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文,岂能“目中无分”

1. 直面分数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获得梦幻般的享受,还应该让他们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所谓“学以致用”。因此科学的训练,必要的考试,乃至对分数的追求,不但无可厚非,而且也应该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非但不回避“应试”,而且要教会学生科学地“应试”,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只是要注意避免那种纯粹地“为了应试而教学”,因为这种“应试教学”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语文教育成效无从谈起。

2. 训练思维

不管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应以思维训练为统帅,只有这样,才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与核心。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应以口语表达训练为突破口,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说促写,以说练听,以说带写,以说助写。“说”是思维活动最直接最迅速的反应,口语训练本身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基于此,李镇西从80 年代中期开始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促进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的教改实验,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3. 服务生活

要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的厚壁障,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80 年代后期,李镇西开始探索并实践生活语文的具体操作。

(1)“语文教学生活化”,包括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和语文教育生活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2)“学生生活语文化”,引导学生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和社会生活语文化,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炼思想和完善人格水乳交融,互相促进”。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李镇西一再申明: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语文教育观点有任何原创性质。我的一切思考与实践,都是对老一辈大师和同代名家的思想和实践的学习与运用。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育实践的中学教师而非专业研究者,我并不因此自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坐享其成地运用他们的思想种子,让其在我的语文园地开花结果,我很得意,也很幸福,于是偷着乐。

展望未来,李镇西依然激情澎湃:“我将继续在语文教育的课堂上带着一群孩子发现风景,体验快乐,参与创造;我将继续享受着作为语文教师特有的幸福;我将继续期待着语文教育一步步逼近其学科特点,逼近人的心灵,成为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和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