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春期的基本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父母该如何对那些属于童年的亲子互动行为进行调整,该如何调整对青春期孩子的预期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六种常见的方式。

从命令到同意

童年时期,孩子相信父母有命令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权力;而到了青春期,他们已经知道,不经过自己的同意,父母不能强迫或阻止自己做任何事。青少年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不要听爸妈的,我自己说了算!”到了这个时候,父母必须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和同意。青少年现在已经有能耐就事论事地与父母据理力争了,而且会经常这么干。对青少年来说,这一认识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可能性委实令人兴奋,但同时也很可怕,因为这种解放会给他们带来更多防不胜防的世俗伤害。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过度自由的危险,青少年才会同意接受来自父母的规定和限制。正是因为知道有些自由弊大于利,青春期的孩子心里才明白,来自父母的要求和约束是有保护作用的,即使他们总是抗议父母“过度保护”。

对此,父母可以这样向孩子简单地解释一下那些费力不讨好的家长职责:

“我们给你立规矩、提要求,是为了让你谨言慎行、择善而从,保证你的自由不过火,监督你的行为不逾矩,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从奉献到抱怨

童年期的孩子认为自己应该为父母做一些事情,这通常是为了取悦父母,能够有所付出也让他们备感自信;而青春期的少年则不太愿意去做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了,他们更乐意参加让自己开心的娱乐活动。所以,童年期的孩子可能会比较享受参与家务劳动,因为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小大人了,而青春期的孩子则会把帮忙做家务看作一种负担,他们往往会抱怨并反抗。“凭什么让我干活?我忙着呢!”

青少年会变得更醉心于自己的乐趣,不再热衷于为家人做事,无论什么时候让他们干活,似乎他们都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父母可以采取公平分担的立场,对青少年实行互惠策略。告诉青少年你打算如何与他建立双向的奉献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父母的需求和他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不仅仅是他的需求得到满足。

不管孩子提出什么反对意见,父母都可以这样解释:“一直都是我们帮你做这做那,希望你也能帮帮我们。”

从坦荡到隐藏

童年期的孩子认为,父母有权向他们发问并得到完整而真实的回答,所以他们会比较坦诚;而青春期的少年则不会那么全盘托出了。他们意识到,在父母眼里他们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父母想了解孩子生活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孩子有哪些想法,就只能依靠孩子来提供信息。青少年成了自己的发言人,父母只能眼巴巴地指望孩子主动披露过去做过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将来会做什么。在此过程中,父母给了孩子选择披露什么、隐瞒什么的权力。而孩子也知道,为了获得更多行动自由,他们如何履行“发言人”角色很重要。“我能被允许做什么,部分取决于我决定讲什么。”

所以,有时候,为了保护和增加个人自由,孩子们会报喜不报忧。这样一来,为了保守更多的隐私和秘密,为了拥有更多选择,或者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诚实,与相对坦诚的童年期孩子相比,青春期少年隐藏的东西更多。青少年开始过一种双面生活——一种是父母知道的,一种是父母不知道的。从此时开始,父母只能将就用孩子提供的信息去了解他们,虽然这和理想中的信息量相差甚远。

面对为数不多的信息,父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们需要向父母进行更充分、更准确的披露,并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在我们的关系中,没有真相就没有信任,没有诚实就没有亲密,没有真诚就没有安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你说实话。尤其是当你遭受痛苦、遇到麻烦或危险的时候,把真相告诉我们很重要。你对我们保守秘密的同时,也就把我们的帮助拒之门外了。”

从在乎到冷酷

童年期的孩子会由衷地欢迎父母回家,他们会张开双臂迎接父母。父母回家意味着孩子有机会和他们待在一起。然而,在青春期这个更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青少年似乎根本没注意到父母回家了,甚至会对父母的问候置若罔闻,还有可能立即躲进卧室、把门关上。这种冷淡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父母没有爱,这是一种懒得应酬的表现。部分原因是他们想让自己表现得更成熟,这就意味着要与父母保持更大的距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观念上的转变,在儿童眼里,“父母是朋友”,而在青少年眼里,“父母是监护人”。青少年更愿意花心思和朋友往来唱和,却提不起兴致与家人相处,所以对父母来说,保留与孩子相处时的温暖和亲密越来越难了。青少年这种对父母缺乏由衷关切、态度随意冷淡的状态会有多严重呢?这通常取决于他们的心思完全放在个人生活上的程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再也不爱父母了。

