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小坎坷求学路

据广西岑溪市《高氏族谱》中《高氏源流探讨》一文所载,岑溪高姓有两大系脉。一支是鼎天公系脉,于明代年间,从山东、江苏、福建,到广东、广西北流,再到岑溪定居繁衍;一支是诚公系脉,于明代朱元璋洪武年间,从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白米巷来广西全州做官,后迁宜山庆远府。到诚公第九世孙翀公,明末任广东信宜县知县,在改朝换代中避地岑溪,之后定居岑溪。经考究历史,岑溪高姓的两大支系都称“渤海郡”,其实乃同血脉、同根、同源、同祖的亲兄弟,没有本地与外来之分,只是先来后到而已[1]。而据《岑溪市志》所载“谢村等地高姓的祖先是顺治四年(1647)由广东信宜迁入的。”[2]

岑溪高姓先祖中最为著名者为入岑二世祖高熊徵。《岑溪高氏族谱》对高熊徵记述颇详。《岑溪市志》也有专门条目加以介绍。而《岑溪高氏族谱》诚公宗支即由高熊徵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始编,至今已续修五次。

据《岑溪市志》“人物·传略·历史人物”所载:“高熊徵(1636—1706),字渭南。归义镇谢村人。顺治庚子副贡。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叛清,高熊徵拟《讨吴三桂檄文》《平滇三策》,并组织乡兵与官军讨伐入岑之叛军,斩敌军总兵陈士龙。康熙十八年六月,被委任为浔州府教授;同年九月巡抚傅宏烈召他至桂林,欲他随征滇黔。他表白:‘余一介儒生,志在观场,教职是所愿也。’十月任桂林府教授,任职期间,他设法收还修复满洲旗员占住的明伦堂和学署,筹建桂林府学、临桂县学、华掌书院,请名师设帐。二十六年(1687)调任思明府教授,他朝夕经营,募建学宫,捐造学署,创立南坡书院。他任教职之余,还受命督修《通省赋役全书》,撰稿编修《广西通志》《桂林府志》《临桂县志》《思明府志》《安南志纪要》和《岑溪县志》等六种地方志书。他在编修志书的调查研究中,洞悉各地政情民情,平定吴三桂战乱之后,向府院具题请豁免荒田粮、罢钱局、革盐政《粤西三大政》,为当局采择。康熙三十九年(1700)高熊徵经广西巡抚彭鹏荐举,任河北真定府井陉知县,康熙皇帝召见他时,呈上早年所拟《平滇三策》等五个手折,后擢升为两浙盐运史。浙江臬员缺,委他两度代理。康熙四十二年(1703)帝巡视河工,驻跸武林,御书朱子诗‘群山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赐给他。四十五年(1706)病逝于浙江任所。遗著有《郢雪斋全集》《高渭南纪年录》。”[3]

《岑溪市志》“大事记”对高熊徵参与征讨平定吴三桂叛乱也有具体记载:“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附吴三桂反清的广西安远将军孙延龄派其部将孙云客督藤县土镇吴凤领兵攻破岑溪县城。同年七月,永业乡土镇陈士龙领兵进驻县城。同年八月,归义谢村的副榜贡生高熊徵领乡兵收复县城,斩陈士龙于孝子祠后。是年,藤县义昌乡土镇林万胜劫夺运经义昌的岑溪官饷,驻岑溪的官兵和高熊徵率领的乡勇赶至义昌联合攻杀林万胜。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孙云客、吴凤及林万胜余部共万人,由波塘、三堡向岑溪进攻,中军管辉领官军联合高熊徵调集的乡勇迎战,斩孙云客。同年七月,平西王吴三桂之总兵王邦相、监军道周鳞元由容县发兵攻岑溪,管辉领官兵联合高熊徵带领的乡勇往容县波里迎击,斩邦相长子。”[4]

另摘录广西岑溪市《高氏族谱》“渭南公传”之记载:“渭南公四岁即开始学文,天资聪颖,虚心勤奋攻读,远尘翁鼎力相助,多次徒步赴广东肇庆、南海西樵等地拜名师习文。学成,顺治十七年乡试(即省试),名列副榜(即副榜贡生)。后因家贫无法再习举业,遂于岑溪、苍梧各地设馆授徒十年之久,在邑中素有名望。……康熙四十年四月初三日,康熙帝于畅春苑召见熊徵公,公回答了帝的问询后,即呈上《平滇三策》《讨逆檄文》及《请查赎难民子女详文》等五个文稿。康熙逐篇翻阅后交付存档。四月二十一日,熊徵公即奉旨超升为两浙盐运史,官阶由七品骤升至从三品。公在盐道任职五年多,清廉自守,尽革官商仪节陈规,多施善政,并筹建崇文书院、紫阳别墅,延师教学。公曾说:‘疑谤交乘,不当问之人而当问之心。吾行非,即加之宠荣而滋愧;吾行是,虽临渊而不惊。’……公积劳成疾,于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十日病逝于杭州任所,享年七十一岁。浙江人念其德政,祀于杭州名宦祠、崇文书局和正气阁等处。浙江绅商也为他立了遗爱碑,颂其功德。”[5]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知,高熊徵为有胆有识之人,若细读其《讨吴三桂檄文》《平滇三策》《粤西三大政》等策论,便可知其胸中韬略超于时人,且极重文教育人事业,更为后世景仰。高熊徵为官兴学之业绩,奠定厚植了高姓一族在岑溪之根基,其尚武崇文之义举、急公好义之品德、经世致用之担当,已成为岑溪高氏一族之传统而代代传承,历代英才辈出,造福国家乡梓。

