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绸缪东北:新一轮东北振兴
- 周建平
- 3435字
- 2021-12-30 13:42:18
第一章 前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程简述
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简称“蒙东地区”),总面积14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2亿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区域上和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来,东北工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改造振兴,对推进全国工业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表1.1 东北三省近年主要统计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集中力量在东北地区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工业和资源开采加工企业,积聚了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特别是“一五”时期,国家安排的苏联援建重大项目156项中(实际实施150项),东北三省合计占58项,占实际实施项目数量的38%。围绕这58个重点项目,又配套建设了上千个大中型项目,由此奠定了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重工业基地的地位。“二五”时期,国家投资的重点仍然在东北地区。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东北地区初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机械装备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大体保持在17%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继续向前推进,但是由于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于21世纪初启动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对新一轮东北振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深入分析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东北振兴战略的推进历程和政策实施效果,对研究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 节 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
1858年6月,清朝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营口于1861年4月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贸易商埠,从此东北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逐步沦为世界列强的半殖民地并开启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1898年5月,中东铁路在东西两端同时开工,经过5年的建设,中东铁路及其南满支线全线开通,共建正线1 482千米,支线987千米,全长2 469千米。中东铁路东西横跨东北三省,由满洲里和绥芬河与俄罗斯铁路相接,又通过大连港与国际航运相连,中东铁路的修建完工使东北地区的铁路客流和货流运输量不断增大。中东铁路修通后,日、俄等国在东北建设了包括车辆、船舶、机械修理与制造、电力、自来水、冶炼、制盐、水泥、砖瓦、药品、火柴、肥皂、卷烟、榨油、面粉和印刷等诸多产业。日俄对东北经济的疯狂掠夺一方面扭曲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促使了东北地区的主要产业由农产品加工业向重工业转化。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东北始终是在世界列强的影响和控制下发展,完全没有自主工业体系,这段时期的东北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殖民地工业体系特征,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工农产业比例失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严重的偏差和错位,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前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国家集中力量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工业和资源开采加工企业,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中积聚了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特别是“一五”时期,国家启动了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项目为核心、以900多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经济建设,1953—1959年,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投资在1 000万元以上)921个。921项大中型项目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合计占68%。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项目(实际施工150项),冶金工业企业20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工业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业和医药加工企业3个,军事工业企业44个,这些项目中,东北三省合计占58项,占实际施工150家企业的38%。并且围绕这58个重点项目又建设了上千个配套项目,另外还有几十家企业“南厂北迁”。“二五”时期,国家投资的重点仍然在东北地区,由此奠定了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到1957年,东北地区已能设计一些比较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如年产15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240万吨煤的煤矿①。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初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机械装备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对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据统计,1952—1975年,在东北工业构成中,机械工业保持第1位,石油工业由第10位升至第2位,冶金工业由第4位升至第3位,化学工业由第6位升至第4位,电力工业由第9位升至第6位。改革开放之前30年,东北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大体保持在17%以上,最高年份1960年达到26%,即全国工业产出的1/4来自东北地区②。
表1.2 “一五”时期156项重大建设项目涉及的城市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统计。
表1.3 “一五”时期156项重大项目中布局在东北地区的项目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时确定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由于赣南电站改为成都电站,航空部陕西422厂分成两项,因此实为154项。在154项中,有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二拖拉机厂因厂址未定,山西潞安一号立井、山西大同白土窑立井因地质问题未建,实际上正式施工的项目为150个。
资料来源: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大大加快。1978—1995年,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外资占全国吸引外资总额的84.7%,基本建设投资超过全国的一半。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扩大。1978—2000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01%、9.99%、9.74%和8.58%,东北地区增速最慢,与东部地区相差3.5个百分点。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受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影响,也同步出现增速放缓现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七五”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开展以东北地区为重点的大型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①。1984年,国家经贸委设立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并确定上海、天津、武汉、重庆、沈阳、哈尔滨等6个老工业城市为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城市。“八五”期间,国家对这6个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城市提供专项贷款202亿元(当年价),并出台了重点工业企业减免税利、补贴亏损、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政策。1987年,国家有关部门又批准将4个老工业城市(沈阳、大连、重庆、武汉)列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实行利润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政策调整型”改革②。这些改革政策和配套资金的支持,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部分老工业基地经过改造,焕发出蓬勃生机。
专栏1 “七五”计划关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部署
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重点改造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积极利用各种外资、侨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加快三线建设的调整和改造。对于布局合理、产品方向明确、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经营管理。对于建设基本成功,但因受能源、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补充完善生产能力。对于少数厂址存在问题,产品没有明确方向,无法维持下去的企业,通过关、停、并、转、迁等办法,进行必要的调整。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还不是一个区域战略,它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布局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上,政策聚焦在企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稳定职工队伍等方面,区域上虽然对东北地区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予以倾斜支持,但同时也兼顾东中西部的典型老工业基地。
① 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57)[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② 陈栋生.经济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
① 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② 王梦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振兴我国老工业基地[J].经济研究参考,1992(Z5):458-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