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人欲即天理

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传习录·徐爱录》

领导者树立刚性权威的第一步是让别人知道你是老大,第二步就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天理和人欲是新儒学(理学和心学)讨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被重视的程度仅次于知和行、义和利。那么,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呢?

小米的雷军说,人欲即天理。这五个字的确来源于王阳明。王阳明曾对弟子徐爱说过这样一句话:“天理人欲不并立。”这并不是说我们心中有许多天理,又有许多人欲,双方泾渭分明,你死我活。所谓“不并立”指的是在我们心中,天理过了或者不及就是人欲,人欲恰到好处就是天理,所以说,人欲即天理。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哲学问题,但必须要说。王阳明认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心是分成两部分的,一部分是人性,比如同情心、同理心、是非心、恭敬心;而另一部分则是七情六欲,比如喜、怒、哀、乐、爱、恶、惧的情感和求生、求知、表达、表现、舒适、男女等欲望。

理学大师朱熹认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是符合天理的;而七情六欲是可善可恶的(其实是他找不到方式来控制),所以不符合天理。但王阳明却认为,无论是人性还是七情六欲,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们都是善的,都符合天理。所以,七情六欲即天理。

那么,七情六欲和人欲的区别在哪里呢?人欲就是过了或者不及的七情六欲,比如遇到悲伤的事,那就顺其自然悲伤,可你不能悲伤欲死;比如求生欲,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要高估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吃大鱼大肉,这都是七情六欲的过火,自然而然就成了人欲。

由以上论述可知,人欲是过了或者不及的七情六欲,王阳明为什么会说,人欲也符合天理(人欲即天理)呢?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图2-2

这是一个虚拟的钟摆,实线是七情六欲,虚线则是人欲。钟摆的摆动永远以实线为中轴左右摆动,假设它摆动到左边是“过”,摆动到右边是“不及”,那么,回到实线处就是七情六欲,也就是天理。由此可知,并非是有个符合天理的七情六欲以及两个不符合天理的人欲与其共存。来回摆动的钟摆,无论是在中间还是左边或者右边,它都是七情六欲,只不过是过了的七情六欲。由于良知即天理,所以当七情六欲过或者不及时,良知自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摆回到七情六欲这里。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七情六欲即天理,人欲即天理。

当领导者明白了王阳明这个论断后,接下来就会明白,人欲是人人皆有的,如果想打造一支强大的团队,你必须满足下属的人欲,也就是利益。画大饼、喊口号,都是扯淡的事,情怀和愿景是你自己的事,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和你一样,为了你个人的愿景而付出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领导者一定要发自良知地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凡是不满足团队的利益,而处心积虑地让团队为自己服务的行为,不仅是耍流氓,而且注定竹篮打水一场空

领导者满足他人的人欲,会让团队成员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满足。身为领导者,你如果能让员工感觉到满足,这个团队就已被你牢牢控制了。因为你控制的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团队,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团队成员的心。

回到雷军的“人欲即天理”的问题,雷军做小米之前已经很富有了,所以他其实不太在乎钱,做小米是由他的梦想驱动的,就是他想做一个特别伟大的公司,一件特别伟大的事。这件事肯定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于是他要组建团队,而他常常放下姿态,和团队成员在一起聊天,他想知道这些人怎么才能被满足,于是他听到各种“人欲”。有人说,我要像你一样有很多钱,有人说我要像你一样在企业圈中有名气,还有人说,我要名利双全。

雷军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参与感和成就感,采用合伙人制,有钱了大家一起分,而不是领导者一个人分大蛋糕,而其他人可怜兮兮地分小蛋糕。

这种利益激励模式,会让人彻底在人欲上得到满足,而我们都知道,“利以养身,义以养心”。当“利”满溢出来后,已经无法让人感到持续的满足,所以这时候良知就会发挥作用,让人欲的钟摆摆回到天理这里。天理就是“义”,“义”是心的适宜,此时,快感如潮,永不退去。

王阳明1510年到江西庐陵上任后发现,庐陵县的官员工资低得可怜,而且有时财政拨款缓慢,官员只好贪污,不贪污的也整日无精打采。王阳明当机立断,跑到上一级政府那里,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调来一些钱给官员发薪,而且还有滞纳金。

有弟子就疑虑地问:“人之欲比天高,得陇望蜀,这有用吗?”

王阳明回答:“关键在于,你要相信人皆有良知,衣食足而知荣辱。”为什么衣食足就知荣辱呢?因为物质条件只能让人一时爽,而良知所渴求的荣誉才能让人一世爽。你若想让人跟随你,必须先满足人家的衣食,不能一上来就谈情怀和荣誉,这是下三滥领导人才做的事。

王阳明在庐陵一年余,在他的领导下,官员齐心协力,庐陵大治。

王阳明的这番话,恰好是对上图(图2·2)的清晰解释:人欲并不可怕,它只是属于天理的七情六欲的暂时脱离,可怕的是你找不到方法把它还原为七情六欲,还原为天理。优秀的领导人要做的就是将人欲还原为符合天理的七情六欲,让“人欲=天理”这个公式成立。

很多人一谈到人欲时就如遇到洪水猛兽,往往避而不谈,迫不得已时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朱熹就说要“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则说“存天理,去人欲”。一个“灭”字,一个“去”字,云泥之别。