近代岑溪高氏一族最著名人物有高致嵩。《岑溪市志》“人物·传略·革命烈士”对高致嵩有如下记载:“高致嵩(1898—1937)字子晋。归义镇谢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历经东征、北伐诸战役。民国十九年(1930)奉调南京卫戍司令部。民国二十一年调陆军第八十八师任中校参谋。‘一·二八’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高致嵩率部赴上海支援十九路军,在庙行一带痛击日军,日军以大炮五六十门进行长达五小时的轰击,火力之猛,前所未有,高致嵩亲率将士与日军展开肉搏战,终于打退日军进攻。此后,高致嵩继续战斗在江湾、闸北一带,身先士卒,不幸腿部中弹。1933年伤愈后任湖北省保安团营长。1934年任浙江省保安处补充团及第三团团长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高致嵩奉命率领浙江省保安处所属三个保安团驰沪参战。后该部改编为陆军八十八师二六四旅,高升任该旅少将旅长,负责保卫大场、江湾一带防区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街市战、肉搏战,将日军击溃。10月,高率军转守北站一带,对敌实施夜间突袭,击毙日军甚多。11月他奉命退守南京,参与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外雨花台左翼阵地。12月7日,日本侵略军第九师团挟陆空军优势火力向该防地猛攻。12日晨,日本侵略军集中飞机百余架、重炮数十门分三路进攻。高率所部奋勇冲杀,反复肉搏,终因弹尽粮绝,外无援兵,该旅官兵6000余人皆英勇殉国。高致嵩牺牲后,国民党中央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1986年3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高致嵩将军为抗日战争革命烈士。”[6]

另据《岑溪高氏族谱》记载,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岑溪高氏一族多有热血青年勇赴疆场,荣立战功,为国捐躯。

高伯龙之父高元勋亦为岑溪高氏一族引为骄傲之杰出人物。据《岑溪市志》“人物·传略·历史人物”记载:“高元勋(1896—1942),字赞侯。归义镇谢村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曾任广西省立工程专门学校校长职。30年代初广西当局在柳州沙塘创办广西农村垦殖试验区,他负责建设施工及垦务劳动。民国24年试办区奠定规模后,他任黄绍弘秘书,先后到浙江、湖北工作。民国29年回柳州与中专学生杨绍霖合股垦办大同农场,开垦荒山造林种果,开广西知识界办农林实业的先河。”[7]

而高伯龙院士更是近年来岑溪高氏一族口口相传的楷模人物,成为高氏一族的莫大骄傲与荣光。

回头看岑溪高氏一族的始居地、发祥地谢村。村落前临义昌江,背靠九龙山,周围田畴平沃。所谓九龙山,即九条山脉,谢村如龙口之珠,自古人称风水宝地。

据《岑溪市志》“大事记”记载:顺治九年(1652),县内土镇张隆称宁西军门,据连城;陈选称武卫将军,据西乡、南乡;宋相国、陈奇策称总兵,分据永业、义昌(当时属藤县)。县官走避归义谢村[8]

据谢村老辈人介绍,当年岑溪知县因地方叛乱避居谢村,在此办公四年,并有移县址于谢村之想,乃兴土木筑墙建城,初建东西南北四门,于村内设市贸易。后形势好转乃返岑溪原县衙。故谢村格局不同于普通乡村,颇具规模。一条条用青砖和石板铺就的狭长小巷蜿蜒村中,小巷两边是高低不一的清代民居建筑,且多有雕梁画栋的豪宅大院,屡见其门楣之上有“进士”“文魁”、“兄弟拔元”的牌匾,可想见当年谢村文风之盛且多有出类拔萃者。今虽古建筑多已残损,荒废无人居,但当年气象犹存。村内保存较为完好之建筑为高大夫庙,此为高氏一族纪念入岑二世祖高熊徵所建。现为岑溪市文物保护点。高大夫庙占地近八百平方米,建筑宏阔,气象庄严,为三进大厅,第三进神厅供奉高熊徵画像牌位。其后相连有张外祖祠、御书楼等建筑。高家旧居亦谢村当年颇具规模之建筑。今高氏族裔仍有近三千人居谢村。而开枝散叶于国内、海外之高氏族裔则难以计数。

谢村村口有一小学,出入必经其侧,琅琅书声犹如天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焉知今日之童稚学子将来不亦如先贤而成为国家之英才栋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