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避雷火的措施

崇明殿内,赵祯扫了一眼群臣,方才说道:“上清宫,朕去过不止一次,宫内景色秀丽,亭台楼阁不计其数,朕认为把上清宫内的道士之后,是可以省下一点费用,但对比上上清宫光每年的维修费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所以朕认为何不向天下豪族开放上清宫,只要缴纳一笔费用,就可以在上清宫内举办宴会,用来招待客人,一来既能体现我皇家亲民爱民,另一方面,也能赚取一笔钱财来,依照朕的估测,每年出租得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维修费用,多余出来的钱用来给各路建造书院,培养读书人岂不是更好!”

这里的上清宫指的是玉清昭应宫,也是北宋立国以来,最大的土木工程,这是一座道教皇家宫殿,玉清昭应宫建于大中祥符元年,毁于天圣七年一场大火当中,这座辉煌的宫殿仅仅存在了14年。

赵祯的额话落后,底下的大臣们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的,因为赵祯的提议虽然不错,但毕竟涉及到宋真宗,他们也不好说什么,要不然一顶大不敬的帽子扣下来,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先帝迷信道教,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了,刘娥显然是不相信这世界上有长生不老之术的。

刘娥试探性的问道:“官家的想法倒是不错,但玉清照应宫毕竟是先帝留下的,若是对外人开放,是不是显得我们孤儿寡母对先帝不敬重呢?”

赵祯回道:“大娘娘,先帝修建玉清昭应宫花费颇多,这也是朝廷现今财政捉襟见肘的原因之一,朕想,如果先帝在天有灵的话,知道我们用玉清昭应宫来赚钱贴补书院的话,想必一定会同意的!”

“嗯!哀家心里始终还是觉得有点不妥。”

刘娥思忖了片刻,还是给了否定的回答。

八大王赵元俨见此出言道:“太后!官家虽年幼,但却有一颗爱民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臣认为官家的提议可行!”

王曾见此出言道:“太后!此一时彼一时,臣也认为官家的提议可行!”

冯拯见此也只好出言道:“太后,臣认为不妨先按照官家所说的做,待国库宽裕了,再停止对外出租也好!”

......

刘娥看了一眼端坐在龙椅上的赵祯,而后又看了看出言附议的朝臣,虽然还有些疑虑,但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

但刘娥对没什么主见的冯拯却是越发的看不顺眼了,在她的心里,宰相的合适人选是王钦若,只不过她不知道的是,王钦若早已是赵祯的心腹了。

散朝之后,赵祯一直在想玉清昭应宫的事情,史书记载玉清照应宫内是毁于雷火,说白了,就是遭雷劈从而引起大火。

宋代城市,尤其是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坊市混杂,大街小巷屋宇相连,人口稠密,火灾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据《宋史·五行志·火》记载,两宋300多年,全国各地的大型火灾有200多次,主要是在都城及各州城镇发生的。东京广圣宫火灾一次焚毁房屋5000余间,焚死宫人甚众。宋廷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采取了许多措施,并把防火作为整个城市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普通的火还能防,像雷火这种自然灾害引起的火是很难防范的。

“对了!如果给宫内的宫殿都装上避雷针的话,那么不就可以避免宫殿遭受损失吗?如此一来的话,也是间接的起到了节省开支的作用!”

赵祯默然想起了避雷针的作用,但避雷针还要到十八世纪才能发明,但早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避雷针的雏形。

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有人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

“不晓得宋朝的铁匠能否造出来避雷针!”

赵祯想着便喊来工部官员,同他详细的描述了一下避雷针的模样,但这个工部官员并没有听懂赵祯的意思,赵祯对这个工部官员瞬间没了好感,心想又是一个贪官。

“系统!看一下他的属性!”

赵祯很是熟练的说道,但默然想起,系统已经离他而去了,但这名官员的属性还是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不由得有些喜出望外,系统虽然没有了,但官员的属性他还是可以查看的,可能这就是后世那些小说里所谓的异能吧!

本来赵祯还担心系统离去后,他该不知道如何应对宋朝这些久经官场的老狐狸们,但眼下似乎上天还是偏爱穿越者的,毕竟说什么他也是有主角光环加成的。

虽然赵祯很想罢免了这个官员,但赵祯最终还是没有出口,毕竟罢免官员不是他说了能算的。

“画眉!笔墨伺候!”

赵祯朝着侍立在一旁的画眉说道。

画眉赶忙走到书桌前开始研墨。

赵祯前世也是从一名小职员做起来的,所以画图纸这种事情,显然是难不倒他的。

不出片刻,赵祯就将避雷针的图纸画好了,而后朝着工部官员说道:“朕这幅图纸,卿总能看懂吧!”

赵祯紧紧盯着眼前的这名官员,如果他连图纸都看不懂的话,那么赵祯当场掐死他的心都有了。

“官家绘画技术如此高超,臣是一目了然,定会叮嘱工部的铁匠们分毫不差的将这东西给官家造出来!”

工部官员忙回道。

“那什么!比例是1:4,卿可别给朕弄个绣花针出来!”

赵祯不放心的说道。

“官家的旨意,臣定当谨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