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的宇文泰正踌躇满志、意图问鼎中原的时候,说来也是天意——竟然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他发掘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材!那是谁呢?精通兵法谋略的于谨。
这个于谨,其实老早就很出名了。十年前,在追随广阳王元渊平定破六韩拔陵叛乱的时候,于谨献计献策、立下了大功。
无奈的是,在他的“伯乐”元渊死了之后,于谨一直郁郁不得志,等于被“雪藏”了十年之久。直到尔朱天光败亡之后,于谨重回关中,这才时来运转——再一次遇到了“识货”的“伯乐二代”宇文泰。
宇文泰慧眼识珠,认为于谨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推荐他出任夏州长史、倚为心腹。在这一年,于谨已经四十岁了。
于谨向宇文泰进言:想方设法把皇帝迎来长安,之后便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王命而讨不臣。如果能这样做,日后大业必成!
宇文泰对这条计策深表赞同。
为了让孝武帝更加信任自己,黑獭数次明目张胆地跟高欢唱反调。这样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孝武帝的耳朵里,元修从此对宇文泰更加倚重了。
不久之后的一天夜里,一个来自长安的密使悄悄地叩开了洛阳皇宫的角门。在孝武帝心腹太监的引导下,那名密使晋见了皇帝,并呈上一封密函。
这封由宇文泰亲笔所书的密函,言辞恳切地盛情邀请孝武帝移驾长安——元修由此更加视黑獭为心腹肱股之臣。
自以为时机已经相当成熟的孝武帝,觉得现在自己的羽翼丰满了——手握十数万禁军、外有关中的宇文泰和荆州的贺拔胜遥相呼应,于是准备悍然发动清除高欢的一场大战。
无奈他实在过分低估了高欢的军事实力。一听说皇帝意欲先发制人,高欢决定先下手为强,调遣手下各路人马云集于洛阳城下。
两相比较,元修的“大本钱”缩小成了一颗“小鸡蛋”,面对高欢十数块又硬又大的石头——实在是未战先怯!眼见翻盘无望,孝武帝只得夹起尾巴,向“超级避难所”长安逃窜。
往西逃亡的一路之上,孝武帝一行又饥又渴又困,活像一群疲惫不堪的流浪汉。到了潼关,幸好宇文泰早已安排人在那里“接站”,他们方才稍微得到了一些补给。
再往西走,皇帝一行遇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仪仗队——原来是宇文泰派出人马在这里恭候。至此,孝武帝终于得以象模象样地端起天子的架子,十分体面地开赴长安。
黑獭处心积虑的谋划,明显已经得逞了。
在高欢这边,孝武帝元修犹如一只明明已经煮熟的鸭子——但却突如其来地腾空飞走了!懊恼不已的高欢,连写了四十封“挽留信”,措辞恳切地希望孝武帝回銮。
无奈的是,已经飞走了的鸭子——那是绝对不会再跳回锅里的!在这样的情势下,高欢决意另立新君。
经过层层遴选,最后高欢选中了清河王的儿子元善见来当新一任皇帝。就这样,十一岁的元善见在高欢的拥戴下登基了,史称“孝静帝”。
从此,原来的北魏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东魏和西魏。两魏加上南梁,构成了一个“后三国”的鼎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