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看得见的信任
- 叶春晓
- 1727字
- 2021-12-30 13:29:25
第二节 瞧这一家子
如果从比特币的出现开始算的话,区块链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代,我们可以用区块链1.0、区块链2.0和区块链3.0来划代(图3.8)。
图3.8 区块链发展史简图
一、区块链1.0
比特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区块链1.0。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的历史使命就是将区块链1.0推上技术发展的舞台。
区块链1.0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把我们常见的几类技术:P2P、密码、分布式共识、分布式存储综合在一起,并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表现方式——比特币。所以,一种技术是否能被大家接受,除了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外,依附于该技术的应用或者说切入点,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实现音乐、视频等文件共享的napster就带火了P2P技术。
区块链1.0的一个主要思想是非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这个词大多数情况下被翻译成去中心化,这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区块链1.0是没有中心的。事实上,区块链1.0可能不是单一中心的,但可能是多中心或者无中心的。由于没有单一中心,所以需要通过共识算法来达成一致,以保证区块链1.0上的事务能够被及时处理。
二、区块链2.0
区块链2.0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了智能合约,虽然在比特币系统中智能合约已经闪烁其间,露出了“尖尖角”,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因为比特币的光环太过耀眼,大家都专注于如何“挖矿”,而忽略了它的其他特点。就像我们着迷于林书豪的球技,却忘记了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喜欢林志玲甜美的声音,却忽略了她曾在多伦多大学学习西方美术史和经济学。
关于智能合约,我们暂时可以将其简单地看作:一旦约定的某些条件满足后,区块链将自动执行约定的操作。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类似智能合约的概念,比如信用卡的自动还款。若我们将某个银行的信用卡和借记卡绑定起来,并设定一个自动还款关联,这样一旦到了信用卡的还款日期,银行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从借记卡上扣除相应金额。这一自动扣除过程满足了两个条件:一是约定的还款时间到了,二是借记卡上有足够的钱。我一同事的工资卡被他老婆设置成了定期自动转账到另一个账户,这一操作无疑也是智能合约的一种体现。
存在于计算机中的或者以软件方式表示的智能合约比较容易理解,即可以理解为利用计算机自动完成设定的相关操作。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将相似的自动控制纳入其中,比如空调的自动模式,当室温超过设定的温度时,空调会自动启动;当室温低于设定的温度后,空调就会停止运行,使室温保持在设定的温度。另一个十分常见的例子就是手机闹铃:每天早晨我都会被手机闹铃吵醒,这估计是人生中最讨厌的时刻了,特别是在寒冷冬天的早晨。只要有电,手机就会执着地吵醒我,显然我与手机达成了一份合约——我给它充电,设置好时间,它按时闹醒我。
三、区块链3.0
与区块链1.0聚焦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2.0聚焦智能合约不同,区块链3.0聚焦于区块链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认证、公证、仲裁、审计、域名、物流、医疗、邮件、签证、投票等,有人说它是价值互联网的核心。如果说区块链1.0主要是试水比特币,直接实现经济价值,区块链2.0更多地解决底层架构、安全、共识、性能等问题,夯实区块链的技术基础,那么区块链3.0就是真正地将区块链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利用区块链来更好地解决现有问题。
区块链3.0也是最容易被“爆炒”概念的阶段,毕竟潜在应用领域太多,每个领域用区块链包装后都会“高大上”起来,使得“区块链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有点类似当年“爆炒”纳米概念——纳米地板、纳米衬衫、纳米化妆品、纳米洗衣机,甚至纳米水。
真正有效的区块链3.0应用是有的,我们在后面会专门介绍,但要防止对区块链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有点像当年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我的同事研究RFID技术及其应用,有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找到了利用RFID进行食品溯源的应用场景了。我说愿闻其详,他眉飞色舞地说:“给食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全程打上RFID标签,这样就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了。”比如一棵菜,在田间就打上RFID标签,一直到这棵菜被送到超市,被人买了下锅时,都可以上网查到它的来源。我冷笑一声:“按你的思路,吃火锅的时候,毛肚上有RFID,鸭肠有,老肉片有,凤爪有,土豆有,豆皮有……这一锅的RFID,看你还想吃不想吃?”所以,技术有它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们先行先试先探索,但愿对区块链3.0的“爆炒”不会把大家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