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课堂,彰显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安塞腰鼓》教学案例研读

一、落点于“文本表达”,旨归于“核心价值”

郑老师把《安塞腰鼓》教学的重点放在她认为本文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作品的词语、句式等表达形式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本课教学她设计了五个环节:检查预习,学习词语;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 ;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探究决定本文感情色彩浓烈、语言表达形式特点的深层原因。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核心,追求“对文本语句的感受,在文本语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文学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感受细腻、丰厚的路径和方法。”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清晰可辨,实实在在,而且完全对头。这就彰显了《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核心价值。王荣生教授评价郑老师这节课“依据学情,关联体式,流程清晰,落点准确”,无疑是中肯到位的。

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细节处置浑然天成

郑老师的语文课是“基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的语文课,这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教学立足点的转变”。在《安塞腰鼓》教学中,郑老师基于语文学习的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的主问题,引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赏析探究。

教学的第一层目标(问题):感受这是一篇充满豪迈激情的文本。第二层目标(问题):

发现这种豪迈激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第三层目标(问题):为什么《安塞腰鼓》会有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达形式?这样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学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学生没话说的情况,教师也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教学实录不难看出,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教师多实施课程方向调控,少理念意识的强迫灌输;她让对话承担起多种功能。这启示我们:对于一堂课来说,不存在一定要具备什么基础、达到什么理解程度的学生,没有哪些内容是非完成不可的学习目标,没有哪个内容非要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可。比如学习形式,虽然总体上以学生表达为主,但也没有认定哪些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才算好;再比如板书,虽然大体有设想,但具体用哪个词语,她的板书几乎都是从学生的发言中去选择,从学生的读书中去发现,在自我的调整中比较筛选。这样一来,教学就实现了“师生密切合作、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觉得自己在享受课堂,享受学生的智慧与成长。

郑老师的课堂是自然生成的,“不蔓不枝”逐步深入,真正的让学生“动”了起来。

这让我联想到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何时抛出一个新巧的问题,何时进行小组讨论,何时达到高潮……就像经营一篇文章那样,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过渡照应。郑老师认为这种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是不足取的,因为这是按照教师对课文的理解,顺着教师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的,把学生的基础、理解力、表达的随意变化等可变因素排除在课堂之外了。这样的课结构完整却比较生硬,表面热闹却缺少生成性。

再看本课教学的一个细节处理: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等了一会)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

生:剑拔弩张。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

(该学生上黑板写,有同学鼓掌。)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用语言描述出来。

师:写得对吗?“剑拔弩张”是什么意思?后面那个男孩子,你来讲。

生:形容形势紧张。

师:这里是形容形势紧张吗?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安塞腰鼓,你认可吗?

生:也许是场面雄壮有力。

(教师有点疑惑的样子)

生:雄健。

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板书:雄健)“剑拔弩张”在这里用了它的比喻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聪明的表达。有时候我们直接来表达我们的感觉,比如“雄壮,轰轰烈烈”,这很好。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一个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就很形象。

多么自然的引导,多么恰切的评价。郑老师曾说:“如果老师从来就不好好倾听学生发言,怎么能指望学生懂得尊重,懂得倾听的重要?课堂应该是一个‘场’,而这个‘场’首先应该由教师来营造。”

三、朗读赏析两相宜,学法指导细叮咛

《安塞腰鼓》一文,其最大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阳刚美。这种气势和情怀,主要是通过运用大量的排比、反复等整句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受到这种阳刚之气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价值。 “反复地诵读”是引导学生“体味和感悟”的手段。郑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朗读的落点是“感觉”;先是“自由朗读课文”以形成“感觉”;再让学生各人读“传递感觉更强烈一点”的片段;接着交流时同学试读、教师范读;在教学流程的终端,同学们轻声读再“热烈奔放地”大声读,“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的关系。”整个教学流程中,“读”都是有功用的,不是为了读而读。

我们来看一处郑老师的范读处理: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指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说明幅度。

师:这3 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

(板书:多角度修饰)

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

(板书:力量、速度、幅度)

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在这里,郑老师把自己的范读适时的运用于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之中,目的还是在于强化学生的语言“感觉”,( 这里是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赏析语言了) 始终把握和体现学习语文的核心价值。

观一节好课,犹如站在山谷间,看溪流潺潺,而小溪的每一步流程都是依据山势天然形成,溪中的石头决定了小溪的形态和流向。郑老师的教学如同随物赋形的小溪,依据学情,循循善诱,从读书坐姿到课堂笔记,时时不忘组织教学和学法指导,面带微笑,亲和友善,让学生如坐春风。从头至尾,给人一种小溪般自然、清新的感觉。而且在这自然清新的背后,又能“深入到地层深处”,以至于“到达平流层自由飞翔的境界”。

