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 & report 采访与报道

用民族乐器与西洋乐队说好中国故事

上音民乐系青年教师协奏曲专场音乐会

Tell Chinese Stories with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nd Western Orchestra

文字_爱米粒

figure_0018_0012

01 音乐会海报

figure_0018_0013

02 张亮

1956年,集民族音乐理论、民族乐队指导、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演奏四大专业于一体,以民族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沈知白担任首任系主任,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担任副系主任的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成立了。从此,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诞生了一门年轻的专业学科——民族音乐。

2020年,是上海音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年”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年”。为了配合学校的这一策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青年教师推进提升计划”推出了一场由韩妍、刘雯雯、张碧云、陆轶文四位90后青年教师担纲演出的“青年教师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四位教师是国内各大音乐赛事的“摘金夺银”者,是上音民乐系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

演出前,我们采访了上音民乐系主任刘红教授,谈谈这次音乐会的主旨、曲目以及未来的计划。

刘红教授告诉我们,上音民乐系以这种群体相对集中的方式展示青年教师的生气和力量,旨在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艺术实践、教学科研的综合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发挥他们的才智、才能和才干。“上音民乐系有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为了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推进学科建设发展,他们中有的又当上了学生,攻读博士学位,一边教学一边学习,教学互补,教学相长。”由于优秀的青年教师数量众多,因此在选择哪些老师来举行音乐会时,难以抉择。几经考量,最后决定,让更为年轻的90后青年女教师率先上阵,“展现传统文化的阴柔之美,给人以甜美、温馨的感受”。同时也考虑到了乐器的配搭,“有吹管乐器,也有弹拨、拉弦乐器,这样我们传统的吹拉弹就齐全了”。后续,上音民乐系还会有更多的年轻教师在此计划中陆续举办各种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比如这次是‘四大美女’,下一次说不定就是‘四大帅哥’了”,刘红教授笑道。

这场音乐会,上音民乐系选择了与张亮指挥的上海爱乐乐团合作,以“协奏曲”的形式,在作曲家们“用西洋乐器说中国话”的情景中,体现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交响乐队对话、共鸣的默契。“事实上,民乐协奏曲既可以用民族管弦乐队来协奏,也可以用西洋管弦乐队来协奏。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西洋管弦乐队,就是希望告诉大家,用洋乐器说好中国故事,也是能够做到的。”那么,相比与民族管弦乐队合作,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个人觉得,从技术以及音乐本身来讲,两者不会有太大差别,就好像你不管是穿上唐装还是西装,都是在展示自己美感的不同样式和风采。的确,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在律制、声响以及声部的编排上不太一样,不过因为老师们和不同乐队合作的经验很丰富,所以他们会拿捏得很准确,知道应该如何处理细节方面的问题。”

figure_0019_0014

01 陆轶文

figure_0019_0015

02 刘雯雯

figure_0019_0016

03 张碧云

figure_0019_0017

04 韩妍

谈到音乐会的曲目,刘红教授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娓娓道来。“青年教师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共有五首作品,琵琶、唢呐、中阮、二胡先后各有一首协奏曲,最后,四位演奏家齐齐上场,共演一首特别为这次音乐会创作的新鲜出炉的作品《经典撷英》。“关于曲目,我们首先是尊重各位老师自己的选择,同时在音乐题材和形式上,偏向于艺术和技术要求比较高、规模比较大,能够表现出音乐会的厚重感,让老师们的演奏水平得到充分发挥的作品。”

四首协奏曲各自的特点非常鲜明。赵季平的《第二琵琶协奏曲》是悉尼交响乐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联合委约的作品,2013年在悉尼歌剧院音乐厅进行了世界首演。该作品采用了苏州评弹的音乐元素,在创作上并没有拘泥于西方传统的协奏曲结构,而是采用了单乐章的形式,在思想和情感诗意的表达上做了更多的探索。“这部作品写得相当精致,赵季平作为一个北方人,对我们江南的音乐文化了解得非常深刻,他以凝练的音乐线条与舒展的和声气质激发了听众丰富的想象力。琵琶在苏州评弹里本来是自弹自唱的,但他巧妙地把琵琶这件独奏乐器跟交响乐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欣赏性非常高。整部作品一共有二十多分钟,所以我们将它放在了音乐会的第一首。”青年琵琶演奏家韩妍多次以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内外的音乐舞台,她的演奏技艺娴熟,音乐大气而不失细腻,对音乐作品有独到的理解和诠释,具有很强的舞台感染力。

