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让孩子上兴趣班是为了谁

有一部法国动画电影叫作《了不起的菲丽西》。这部电影于2016年上映,英文名字叫作Ballerina,这部电影的名字也被翻译成《天使爱芭蕾》《芭蕾奇缘》等。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的风情万种的法国背景下的故事。一位自小生活在孤儿院中的女孩子(名叫菲丽西)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成为真正的芭蕾舞者。为了追梦,她和发明家小伙伴维克托实施了一场逃跑计划。两个孩子费尽周折,终于来到了大都市巴黎。面对陌生的一切,菲丽西并没有怯懦,她勇敢地冲破套路,不惧刁难,闹出了很多笑话却不失可爱率真。梦想忽远忽近,菲丽西在巴黎历经了一场场曲折意外的冒险和奇遇,但她从未放弃对舞蹈的执着,最终实现了自己成为芭蕾舞者的梦想。

在观看电影之前,父母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任务:“你最喜欢电影里面的哪个情节?”或者“电影里面最感动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不仅限于这部电影,父母和孩子一起互动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这些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这是对孩子进行思想训练的好方法。当然,也许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很懵,可能回答不出你的问题,甚至忘了你的问题。即使这样,父母也不要放弃,坚持与孩子进行这样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和沟通能力很有帮助。

具体到这个电影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老师经常问学习芭蕾的孩子们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学习芭蕾?”电影中有一个孩子叫卡米耶,她是舞蹈技巧高超的霸道富家女,芭蕾舞、踢踏舞等无所不能。卡米耶能跳出优美的舞姿,但是她性格高傲自大,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卡米耶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芭蕾”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是我的妈妈让我学的。”卡米耶有一位十分严厉的妈妈,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她的妈妈。为了满足她妈妈希望她学芭蕾的愿望,她才去学习芭蕾舞。我们在现实中也见过这样的“虎妈”,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把自己的希望甚至是自己小时候没有做到的事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由孩子去代替自己实现。例如,有一位妈妈小时候家境不好,但是她的一位同学家境不错,从小就学习钢琴,这位妈妈从小就很羡慕可以学习钢琴的同学,幻想着自己有一天穿着天鹅绒礼服,在一个金碧辉煌的音乐厅里优雅自信地弹奏世界名曲。这一直是这位妈妈心中最美好的画面。但是这位“虎妈”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个梦想,所以就把这个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实现。她强迫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完全不管孩子是不是感兴趣。这位妈妈甚至觉得:“我尽我最大的努力给了孩子我小时候不敢奢望的条件,孩子就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如果学不好就是不争气,就是没有用。”我们可以看到,抱有这种目的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妈妈其实是很自私的,她不是真正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表面上,这种类型的妈妈是最配合、最坚持的,但是给孩子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客观上,这类妈妈也许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为了满足妈妈也可能一直在学习,而且效果不错。这种情况是有的,在外界强迫之下,孩子为了认知的协调,会暗示自己:“我是热爱这个兴趣的。”即使后来外界的压力解除,孩子还是会坚持自己是喜欢这个兴趣的。当然,如果孩子内心无法协调认知,而且内心的冲突一直很大,当有一天压力大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可能就会爆发出来,严重的可能会出现砸坏钢琴、剪坏舞蹈鞋等破坏性的行为。当然,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极端的行为,我们也要意识到这是一件好事,起码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表达的方式不正确。

电影中的主角菲丽西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学芭蕾,是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妈妈就抱着我跳芭蕾舞,舞蹈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天下所有父母都愿意听到的答案,是一个完美的回答。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孩子会这样回答。父母不必过分自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有这样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到菲丽西的经历,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电影中没有交代她的父亲,她是在孤儿院中长大的孩子。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脑海中总有一个画面,就是她的妈妈抱着她在跳芭蕾舞。跳芭蕾舞变成了她与妈妈连接的环节,所以这个不幸的孩子又有她的幸运,她可以通过跳芭蕾舞来升华她对妈妈的感情。由此,菲丽西也对芭蕾舞赋予了她自己的意义和情感,所以芭蕾舞是她内心所热爱的、能给她带来追求的、能够满足她与去世的妈妈进行连接需要的,所以她有足够强大的动力去学习芭蕾舞。在现实生活中,3~6岁的孩子自发产生如此强大的学习兴趣是不太常见的。正因为我们大多数的孩子不能自发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还需要父母的引导。

对比这两个孩子的回答,究竟什么是她们学习舞蹈的最原始的目的和出发点?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坚持一个兴趣爱好,首先不用着急去回答其他问题,比如:“我们是选择报这个班,还是报那个班?”“我们要报这个机构还是那个机构?”“大家都学,我不学行吗?”而是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个兴趣班?”如果你准备好回答这个问题了,再去回答其他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30年前,有一个小孩学围棋学得很好,在当地被称为“神童”。这个孩子刚满11岁的时候,已经取得业余二段的证书。这在当时来看是很不错的成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很棒。可是这个孩子如果想继续学围棋就会遇到很多压力。结果他不学了,放弃了。30年以后,我问他:“放弃围棋,你后悔吗?”他是这样回答的:“我是有一点点后悔,但是当时因为我要考初中了,在那个年代,学习成绩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继续学围棋,必须走专业围棋的道路。走专业围棋的道路的话,当地已经没有老师可以教我了,我必须去省会城市学习。如果我去省会城市专门学习围棋,我的其他学科,比如语文、数学,就可能会停滞一段时间。我当时不敢冒险,所以就放弃了。”现在,围棋对于他来说变成了业余爱好。这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父母对孩子学习兴趣班的期待可以归纳如下。

期待一

这个兴趣真的让孩子成了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你的孩子可以在这个领域达到非常专业的程度,成为这方面的顶尖人才。

期待二

这个兴趣可能成为陪伴孩子终身的一种业余爱好,比如围棋、舞蹈、音乐等,当孩子长大后可以将其作为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用来缓解自己的焦虑,释放自己的压力,寻找到精神的慰藉。

期待三

这种期待或结果也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这个兴趣爱好成为孩子反抗父母教育的一种武器。孩子痛恨它(兴趣),用行为向你宣告:“我让你知道,你在上面付出的心血都白费,全都给你砸坏,我要反抗你!”

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首先一定要自问自答:“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这个兴趣?”静下心来听听来自我们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