对此,父母不必表现得很受伤或者也报之以冷漠,而要继续关心孩子,在孩子需要的前提下随时与他交流并陪伴他。父母只需告诉孩子:“你有了朋友,我们很高兴,但我们也希望能和你共度一些美好的时光。”

从赞叹到批判

童年期的孩子通常会仰视自己的父母,看向他们的目光是充满仰慕和崇拜的;青春期的少年则会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父母。毕竟,青少年知道他们现在正行进在通往成年的路途中,要认同的最强大的成人榜样就是父母。可是,青少年怎样才能达到理想榜样的标准呢?他们做不到。正是因为达不到这样的完美程度,所以,他们需要先把父母变成普通人。

“你没那么伟大!”

“你根本就不懂!”

“你也不是什么都知道!”

“你也不是做什么都对!”

“你也搞砸了!”

找出父母的弱点、失败和缺陷,挑剔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就这样,青少年把自己的成人榜样变成了普通人。意识到父母是不完美的普通人,这有助于青少年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对孩子的这种批判性态度,父母可以表达理解,承认自己身上有普通人的缺点,还可以偶尔有意幽默而谦逊地放低身段,为可能造成的冒犯或伤害道歉,并对孩子强于自己的地方表示欣赏。他们可以这样说,“我们也会犯错。很抱歉我们有时会让你感到难受,其实有很多事情你都做得比我们更好。”

从相似到差异

童年期的孩子希望长大后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这样就能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人有更多相似的地方,并以这样的方式和他们密切相连;而青春期的少年则想变得与父母不同,成为一个更“像自己”的人。成长是一段需要不断放弃的旅程,所以途中必然会失去一些属于童年的东西;青少年要培养对个人而言更具吸引力的独立爱好,所以必然要放弃一些和父母共享的活动。父母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十几岁的孩子已经不喜欢和我们待在一起了,对生活的看法也和我们不一样了!”青少年也承认:“我不想再和父母一起玩小孩子的游戏了,对他们的观点也不那么赞同了。”青少年会刻意追求与童年不同、与父母不同,此时的他们会努力让自己与同龄人更相似,并开始发展出自己的个人观点。

“父母不了解我和朋友们喜欢做的事情,不理解我现在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对此,父母可能需要放弃一些属于孩子童年的旧有乐趣,关注两代人之间日渐增加的观念差异,以更好地了解越来越有主见的青少年发展出的新品位、新信仰。他们可以这样问:“你能和我好好说说你喜欢的这些东西吗?我也想了解一下。”

在以上列出的六种变化普遍存在的情形下,随着青少年更坚定地声称自己需要独立和个性,青春期也会颠覆童年期的亲子关系模式。如果说童年期更多是“由你(父母)做主”,那么青春期则更像是“由我(青少年)做主”的时代。不过,青少年也逐渐明白了该如何有技巧地对亲子关系施加影响,让父母感觉良好。“为了与父母和睦相处,为了从他们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表现得乖一点是很有用的。”为此,青少年可以暂时按下“复位按钮”,回到“儿童设置”模式,重新激活那些可以取悦父母的旧行为。这里有一个经久不衰的策略:“要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表现得乖巧一点,让他们有个好心情。”

在很多情况下,“乖巧”可能意味着服从父母、帮忙做家务、信任父母、表现出对父母的关心、赞扬父母、和父母分享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如果父母非常在意是否有一个这样乖巧的青春期孩子,那么无论何时,只要上述任何一种贴心行为出现,父母都会给予积极的关注。最重要的是,父母也应该保持对孩子的亲切和体贴,因为青少年仍然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即使他们表现得似乎不在意。进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可能会私下认为父母不像小时候那样爱自己了,他们会在心里悄悄地为此难过(因此青少年会嫉妒那些仍然有能力取悦父母的弟弟妹妹)。

“你爱他们胜过爱我!”

父母必须调整他们的预期,以适应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变化——独立减少了依赖,个性减少了相似,距离减少了亲密。现实的情况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必须开始学习如何更多地按照青少年的方式生活。在青春期结束时,他们必须接受自己在青少年眼中不复以往的地位,包括权威、知识和优先权方面,因为青少年想要更多的自主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关注青少年在自尊方面面临的挑战,也要关注与他们自己有关的、不断变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