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认不认命,生活都得照常进行。医生照常治病,教师照常教学,司机照常开车,就是扫垃圾或拣破烂的也在不断地重复着那已经重复了千百次的固有程序。
李宏的小区里,有一个从企业下岗的男人,从中年到老年,天天戴着个小斗笠四处游逛,然后拉着些枯树残根回到被他占据的垃圾箱旁的空地上,不是劈柴,就是在垃圾箱里翻拣些空瓶废纸或他觉得有用的东西。其实,他这样做也并不是因为贫穷,儿子、儿媳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房有车,孙子都上大学了,而他却依然故我。那就是一种长期养成的停不下来的生存惯性。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惯性,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是盲目的重复,有的人是自觉地重复。
盲目的重复,如那戴笠老翁。
自觉的重复,如科学巨匠、文学大家,在不断自觉的重复中创造出不一样的价值。严格地说,这不是重复,而是不断地创新。
有的人觉得生活平淡没有新意,甚至都不想活了。这就是眼光和心态的问题。
李宏认为:人只要有远大的理想,肯学习,勤思考,并认真地去实践,生活就会不断地翻出新意,让你有一种天天不一样,越活越有滋味的感觉。
世上人千种,物万般。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但李宏却遵循着一套自己的生活法则:读书、运动、写作,并做些自己能做也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读书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世界。尽管自己能改变的有限,但改变就是阶梯,就是进步,它能将你带到你想到的地方和高度。
运动是生命的本质。常言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对此,李宏有过深刻的体验,那就是在他尝试经商的时候,一心只想着如何挣钱,整天忙于生意而无暇运动。结果身体一次次地向他发出警告,甚至让他一个月都无法正常地走路,直到他停止经商,重启运动模式,身体才逐渐恢复了正常。
写作是他读书之余引发的“副产品”。看多了,生活体验也累积到一定程度了,自然就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和冲动。开始只是“邯郸学步”,写写日记和做些小文,渐渐地,也就有模有样了。于是,他就试着向有关报刊投稿。作品一旦发表,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并且像滚雪球似的,将文字越滚越多,篇幅越拉越长。当然,“多”和“长”不是无话找话,“无病呻吟”,而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体验、见闻等艺术地表现出来,供他人鉴赏或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和帮助。能有些许这样的作用,对作者而言,便是一种莫大的奖赏。
其实,很多时候,写作者最大的收益可能还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满足自己倾诉的欲望和对自我能力的检验。至于对读者是否有影响,影响力之大小,将取决于作品的功力和读者的感受,根本就不是作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够左右的。
对李宏而言,读书、运动、写作是他日常生活的三项重要内容,是爱好也是自定义的必修课。但人生不可能只局限于这三项内容,虽然他现在不必像常人那样为生计操劳,但报孝和培养下一代却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为此,他每天还必须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做饭、洗衣、服侍母亲和教养孩子。他曾幻想,某一天能够真正轻松自在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
淑英也是,天天面对着公司那些不愿看到的面孔,不想听到的话,永远也做不完的事,叹息自己情非所愿、年华老去而无能为力。现在她即将退休,又天天纠结着退或不退的问题。退,收入减少;不退,还得重复之前的磨难。唉,真是两难啊!
李宏劝她还是看开点,生活轻松、身体健康最重要。
淑英反问:“退了,收入减少怎么办?没了工作,在家做什么?难道要我天天围着锅台转?”
面对这样的诘问,李宏也无语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的自由,别人的意见只能作参考。
该说的都说了,至于如何往复循环,那是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