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成年人,冷酷一点好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了讲道理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要在逻辑之理上把所有的道理讲清楚,不能犯各种逻辑的谬误;第二重是语义之理,就是要把表达的语义给搞通顺了;第三重是经验之理,即如何做好归纳推理与溯因推理。而“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是对这些思想要素的一个综合运用。

马基雅维利眼中的冷酷世界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的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写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君主论》。

《君主论》在西方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告诉大家政治这件事和道德没什么关系。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私自利、表里不一,为了目标不择手段,刻薄寡恩,只看利益的形象。

而本节要指出的是,马基雅维利主义有部分的合理性,此即:你不能够把对一件事情的道德判断和对一件事情的可行性分析混为一谈。

泛道德主义之殇

把道德判断和事实判断混在一起,这种观点叫“泛道德主义”。泛道德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呢?只要一件事做砸了,就说是某个人的德性出问题了。但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不是某个人的德性出问题了,而就是他的技术不行,或者,他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有问题。

泛道德主义在论证当中又牵涉两个具体的论证谬误,一个叫诉诸动机的谬误,一个叫诉诸后果的谬误。指出这两个谬误,也能够帮助大家看清楚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局部上的合理性。我们一个个来说。

诉诸动机:你居心不良,说话就不靠谱

第一种,就是所谓的“诉诸动机”的谬误。它的形式是这样的:如果某人说的话是出于不良动机的话,那么,他说的话肯定是不靠谱的。现在,我的确能够确定,此人说的话肯定是基于某种不良的动机的,所以,他说的话肯定不靠谱。

这个论证是有效的,因为符合所谓的“肯定前件式”。肯定前件式指的是什么呢?复习一下:如果P发生,则Q发生;现在确定是P发生了,那么,Q就是成立了。在上述案例中,P是“说话出于不良动机”,Q则是“说的话不靠谱”。

但是,一个推理符合肯定前件式,仅仅是符合逻辑之理,不等于说它同时就自动符合了语义之理和经验之理。

举个例子:有一个叫小张的同事,他非常嫉妒别人,心胸狭隘,而且他每次发言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最聪明,而不是为了把问题讨论清楚。有一次我在发言中把一部电影里的男主角的扮演者刘德华,误说成了另外一个明星吴彦祖。于是,小张就举手发言,说我搞错了。

那他批评我的动机是什么呢?根据我的判断,他的动机就是为了挤对我。但是,他批评的内容对不对呢?他批评的内容是对的,刘德华当然不是吴彦祖。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因为小张发言的动机是不良的,因此就否认他说的话有道理。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就是要把情感和事实分成两端,不把二者纠合在一起。

诉诸后果:一个字,干

泛道德主义所造成的另外一种逻辑谬误,就是所谓的“诉诸后果的谬误”。什么叫“诉诸后果的谬误”?

此即:正因为某事一旦被做成了,其效果已经被预判为好的,所以,我们就应当去做这事。

在讨论泛道德主义的语境里面讨论这种谬误,其衍生形式便是:只要做某事在道德上是可以加分的,我们就去做它,而不必关心我们要做的事情本身是否在技术上可以被实现。

有很多西方的政客在竞选的时候,都喜欢玩弄这样的把戏。问选民:要不要福利?要不要免费医疗?大家说当然要了。但问题是,免费医疗和福利的钱从哪里来?政客就仅仅说这是个好的结果,能够让大家都看得起病,却不讨论“钱从哪里”来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这里面的思维误区就体现在:这些政客先用道德绑架一个好的目标,却不顾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这样胡搞,迟早出问题。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就要求大家不要轻易被道德情感打动。换言之,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从逻辑之理、语义之理和经验之理这三个角度,对做这件事的可行性进行反复的衡量。

马基雅维利是个撒谎精?

马基雅维利主义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撒谎不脸红”。因为按照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观点,一个人说的话,未必是对于他的真正动机的表露,而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被运用的语言工具。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并不觉得自己撒谎是件道德上值得愧疚的事;他也假设别人经常在撒谎。

但从哲学的角度看,不管你对别人撒不撒谎,至少你自己在思考自己问题的时候,是不能自欺欺人的。

反过来说,当你知道某些人在撒谎的时候,你至少已经大致确定了真相所处的范围。所以,当你发现别人在撒谎的时候,你的心智状态就已经比那些被欺骗的人要清爽多了。所以,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脑力去鉴别,哪些话是谎言,哪些话不是谎言。

我下面就在逻辑之理、语义之理与经验之理之上各举一个例子,来看大家应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判断别人是不是在撒谎。

第一个层面,逻辑之理。比如,警察审问犯罪嫌疑人时,一般会遵循这样的鉴谎原则:如果被审者是一个诚实的人,至少其证词不会有大的逻辑漏洞——譬如,不会既说“我在前天晚上一直在家里”,又说“我在前天晚上一直没回家”(当然,小的逻辑漏洞难免,因为人的记忆是有误差的)。

第二个层面,语义之理,在语义之理层面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别人撒谎的一些迹象。比如某一个犯人向警察录口供的时候,先是信誓旦旦地说:“我和小芳只是在2016年见过一面,之后没再见过。”但是他在下面的一次审问当中,一个没留神冒出一句“我和小芳再见面的时候,发现她整过容了”。

警察就问:“‘再见面’啥意思?你不是刚才说,你只和小芳有过一次见面吗?你为什么又要用‘再’呢?”很显然,“我和小芳再见面”,这话本身就预设了2016年那次不是被审问者与小芳唯一的一次见面。

第三个层面,经验之理,即根据你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生活经验来鉴谎。有一部美国电影叫《史密斯夫妇》,影片中两个特工成为一对夫妻,但是却相互不知道真实身份都是特工,而只是知道对方的掩护性身份。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老公有点怀疑安吉丽娜·朱莉扮演的妻子是一个特工,所以在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就故意把一个葡萄酒瓶从桌子上移开,让瓶子掉下去,而他的妻子就迅速地把酒瓶给接住了。这么个小动作,就暴露了他妻子的真正身份:特工——因为一般的白领女性是不太可能有这么好的身手。

我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即使在道德上讨厌这些撒谎者,他只要想和这些撒谎者做斗争,他本身也就要具备比撒谎者更高的智能。换言之,你如果觉得你是正义之士,要打倒坏人,你就要比他们更强大、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