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
- 葛维春主编
- 991字
- 2021-06-18 11:02:11
叶上初阳干宿雨——郭初阳“互文式语文”教学之路探析
郭初阳老师极力倡导“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程理念,主张互文式阅读,注重文化品位,倡导批判精神。他常常在课堂中,一步步带领学生去“颠覆”课文,把课堂变成一场思想的历险。他的教学以其超大的信息量和离经叛道的呈现方式而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为语文课堂重新立法”的革命者,也有人说他是挑战现有体制的叛逆者。
一、阅读思考成就其丰厚学养
郭初阳课堂的“革命性”,在于他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
他把单一的作品置放于作家的整体创作体系中,置放于作家作品赖于诞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中,置放于一个互为关联、互为映衬、互为对照的文本群而形成的更为广阔的人文坐标中。通过互文性多元观照、比较和呈现,对文本进行深度阐释,这是郭初阳课堂的一个显著特征,被称为“后现代互文性解读”。他的成名课《项链》即是一例。很明显,“后现代互文性解读”需要教师有广博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人文精神。
1992 年郭初阳考入杭州师范学院,在经历了一个极为短暂的青春迷茫期之后,迅速从阅读中找到了实现自我救赎的门径。在蒙昧的大学时期,学术渊厚、人文荟萃的“文教区”,为郭初阳的学养育成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他在丛生的书林中遭遇李哲厚、刘小枫、余英时等人,阅读了大量高质量的书籍,为他投身教育做了充实的理论和知识铺垫。
郭初阳喜欢买书,喜欢看书,喜欢写读书笔记。他曾说:“我喜欢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里面好书店的数量成正比。”他有五千多册藏书,涉及哲学、历史、经济等诸多类别。
丰厚的知识储备、开放的教学思维,让郭初阳的语文课堂显得颇为另类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郭初阳的上课方式是奇怪的,在形式上是上一篇课文,但这几十分钟下来,实际上至少有五篇或更多的文章被读掉,语文课本在他手里只是一个道具,耍耍而已,而真正在里面起作用的乃是思想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一个学生曾这样评价郭老师的课堂:那是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这扇窗的背后,应该就是堆叠在20他书房的那一册册厚薄不一、或新或旧的各类书籍。
据说郭初阳是从不读教育著作的,而且几乎到了鄙视的状态。就教师专业阅读而言,郭初阳有极端之倾向,容易误导在专业成长路上孜孜不倦的求索者,但他启迪着我们思考,语文教学是需要向文学、文化层面上深度探寻的,而这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