自信而坦承接受自己缺点的话,他会显得很可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从而克服它,并逐步完善自己呢?

1.有良好的自信心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自信。这类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往往夸大和肆意宣扬自己的优点。长此以往下去,不仅会让别人对你感到厌烦,也会造成自己的身心不利。

2.拿出自己的勇气来对待

既然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那么逃避就不如学会坦然面对。正视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完美。你要相信,有时缺憾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