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安塞腰鼓》,刚才我们见面的时候,知道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生:找出生词,标出节号。

师: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生:标了。

师: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生:第8 节的“亢奋”,第11 节“晦暗”,第12 节“羁绊”。

师:“羁绊”的“羁”要注意,右下角是“马”,很容易写错。我今年教高三,默写“羁鸟恋旧林”,还有不少人默错了。

接着说。

生:第13 节“蓦然”,第15 节“冗杂”。

师:其他人还有没有补充?没有了。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

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人请举手。

(教师数了一下)

朗读过的人好像比较少。

安塞腰鼓离我们多水的江南,离我们人间的天堂杭州是有点距离的。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大约2 分钟。)

师: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

生:有一种野气。(板书:野气)

生:他们打鼓的时候是热情奔放的,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板书:热烈奔放、轰轰烈烈)

师:还有谁想讲?

生: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

生:动作整齐,气势雄壮,场面壮观。(教师板书:“整齐、雄壮、壮观”)

师:安塞腰鼓有2000 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我们从中看到了野气,看到了奔放。“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

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是一种原始人的……

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板书: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比较这些感觉(指着板书)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一致的?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后来,有一些人看到旁边同学停下来也就停下来了。)师:没有读完的同学接着读完吧。读完的同学可以回味一下刚才朗读时的感觉。

师: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也有同学声音太轻了。(对着一个女生)我感觉你读得特别投入。你投入进去之后,感觉到的是否与我们看录像时的感觉一致?

生:我觉得是的。

师: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

生:想不出来。

师:也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来描述。

(该生没有说什么)

师:大概是什么样子?

生:大概跟刚才说的一样。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等了一会)

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

生:剑拔弩张。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该学生上黑板写,有同学鼓掌。)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用语言描述出来。

师:写得对吗?“剑拔弩张”是什么意思?后面那个男孩子,你来讲。

生:形容形势紧张。

师:这里是形容形势紧张吗?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安塞腰鼓,你认可吗?

生:也许是场面雄壮有力。(教师有点疑惑的样子)

生:雄健。

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板书:雄健)“剑拔弩张”在这里用了它的比喻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聪明的表达。有时候我们直接来表达我们的感觉,比如“雄壮,轰轰烈烈”,这很好。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一个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就很形象。还有想表达的吗?

(教师看没有学生想讲)

如果没有了,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交流告一段落,看录像,朗读课文,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

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

哦,已经有同学想讲了!

师:话筒,就近的同学先讲吧。大家拿起笔,我也拿笔记。

生: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好的。她找到了一处。大家圈一圈啊。接着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然后我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找到这些。

生:第18 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学生将“颤栗”读成“chàn lì”)

师:颤栗(zhàn lì)还是颤栗(chàn lì) ?

生:颤栗(zhàn lì)。

师:是颤栗(zhàn),注一下音。

接下来,第四位同学在哪里?前面那个女孩子,你还没有讲过话呢。你有没有找到感觉很明显的句子?

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师:第19 节。还有吗?

(教师离开后半部分同学,朝右前边的同学走过去。)我们到这边来,没有说话的同学赶紧找找看,你特别有感觉的句子在哪里?往后的交流会越来越有挑战性,想说话的早点先说起来。

生:27 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师:非常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好,旁边的同学……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师:很好。还有想讲的吗?

(看了一下)

没有关系,先前我们的预习是初步的学习,然后我们又进一步看了录像,朗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学习还是起步阶段。我们找到这么多已经很好了。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四人为一小组。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再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第二件事,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

(有学生觉得难)

有点难?

生:不难。

师:有点难也没有关系,四人小组来合作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约5 分钟。与小组交流:看看这些句子句式上的特点。……第八节,好!想想为什么划它。……划了这么多!好样的!能找到它们的特点吗?写下来,等会交流起来就会方便一些。……归纳出两点了,好!还有吗?)师: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讨论,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

(教师板书:句式、词语)

师: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发现一些了。每个小组准备派一个代表来发言,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

(过一分钟)

好,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吗?可不可以?

(有同学议论)

师:有同学说,如果没有说完,小组其他人可不可以补充,当然可以!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非常自由的。你随时可以调整你的意见,随时可以请同学补充,也随时可以去补充别人。

(有不少小组举手想发言)

师: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话的小组有没有?

这儿有,要请他们先说了。好,大家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开始拿起笔,准备做笔记。

来,你们的代表,慢点,不要着急。

生:第18 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师:(板书:排比)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程度。

(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指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说明幅度。

师:这3 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

(板书:多角度修饰)

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

(板书:力量、速度、幅度。)

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第7 节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

生:比喻也有气势的。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师:等一会儿。大家要记下来。好,对好东西最好都要记下来。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好!我发现你的思考很有特点。你从喻体入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角度。(板书:喻体)为什么这些比喻能突出豪迈的气势呢?你能不能还原得更具体一点明确一点?