如果朱熹是一个团队的领导人,他一定只和你谈天理,比如情怀、比如996,比如工作是上天的福报。他只字不谈人欲,因为在他看来,所有人都不应该有人欲。

如果王阳明是一个团队的领导人,那他会承认你的人欲,然后先用物质把你的人欲去掉,于是,你人欲的钟摆自然而然就会摆回天理的位置。

二者相较,高下立判。这也就是为什么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无法成事,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门徒都出类拔萃一样,因为凡是不正视“人欲即天理”的人,都是傻瓜,但领导者的智商都不低,因此大谈天理情怀的人,恐怕都是伪君子。

雷军曾说,想要成为王者的人,要能够正视一个人的能力与欲望、承认别人的价值、有成就他人之心。这个成就,其实就是用物质来满足人的欲望,然后将其拉回到符合天理的七情六欲中来。

任正非则说,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能变成人才。有人问马云:你的人为什么要离开你?马云的回答是:“钱,给少了;心,委屈了。”马云创业失败过多次,直到后来组建十八罗汉(合伙人制)才终于成功。从前的失败固然有时势和能力的原因,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马云没有看透他人的人欲,没有满足他人的人欲。

人欲即天理,归根结底是讲究个“中”——钟摆的正中位置,过和不及都不是“中”,所以领导者在领导团队时,要保持住这个“中”:理解善恶,包容善恶。王阳明说,“从欲就是恶”,但如果你能够对团队成员的这种恶加以诱发和引导,顺从其欲望,满足其欲,就能成就最大的“善”。

格力领导人董明珠在员工宿舍问题上有这样的见解:很多员工每天受房子问题困扰,影响工作的热情,为了公司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她特意给员工涨薪分房。而同样是面对员工的住宿问题,阿里的马云则认为,如果一个人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那只能证明他不是人才,也不是阿里需要的人,所以阿里是不提供住宿的,但阿里提供丰厚的薪水。在这一点上,华为的任正非同样如此,员工的福利可以让人眼前放光。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四个字:养家糊口。上班工作不为别的,就是希望领导对自己好一点,多拿钱,少受委屈。这是基本的“人欲”,倘若领导能满足这种人欲,没有人愿意离开你。

员工各不相同,但从人欲的角度来概括,无外乎三种。第一种是关注事情,事情完成得好就是他的人欲;第二种是关注你的情感,他希望能得到你的赞赏;第三种是关注物质,他希望能用事换利。

然而不论是哪一种,人欲之根基就是物质,只要满足了这一人欲,再更上一层楼,满足其第一种或第二种,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正如马云所说,阿里注重的是才能,满足他人的“人欲”必须以他人的能力为缘由。企业领导者不是招财进宝的财神爷,不能无所顾忌地满足没有能力的人的人欲。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才能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他的功劳,而不能看他的苦劳。春秋时期,鲁国人宓子贱出任单父县县长。这人整日在县衙弹琴,偶尔开个会,几分钟就散。但单父县却被他治理得好得出奇。

鲁国国君得知他的奇才后,就把他调到中央做官,继任的巫马期来到单父县后,披星戴月,累得死去活来,单父县才算是井井有条。

后来,巫马期被调回中央任职,但职务比宓子贱低。

巫马期愤愤不平道:“宓子贱整日无所事事,而我累得直吐血,纵然有高低,也应该是我高他低才对。”

鲁国国君闻听此言后,说:“升你们的官,是因为你们都有成绩。而你低他高,是因为他的潜力比你大。我既看重你们产生的效果,也会看你们的潜力。”

巫马期觉得国君对自己很薄,他总认为自己付出那么多,领导者却不感动,可见,天下的领导者都是浑球儿。

传说,有位古罗马皇帝凯旋,论功行赏时,有位士官什么都没得到。他很不服气地对皇帝说:“我应该得到封赏,因为我跟您参加过十次重大战役了。”

那位罗马皇帝指着拴在周围的驴子说:“你看它们,至少参加过二十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这可能是个笑话,但背后的意思却是,不管你干了什么,有成果才算数,没有成果,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灰尘。而且还会被人家误会你特别蠢。

史玉柱曾说,如果有一个项目,给两个团队执行,其中一个团队执行到位,另外一个团队没有完成,但付出了无数汗水,你会奖赏这个一事无成却辛苦努力过的团队吗?

他的答案是,不会。

理由是,只有功劳才对公司有贡献,而苦劳对公司的贡献是零。

那些老黄牛似的,却无法创造价值的人,永远都应该是领导人第一个放弃的目标。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团队中,有能征善战的李勣、尉迟恭,他们是开疆拓土的人物,无人可以替代;还有房玄龄、杜如晦这种谋略型人才,也是无可替代;再有就是能联络各个集团的长孙无忌,更是无可替代。

他们大体是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角色,另外一种人就是没有功劳只有苦劳的老黄牛。

他们对公司和领导者,永远忠诚,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和领导搞好关系,不要被炒。但最终,领导最先放弃的就是他们。

任何一个略有智商的领导,都不会放弃为他们打江山,为他们做战略的人物,也不会放弃给他们拉各种关系的人,而轻易放弃的就是那些能被随意替代的没有功劳只有苦劳的人。

王阳明说,别跟我提你良知多光明,你多么知行合一,拿出一件事给我看。否则你静坐一百年修心,也只是个废柴。

一切良知的光明与否,必须以呈现出来的为最终目标,这就是功劳。“人欲即天理”这句话,只有在有功劳的员工那里才成立,领导者应该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