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
- 中国科学院大学动善时新经济研究中心主编
- 5327字
- 2021-07-23 18:05:45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成效与展望
贾敬敦 周力
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169个,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布局进一步优化,成为推动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一、国家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
国家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初心,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型企业、开放协同发展、科产城人融合、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
一是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国家高新区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2019年,16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为1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3%,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净利润、实际缴税费分别实现38.3万亿元、24.8万亿元、3.8万亿元、2.4万亿元、1.9万亿元。其中,中关村、张江、深圳、西安、东湖等高新区的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深圳、西安等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广州、苏州、成都等高新区GDP占所在城市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高新区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和平台,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成为国家创新高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相继建成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等一批重量级创新平台。中关村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加快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型人才持续汇聚,2019年,国家高新区整体从业人员达到2213.5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到38%,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人员全时当量是全国的13.8倍。持续强化科技研发投入,在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高铁、北斗导航、大飞机、5G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R&D经费支出8259.2亿元,约占全国企业R&D经费支出的50%;国家高新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分别占全国的37.5%、44.7%;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88.1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
三是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国家高新区加快提升双创平台载体质量和创业服务水平,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创业服务平台趋向专业化、多样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开放科技资源,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创客中心、新型孵化器等多样化创业载体,探索形成创业训练营、互联网生态圈、跨境孵化器等孵化新形态。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速集聚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增强科技服务效能和水平。创新创业氛围日臻浓郁,不断扩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示范效应,承办或举办各类跨地区、跨领域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创业活动,形成东湖“青桐汇”、成都“菁蓉汇”、杭州云栖大会等一批知名创业品牌,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2019年,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有61.9万家,同比增长32%,硬科技创业引领新一轮创业热潮。
四是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国家高新区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创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形成一批世界级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国家产业高地。深入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中关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的光电子信息、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1%、50%、35%。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区块链、虚拟现实等“硬科技”飞跃式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跨界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各地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新需求,不断转变方式逻辑,探索场景、产业共治、产业共同体等新型产业促进方式。精准培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为重点的创新型企业生态群落。截至2019年年底,集聚高新技术企业8.1万家,占全国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5.9%;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1万家,占全国的33.6%;拥有瞪羚企业2968家,近3年年均增长16.3%;集聚独角兽企业126家,占全国(218家)的58%;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1476家,其中中小板308家,创业板42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53家,占全国科创板上市企业数的75.7%。
五是开放协同发展显著提高。国家高新区坚持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并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全面开放新格局稳步形成。国家高新区通过产业、技术和创新联动辐射,主动服务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分工协作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与引领示范作用,中关村累计已与全国26个省区市77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京外合作共建园区27个,2019年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近80%辐射到京外地区,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4万家。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力度“走出去”,积极探索国际开放合作新机制,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全方位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中关村、张江高新区、东湖高新区同硅谷、以色列等世界创新高地建立紧密的创新生态链接。2019年,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额为4.1万亿元,占全国外贸和服务出口的21.6%;吸引外资实际投资额为3827.6亿元,同比增长13.8%,占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40.7%。
六是“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国家高新区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民生服务、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宜居宜业园区建设。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园区建设,2019年,国家高新区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465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利用和高效产出,土地利用效率、亩均产出均处在全国先进水平。加快新基建投入,不断完善云、网、端、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虚拟空间与实体区域的有机融合,智慧园区加快建设。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公园城市、创客小镇、产业社区、口袋公园等新型宜居宜业园区形态加快布局,加速形成万物互联、生活便利、社交活跃、数据共享的城市新空间,进一步提升对高端人才的承载力和凝聚力。
七是重点领域改革和政策创新取得新进展。国家高新区坚持面向市场,在政策创新、园区治理、营商环境等方面纵深推进改革,充分激发了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包容审慎监管等方面开展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反响。不断深化“小政府、大服务”理念,加大职能转变、权限下放、组织架构,以及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改革,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管理体制机制。敏锐把握新经济发展需求,联合社会力量积极探索业界共治等生态化治理模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不断简化企业注册手续,加快推进“网上办”“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二、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塑造新发展优势。从全球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力量格局持续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和科技围堵不断加剧,在芯片、集成电路等领域技术创新受困,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将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蔓延,全球经济低迷,倒逼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贸易、治理方式等的数字化变革加快推进,新经济迎来加速发展期。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高新区要在危机挑战中抢抓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开创发展新局。
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应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为引领和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强大引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一)构建自立自强创新体系
国家高新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引领创新,强化自立自强战略支撑能力。根据自身特色优势,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设科学城、科技城等重大创新载体,系统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前沿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科技创新核心战略力量,创造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原创成果。深化产学研协同,以园区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构建一批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技术创新组织。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共赢。
(二)打造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高新区要精准把握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选择一批特色主导产业领域,加强资源高效配置,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持续聚合关键产业要素,打造产业共同体,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增强产业发展动力。超前布局面向未来的前沿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加强场景构建和供给。加快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势数字产业集群。要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主体培育,针对不同梯度企业制定分层分类支持政策,建立融通发展的企业生态圈。
(三)优化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
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完善创业孵化链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高校院所等建设运营专业化硬科技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创业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立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全方位科技服务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经理人,推动高水平创业。强化科技金融服务,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吸引和集聚一批“早期”资本、“耐心”资本。倡导崇尚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强化对科学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高能级创业群体的引培和服务。
(四)构建区域协同和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国家高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创新高地作用,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增强服务全国创新发展的能力。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方式,加强与周边区域、中西部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探索高水平开放新机制,持续扩大双向跨境开放,建设高水平开放合作载体,提升集聚和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在跨国科技合作、共建科技园区等多方面,加强园区国际合作。
(五)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国家高新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推动云、网、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创新创业与城市生活深度互融,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加快开展智慧园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相互融通、产业创新功能高度耦合的产业社区。实施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积极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用地(M0)、创新型产业用地(M创)供给方式,提升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投资强度。
(六)持续探索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
国家高新区要加大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完善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发挥基层首创和探索精神,加快探索与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发展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从产业服务的提供者向产业服务的组织者、创新环境的营造者转变。优化内部管理架构,探索实行扁平化管理,实行大部门制、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共治模式。
作者简介:
贾敬敦先生,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创新管理,在科技、金融、企业,以及创新发展政策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参加“中央一号文件”等重要文献起草。
周力先生,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副处长,长期从事国家高新区政策与战略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