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 陈胜前
- 2194字
- 2021-07-12 14:06:08
四 适应的历史:要素禀赋结构
我把农业起源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并不只有前言部分所说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它们可以用同一理论来解释。农业起源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巨大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是生计方式的巨变,同时是居住方式、社会组织乃至意识形态的变化,是文化系统的整体变迁。这种内在一致性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有的狩猎采集社会没有发明或采用农业,就像我们追问为什么有的社会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一样。当代世界中,发展中国家如何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所有经济学家都注意到,发达国家的发达都在于其先进的工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经济学家提出了众多发展策略,使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这些赶超战略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只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取得成功;南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实验开局良好,最终却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为什么两者结局迥然不同呢?
林毅夫等从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这种差异,强调“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发展道路的分化。它包括经济学的三大要素:资源、劳力与资本。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缺乏资本与熟练的劳动力,而这些要素需要长期发展积累才可能获得。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数百年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社会发展,而这个过程是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当时南美国家为了实现赶超,不惜举债来筹措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工业(当时是重工业),其资本的成本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更高;同时由于熟练工人的缺乏,生产出来的产品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赶超计划失败,留下巨额的债务,拖累了后来的发展。与之相反,“亚洲四小龙”从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来料加工到发展技术资本要求不高的轻工业,积累资本,培育熟练劳动力,待条件具备时,再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赶超战略。[20]
要素禀赋结构理论同样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农业起源在有的地方出现早,有的地方出现晚,以及为什么有的群体即便周边尽是农业社会也没有采用农业。农业起源跟工业革命一样都不是人类头脑的顿悟,其形成需要充分的文化积累与合适的环境条件。基本要求包括适于驯化的物种、适宜的气候、土壤等;对于狩猎采集者本身而言,要走向农业起源,也需要一系列要素准备。宾福德将狩猎采集者的流动性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集食者(collectors)策略,狩猎采集者有相对固定的中心营地,还有若干临时营地与其他有特殊功能的活动点,如屠宰场、储物点、狩猎掩蔽所等;另一种为采食者(foragers)策略,狩猎采集者没有上述分化的居址类型,他们在每一个地点居留的时间相差不多。[21]两者的差别,简言之,前者是让食物来就人,后者是人去就食物。宾福德认为这是流动性的两个极端,许多狩猎采集者处于二者之间,可能同时运用这两种策略。一般说来,资源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采食者策略即可以满足需要;而在资源高度斑块性分布的地区(即食物资源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不同食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域不同),集食者策略就更有利。也就是说,这两种策略其实也有地带性的差异(表2.2)。
表2.2 两种寻食策略的禀赋结构差异
不同的流动策略会影响许多其他因素,对于集食者而言,因为要在一个地方居住更长时间,也就值得在居所建筑上投入,值得制作一些耐用的工具,发展储藏技术与设施等。同时,资源的斑块性分布,也意味着资源只是在某些特定时间才能获取,这样的狩猎采集者群体需要更好的时间计划,进行更细致的劳动分工与组织,以避免错过获取资源的关键时间。如大马哈鱼每年洄游到内河有大致的时间,捕捉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时间的判断,太早去没有可捕捞的,太晚去又会错过机会[22]。这些适应方式对于农业的产生都是必要的。再者,相对稳定的居住与更精细的食物加工将可能导致更高的生育率,群体的人口规模可能更大[23]。而农业是劳力密集型的生计方式,需要更多的劳力投入,尤其是男性劳力的投入。人口规模更大、劳动组织更熟练的社会才可能做到这些。如果男性劳力更多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就意味着他们狩猎的时间会减少,与之相应,整个群体的流动性还会降低。
比较而言,倾向于采食者策略的狩猎采集者离农业起源的门槛更远,他们缺乏集食者那样在居所、工具、储藏技术与设施上的投入,同样缺乏复杂的劳动分工与社会组织,还有群体的人口规模。其次,生活在资源分布高度斑块化地区的集食者通常重点利用种类有限但数量丰富的资源,如迁徙的动物群、成熟的果林、洄游的鱼群等,他们更容易掌握这些食物资源的生长规律,更容易进行人工干预,更可能得到无法一次消费完的收获,不论是植物果实,还是猎获的动物,这些剩余就为驯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再者,如前面(第一章第五节)所言,生产剩余也促进了社会复杂性的增长,社会复杂性的成长与生产剩余是相互促进的;缺乏剩余产品与平均社会也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平衡如不打破,狩猎采集群体也就缺乏扩大生产的动力。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当其他条件一致时,一个区域采用集食者策略越多,就越有可能采用农业;或者说,采用更多集食者策略的狩猎采集者比采用较少的狩猎采集者更可能接受农业生产这种生计方式。两种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的流动策略都是长期文化适应过程的结果,而不是来自于某种设计。具有长时间尺度的过程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优势,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比较不同文化生态区的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禀赋结构上的差异,从而判断不同地区农业出现的时间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