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高手过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诗一出,在联系高顺之前建立的人设,立刻就有人联想到:这个兰陵笑笑生,怀才不遇?

这个想法一出,很多人又觉得不对,因为诗会是有门槛的,普通人是进不来的。

一时间各种猜测频出,都在猜高顺的用意,这些上层人物平日里优越惯了,有几个能想到那些寒门子弟。

在科举没出现之前,想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并不是读书,而是去当兵。

但当兵的风险太大,稍有不慎就战死沙场,可能连名字都留不下,不是一个好方法。

而高顺这首诗,就是一个前奏,也许现在没有人能理解,但他们以后会明白的。

除了这首诗外,高顺还抛出一个重磅炸弹,那就是那篇文章,他起名叫《连衡论》。

文章从先秦开始论述,分析了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又写到了三国时期,曹家能够打败另外两国的原因。

通过两个例子,继而又分析起天下大势,其中隐晦的提出周国威胁论,让所有文人大惊失色。

这些人大多都是世家出身,有的还有官身,自然能看出虚实,知道高顺不是无故放失。

而且自打和士开等人死后,高长恭和赵彦深已经开始整顿朝局,废除了很多不合理的政策,朝廷有了恢复清明的趋势。

若果朝廷政治清明,齐国大治,内忧除去,就不得不考虑外患,周国显然首当其冲。

文章里写到,希望朝廷仿效孙刘联合,共同对抗周国,且不要重蹈覆辙,吸取前人的教训。

一时间所有文人都觉得在理,而举办诗会的官员则赶紧暂停诗会,把这个情况上报。

两次重阳一次上巳,高顺诗会杀手的名头算是跑不了了,哪怕以后身份曝光,很多人估计也不欢迎他。

诗会的消息传出,一时间整个邺城都在讨论这件事,不只是谁还爆出朝廷拒绝陈国的消息,弄得很多世家都十分不满。

他们心里很清楚,一旦齐国覆灭,些许大世家也许影响不大,但对于大多数小家族,很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天外人祸,兵乱为罪,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可不希望他们好不容易积累本家业,被乱兵抢走,弄不好还会家破人亡。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高顺的文章唤醒了他们的危机感。

高长恭得知此事后,立刻找来大臣们商议,赵彦深敏锐的察觉出一丝异常,原因与他,只因“兰陵”二字。

“兰陵王殿下,那个兰陵笑笑生,不知与殿下有何关系!”

赵彦深开门见山,直接质问高长恭,高长恭心里暗骂高顺,怎么不换个名字,但脸上确实面不改色,冷冷地说道。

“兰陵只是本王的封地,谁都知道本王很少回封地,一家老小都在邺城,怎么会和本王有关!”

“哦?真与殿下无关么?如果老臣没记错的话,殿下之前可是劝过陛下,与陈国结盟的!”

赵彦深不阴不阳,不急不缓,脸上带笑,心里腹诽。

“哈哈哈,天下之大,能人辈出,正所谓: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有人和本王看法一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高长恭不慌不忙,早就想好了说辞,赵彦深见他不露马脚,继续问道。

“殿下好学识,好一句所见略同,难得这智谋之士,竟然出自兰陵,真是恭喜殿下了。”

赵彦深讽刺的语气很明显,毫不掩饰他的怀疑,原因是那篇文章非同一般,很容易挑起两国的争端。

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迟早传到周国那里,周国如果兴兵攻打,到时候遭殃的还是百姓。

事实上赵彦深并不是坏人,他只是信不过高家的人,和士开在时他没有机会,现在他迫切的想做出一番成绩。

“彦深公这么说就没意义了,本王也不想看到这样的事,但事已至此,咱还是拿出个法子来。”

高长恭继续不动声色,引导着大臣们,他和高顺早就商量好了,他们所害怕的事,也许恰恰能促成这次结盟。

有了充足的准备,高长恭总能在关键点上引导方向,每每提出的问题,都是直击要害。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臣们一番商议,发现与陈国结盟已经势在必行了,尤其是段韶眼看就不行了,齐国损失了一员大将。

但问题是高纬现在不在邺城,有人就建议等高纬回来,也许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一个文人的话,虽然有些道理,但并不代表齐国的意志,些许言论无足轻重。

这个想法一出,很多大臣都跟着附和,高长恭淡定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不悦,这帮人真是无药可救了。

事实上他也没资格恼怒这帮人,一开始他也有这种想法,要不是高顺的洗脑,他也没这么坚定的打算。

“兹事体大,还是要告诉陛下,既然陛下不在,我们就写信告知,在信中说明原由,陛下自有决断。”

听高长恭这么说,所有大臣也不在说什么,赵彦深看的很清楚,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高长恭在策划。

但是他没有阻拦,也没有理由阻拦,因为他不得不承认,那篇文章正中要害,说明了关键。

作为尚书右仆射,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齐国的情况,齐国现在看起来有所改变,实际上是外强中干。

虽然他和高长恭不对付,却也知道齐国不能没有高长恭,否则光凭斛律光一个,恐怕会独木难支。

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促成这次结盟,其实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已经成了,因为高纬很少看奏章。

事实的结果也差不多,有了高俨的教训,高纬收到奏章后问了一嘴,但太监早就被高长恭买通,得知两位宰相联名上书,想了一下就同意了。

朝廷同意结盟的消息传出,最高兴的是那些文人,因为他们之中有南方来的,背井离乡这么多年,这一次也许可以回家了。

而邺城作为此时的文化中心,也知道南方的文坛盛况,如果两国禁止一开,邺城也许会更热闹。

虽然朝廷同意了,但陈国还没同意,还需要一个使者去游说陈国,一时间使者的人选又成了问题。

此时朝廷还没有礼部,却有礼部的前身鸿胪寺,说来也巧,这个部门是北齐组建的。

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

鸿胪寺派出来的使者,没把握说服陈帝,毕竟他们之前拒绝了人家,这次去没准受到同样的待遇。

齐国如果想要表达诚意,最好是派出一位有分量的人物,所有人都推举高长恭,觉得他完全可以代表齐国。

“两国结盟,关系者千万黎民,殿下若是促成此事,齐、陈两国的百姓都会感激殿下的。”

“是啊,满朝文武,没有人比殿下更合适了,殿下身为尚书左仆射,又是我朝兰陵王,一定会受到陈国的大礼欢迎。”

高长恭没想到,这帮人竟然推举他作为主使,他这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时间有些骑虎难下。

“诸位说的有理,本王也想走一趟,只是国事繁忙,朝廷离不开本王。

如果本王出使陈国,所有事务都压在彦深公身上,本王实在是于心不忍。

况且本王虽然是宗室,却不是嫡出,本王王室不止我一个,哪一位都要比本王好贵。”

高长恭东拉西扯,委婉拒绝,这时赵彦深突然开口:“既然兰陵王不愿意,那就不要勉强了,如果殿下不愿意去,就让世子辛苦一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