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晴间多云
我喜欢上课的那段时间。每次出发去上课时,都要念叨一句或是高呼一声:挣钱去!
我有一本挂历。上班日我就在日期旁边写“上班”,休息日写“休息”。四月开始上班日旁边的字迹换成了“挣钱”。无他。基金惨绿而已。这是我第二次投入基金的怀抱了。上次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跌了将近10元我就着急忙慌地全线撤退了。
再次与基金结缘是在2021年疫情期间。那是四月的寻常一天,我觉得自己已经全副武装完毕,遂精心挑选了3只基金,开启了每月一次的定投生涯。这回我的抗压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可能是之前不算充分但好歹还有的心理准备立了大功。与基金的持久战已咬牙硬撑14个月了。真是可喜可贺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盐可甜。
上课的绝大部分时光是愉快的。特别是安排学生写卷子的时候。之前我还在寻思,为什么今年的学生写卷子速度比前两年的学生快了那么多呢?后来想想,是啊,我让小可爱们两节课写两张卷子,我用一节课讲完两张卷子。可不比前两年学生用一节课写完一张卷子,然后我讲一张卷子要用掉两节甚至三节课的时间快多了吗?!虽然学校有明文规定,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站着,能不坐下就不要坐下。但是安排学生写卷子的时候我就可以稍微偷一会儿懒了。
如果一个老师同时带好几个班的课,就会经常性地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他既渴望这些班的进度能够一致,又巴望这些班的进度能够不一致。因为学习这种事情吧,不外乎讲新课、复习课、写练习册、写卷子、讲练习册、讲卷子。如果进度一致的话,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天每个班都写写写,明天每个班都背背背,后天每个班都讲讲讲。老师讲课的时间全都集中在了一天,那样对老师的嗓子、心情乃至整个身体都不是很好。
如果进度不一致就好很多,今天这个班讲卷子那个班写卷子,明天那个班讲卷子这个班写卷子。老师就能得到稍微的休息。当然有时候是机缘巧合使得进度不一致,因此给老师带来了些微的幸福感,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是很不容易的啊。
对了,进度一致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便于老师记忆讲到了哪,不用到一个班问一次学生,我们讲到哪儿了?问出这句话的那瞬间,你就输了。哪怕表情再严肃,语气再诚恳,学生也只会有一种感觉,原来老师不知道我们班讲到哪儿了呀,我们好像不被重视呢。
我有一种说不清源头的自卑感,经常会觉得自己很笨,很窝囊,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好似一个没用的人。一瞬间,那种负面情绪就能铺天盖地把人吞没,人仿佛突然成了一个正在慢撒气的气球。无能为力,无枝可依。
连着两天晚上给学生点蚊香的时候把手直接怼到了蚊香上。现在手上还留有我的勋章的疤痕——两三个水泡呢。在办公室里只是偶尔一句轻微的吐槽,也能赢来有些老师的口诛笔伐、群儒战我。天呐,有些人为什么就那么喜欢凡事给别人上纲上线儿呢?难道做一个人非得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立正,没有稍息。军姿,没有垮着肩膀稍微休息一会儿的时候。那得有多累呀。
自卑感和挫败感往往来自于别人。我又做不到那么豁达,完全不在意别人到底在说些什么,到底对我做出了什么评价。但不可避免会习惯性地觉得自己被伤害到了。世界上又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跟他讲,他也理解不了他对你的伤害到底在哪里。甚至过分的人还会觉得你小题大做,你心思敏感,你有被害妄想症。
我时常会想找一份不用跟外界交流的工作,只要我待在那里做该做的事情就行。没事儿不要找我,有事更不要找我。就让我一个人在偏僻偏远犄角旮旯里自生自灭多好。
有一阵子特别希望父母对我的期望是,只要活着就好了。然后自己养活自己的那种活着,不用花他们的钱。但父母不是这样的,他们对我们的期望从小到大,上学,一直上,成绩好一点,考上初中,高中,大学。当然,一般到大学也就顶天了。什么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如果你也想读,他们就要觉得你翅膀硬了想飞远了,立刻马上就扯紧绳子把你往回拽。
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大概是这样吧。上学的时候父母希望我们专心专注专一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毕业父母又希望着我们能够在一两年之内对象找好且双方父母都非常满意,然后迅速地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从第三年开始过上供房供车供孩子的充实生活。周而复始,与他们的父母,他们父母的父母,在往上数每一代人过着同样的生活。赶趟儿似的。
我们这一代人跟我们的父母相比,真是大大地落后了,这还只是90后和70后的差别。我父母育有两个子女,我和弟弟。我却没有勇气结个婚生个孩子。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没有爱人的能力。
以自己的父母作为参照体系,把孩子生出来,慢慢养大,教会吃饭穿衣叠被铺床。到年龄了送进学校,如若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可能还会被请去开单独的家长会。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就要在他们身上倾注心血,这个时间跨度到底有多长呢?又不是你去打工,不想干了就辞职,实在过意不去就干完一年再辞职。养孩子这事儿啊,你可不能说到时候不想养了就扔了,或是送给别人养。这样的念头本身就属于天方夜谭了。
所以,对于那些把孩子生出来并且养到十几岁的人,我就觉得特别牛,对他们是相当佩服,这其中付出肯定不足为外人道也。唉,身边的其他家庭也大都是一些反面教材,让你整天生活在恐婚恐育中。害怕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两个人的生活,害怕一个家庭的生活变成两个家庭的生活,害怕自己无法应付以后生活中出现的那些零零碎碎鸡毛蒜皮的烦心事。还是古人说得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