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参谋:写出管用的战略报告
- 蔡春华
- 1573字
- 2021-07-07 16:26:08
推荐序4 战略的思维模型
拿到蔡春华博士的新作《战略参谋》后,读时先是爱不释手,读后深感相见恨晚。这是一本可以作为对战略感兴趣或者从事战略相关工作人员的案头书。本书可以作为在战略广袤领域遨游时的一个航行图,也可以当作开启战略之旅中“芝麻开门”的一个密码库,或者是进行战略规划实施时的一本指导手册。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战略实务工作,同时对战略研究比较感兴趣的从业者,我之所以这么评价,主要来自日常工作的一些认识和思考:战略教科书往往会把一些普遍的道理告诉你,但很难深入下去;市场上无论是经典的或者热点的专著,其实都是在论证一些特定环境下的理论框架,往往读时有醍醐灌顶之感,用时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没有打通任督二脉。所以,在实务中,如果只应用一些普遍适用的理论框架,未免有些浅薄;而对前沿理论的应用,则往往容易机械。
而这部作品,我认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琳琅满目”的理论框架。能够从一本专著中了解如此之多实用的理论框架,确实是一件幸事;但如果只是理论体系,未免显得不接地气。而作者长期提供咨询服务,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理论生动起来。更难得的是,这些案例一部分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如华为、小米、温氏股份等,能给我们很强的代入感;另一部分是作者主导的咨询项目,因此十分生动贴切。
(2)经典与前沿相结合。对于稍微了解一些战略相关知识的人来说,如PEST分析、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等,大家可能都能信手拈来。但是,如果只是掌握这些分析工具,难免会像查理·芒格经常引用的那句话:“对于拿着铁锤的人来说,每个问题都像钉子。”即使在战略领域,如果我们只掌握很少的理论框架,也会像芒格评价的一样:“如果一个手里只有锤子作为武器的人,那么他解决所有问题的方式就是只会使用锤子。”他建议:“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而本书可以使人脑洞大开的,就是除将我们熟悉的理论体系简明地呈现外,还将平台理论、无边界组织、战略调色板等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理论框架进行了阐述。这样就会使我们有机会掌握“多元思维模型”,从而可以有机会更好地开启智慧战略之门。
(3)一般和特殊相结合。本书就构建了一个知识框架。我在实务工作中,也曾想总结战略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我曾经简单地总结了几个字:战略的本质是取舍,而核心是“聚焦”和“协同”)。本书给出的答案使我有心性相应之感。作者总结道:战略不是确定一个目标,战略不是一项运营活动,战略的本质是取舍,“取”就是做什么,“舍”就是不做什么。战略就是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愿景与目标、战略定位、制胜逻辑与行动计划,这四个核心要素是任何一个企业制定战略时都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这段话可以作为战略管理的一般原理。而在讲述每一个理论体系时,作者大约都会寥寥数笔勾勒出理论体系产生的背景及可能的适用场景,并对一些有争议或者前沿的话题进行了探讨(比如多元优势这个题目),从而可以比较好地建议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开方子、用方子。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道:“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高一级的程度。希望每一位阅读本书的同仁,都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练就“化功大法”,从而进一步探索战略智慧之源,不但能够“写出管用的战略报告”,而且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创造出更加优异的绩效。
是为序。
董迎秋
阳光保险集团战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