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的定义

我们已经给沟通和沟通能力都下了定义。在这一部分,我会阐述团体的定义,并将其与人际沟通和公开演说区分开来。

团体:不止是在巴士站等车的一群人

一个团体是由三个或更多人组成的人类沟通系统,成员间为了某种共同目标产生互动,互相影响。一个团体不等于一群人的“聚合”。

排队买电影票的25个人不是一个团体,他们仅仅是一个聚合。因为他们不会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产生互动和相互影响(站在你身后买票的陌生人不是为了互相保护对方安全买票而存在),他们不能被认定为一个团体。同理,商场里购物的人潮、因大雾而滞留机场的乘客,或是公园里坐在椅子上休息的人,都不是团体。在这些情况里,其余人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目标(比如买衣服、从A地到B地,或是享受户外生活)。要被称为团体,这一群人必须作为一个集体去追求某个或某些共同目标,最终或成功、或失败。一群人只要满足了以上定义(例如快闪人群),就可以称为团体。

将沟通视为一种交互行为已经假定每个参与者都会互相影响,因此当我们给团体下定义时,将成员间的互相影响纳入其中也就不奇怪了。

这张照片阐释了定义一个团体的哪些元素?

1. 三个或以上的个体。

2.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产生互动。

3.调酒师受到两位女性的影响。

4.两位女性被调酒师影响。

答案:1,3,4。

关于团体定义的这个方面,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谈及规范、角色、领导和权力时进行详细阐述。而团体定义的另一方面,即团体如何成为一个人类沟通系统,则是第2章的主题。

本书着眼于小型团体,特别是第8章和第9章会重点关注决策型团体和解决问题型团体。然而事实证明,要严格区分小型团体和大型团体非常困难。只要再增加一个成员,某个小型团体就会变成大型团体,这个临界点在哪里?如果你出席某个会议之后,甚至想不起来某个成员有没有缺席,那么你所在的团体大约就是一个大型团体了。当某个团体开始面临很多内部协调的问题,而且必须制定一些规则来开会商讨和争论具体事务(议事程序)时,这个团体就可以被认定为一个大型团体了。借用弗朗西斯科·培根爵士的话说,当成员们的“脸变成了美术馆的一幅幅画像,而说话好像叮叮作响的铙钹”时,这个团体就不再是一个小型团体了。

人际沟通和公开演讲:并非团体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至少三个人才能被定义为一个团体,因为仅在两个人之间产生的交流通常被认为是人际沟通。学术界也习惯称其为二元沟通(dyadic)。然而,人际沟通和团体沟通的区别不仅是二人到三人或以上的量变,这其中也会发生质变。正如大多数夫妇经历过的,原本二人世界的人际沟通会因为孩子的到来发生巨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三个人产生的沟通似乎远远多于两个人。

两人间沟通的复杂程度远低于三人或三人以上团体里的网状交互。谚语说得好,“两人结伴,三人不欢”。因此,当我们分析三个及以上的个体时,其分析单位跟对象是两个人时有结构性的差别(第2章里有详细讨论)。团体里会有小团体,会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现象,而二元沟通里则没有。一个团体天然就不会少于三个人。例如,有研究证明两个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效果并不会比这两人分头解决更好。但是三个人合作的话会成果斐然。若把家庭看作一个团体,你可能不觉得出奇;但是我如果说一对夫妇或者约会的情侣是团体,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我们通常说,“他们真是一对可爱的夫妻”,但不会说“他们真是一个可爱的团体”。因为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跟三个或以上的人之间的互动有质的差别。

团体沟通通常也不等于公开演讲。在公开演讲里,演讲者跟观众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而且演说的场合往往也远比团体讨论要正式得多。在演讲的场合下,口头反馈往往是延时的。但团体讨论通常会得到即时的口头反馈。公开演讲者一般会提前准备好大纲甚至演讲稿。团体成员在集体讨论前通常不会做什么正式准备,但是他们会在参加专家小组、座谈会或者公共论坛(详情见附录A)之前认真准备。

综上所述,人类的沟通是跟他人分享含义的信息交换过程。沟通能力作为贯穿本书的主题,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下有效且恰当沟通的能力。要达到这种境界,知识、技巧、敏感度、承诺和道德观都必不可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会如何在团体中进行良好沟通至关重要。以此为前提,让我们在下一章里深入探究团体是如何作为一个系统来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