生:这些喻体本身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用它们比喻要比喻的物体,也会产生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好!你们有没有记下来?

生:骤雨。

师:对,“骤雨”的意象很突出,最后一句话有没有记下来?他说得很好,喻体的选择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

你看,骤雨是速度,骤雨是急速而来的,旋风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带着一种强大的不可抵抗的力量,乱蛙呢,有没有听到蛙鸣,什么时候有蛙鸣?

生:最有活力的时候。

师:斗虎,也是有气势的。还有两个小组要交流,哪个小组先来?

(一个男生让女生先发言)

师:很有风度!

生:我看到第12 节。

(学生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这里用了排比,写出了说不出来的一股劲。庞大的气势,一股劲。

师:你的朗读中好像没有把那股劲表现出来,你能不能重新读一下,试着把那股劲读出来?

(学生重新朗读这段文字)

师:有进步吗?

(问学生,学生点头。)

师:有一定进步,但感觉还不到位。有人好像想帮助一下她。

(另一学生朗读这段文字)

生:束缚、羁绊、闭塞、挣脱、冲破、撞开,感觉一步一步推进。

师:不错。现在有感觉了。这里三个“容不得”是什么语气?

生:反复

(板书:反复)

师:你们小组还有谁想补充?

(男生小组开始交流,朗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生:它这里用了“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师:我看到圈这一段的有好几个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来一起碰撞一下?

生:我认为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好!他的发现很有价值,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很好的说法——对比。很专业!还有要补充的吗?

师:前一个小组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空气、阳光、世界”,塑造了一种强烈、紧张的氛围。第二组从排比、反义词对比的角度。这节课我们从词语的角度来归纳一下,你们要做点笔记。(教师发现有人举手)

好像还有人想讲?(学生朗读:“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生:这里“愈捶愈烈”用了三次,也是一个排比段。

(另一个学生不同意)

生:还有内容,这一段应该接下去,“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他加了后面一句。你是有意的吗?

生:这一部分应该是一体的,说明人融入了,声音也融入进去了。

师:他有个词用得很好。哪个词?

(学生齐声回答“融入”)

教师问前一个学生:你同意他吗?

生:同意。

师:人和人,人和鼓,人和自然,一切都是交融的,就像有同学在前面提到的“是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才使得安塞腰鼓变得这么震撼人。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投身到自然,融入到自然中去,我们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学生说“无限的”)

好,就用你这个词。有一个小组发扬了风格,现在轮到你们了,相同的就不用讲了。

生:第20 节。多水的江南,用了对比的写法,衬托出了黄土高原的雄壮。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读到的是第12 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里“山崖”变成了“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师:“山崖”变成牛皮鼓,声音会怎么样?夸张是有磅礴的气势的,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有气势吧。

生:(另一人)还有21 节,这里有两个“厚”字,突出了黄土高原的悠久历史。

师:还有哪些发现?

生:我想为他补充一下。27 段用了很多感叹号。我们觉得黄土高原的人们把发现的好与坏,全部发泄到捶鼓当中。

师:对,刚才也有人提到了感叹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感叹句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几乎每段都有。我数过,全文共30 个自然段,有15 段结束在感叹句上。

为什么用这么多感叹句呢?或者说感叹句擅长表达什么?

生:用力。

师:作者的感情实在太强烈了。你看,轰轰烈烈,热情奔放,这样的感情都需要用感叹句。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的。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

(板书:短句)

我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写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觉?

生:雅。

师:是环境的雅。节奏是缓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长句。而这里写猛和快,他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下面,你们选择一段来朗读,体会感受一下这篇文章“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板书:感情——形式)

(学生轻声朗读)

师:放开来,热烈奔放的!

(学生大声朗读)

师:时间差不多了,大家还想读下去,课后再好好读。总结一下,作者写的对象是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安塞腰鼓)

(师生一起说“热烈的壮观的”)

师:表达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大家看看做者是什么地方的人?

生:(齐声)黄土高原。

(板书:黄土高原)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作家是那里的嘛,如果换了我就写不出来。西北作家写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所以用了(指着板书,师生一起说)“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把对当地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

(板书:西北作家)

大家理解了他写的,说明他的传递是成功的。如果让你来写西湖,你能写出什么感受来?是不是像这篇文章写的那样“是易碎的玻璃”呢?

(学生摇头)

师:对,江南有很多的优点,西湖有太多的美丽。身在其中,你们的感受肯定是最深的。有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写一下西湖,看能不能写出你的西湖。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