figure_0020_0018

01 陈牧声

figure_0020_0019

02 孔志轩

figure_0020_0020

03 赵季平

唢呐协奏曲《麒麟颂》,是由青年唢呐演奏家刘雯雯委约上音民乐作曲专业毕业的孔志轩博士创作于2019年的一首作品。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承载着人们对吉祥与平安的向往。这首乐曲的曲调风格取自鲁西南鼓吹乐和山东梆子,运用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展衍变奏手法创作,歌颂麒麟千百年来对人们的守护。“相比其他民族乐器,唢呐协奏曲的作品不是很多,因此,这部作品的出现,在大型唢呐音乐创作上具有积极意义。表演中尤其出彩的是,中间有一段穿插在观众席中的六支唢呐与独奏唢呐的对应演奏,台上台下交相辉映,让现场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震撼。”刘雯雯是当今活跃于国内外乐坛、广获好评的青年唢呐演奏家,也是中国首位唢呐专业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登上悉尼歌剧院进行独奏的唢呐演奏家,她还曾受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的邀请,与指挥大师杰吉耶夫以及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唢呐的独奏作品。

为阮族与管弦乐队而作的《玉石之路随想》,是上音民乐系委约上音作曲系教授陈牧声创作的。我国考古学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在青铜器、铁器时代之前的新石器晚期,存在着一个以大量使用玉器为主的时期,历经数千年。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和田玉使我们确信至少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就有大量的和田玉从新疆地区涌入中原。这条线路大约前后延续两千年,直到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才开通,而作为丝绸之路前身的“玉石之路”近些年也逐渐为世人所瞩目。《玉石之路随想》便呈现了西域的音乐风情,其中有新疆民间音乐素材的引用,有楼兰古国的音乐遗音,也有原生态木卡姆散曲的吟唱。作品以古老的弹拨乐器阮为主奏乐器,结合当代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用音乐述说了一段跌宕起伏、有情有爱的“玉石之路”的音乐传奇,描绘了一幅内涵丰富、色彩绚丽的多民族融合的音乐画卷。

《玉石之路随想》最初是为竖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首演于2016年,这次的阮族版本在音乐上又做了较大的修改。“说实话,这部作品难到了陈牧声老师,因为我们一个多月前才向他委约,所以这是一部新鲜出炉的、还带着腾腾热气的作品。如果说前两部作品是以恢宏的气势来展示作品特点的话,那么这部作品我们选择了第二乐章慢板来演奏,乐队的协奏中只有弦乐,没有管乐,让人感觉极其宁静,仿佛是一股‘清流’。陈牧声教授细腻、精致的创作特点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突出,虽然它描述了一种西域荒芜的景色,但你会在这片荒芜中看到一抹绿色,找到一种生命的灵动。我们将它放在下半场的第一首,意在与上半场形成一种连接和对比。”柳琴、中阮演奏家张碧云201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并留校任教,2020年继续于上海音乐学院深造,成为中国攻读中阮博士的第一人。她的演奏技术自成一格,对音乐作品的诠释非常讲究,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思想融会于各类音乐体裁的演奏中,得到业界的赞誉。

figure_0021_0021

01 演出谢幕

figure_0021_0022

02 王丹红

独奏协奏曲部分的最后一首是二胡协奏曲《我的祖国》。乐曲以刘炽创作的同名歌曲《我的祖国》为基本素材,结合了协奏曲体裁的写法,在保留了原曲抒情、委婉音乐气质的同时,增强了乐队恢宏、大气的交响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部作品由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王老师这两年在民乐创作方面成果丰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首作品的乐队部分写得很丰满,独奏部分则表现得非常朴素、自然。”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是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与“文华奖”的双金奖获得者,其演奏技艺高超,音乐表现自然流畅,舞台感染力强,且善于驾驭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陆轶文的演奏非常稳重,大家闺秀,对作品的大国之气有很好的诠释。”刘红教授夸奖道。

音乐会最后演奏的《经典撷英》以《翻身的日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十送红军》《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的祖国》等经典红色音乐、红色歌曲的旋律为素材进行编配,通过多元、多变、多彩的音乐语言,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这部作品是上音民乐系的党总支书记刘灏特地为我们这四位演奏家量身定做的。他撷取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主干部分的旋律串联在一起,应景应时,演奏时间大概在六分钟左右。”

民乐承载着历史和传统。身处充满各种挑战的当下,创建六十五周年的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朝气,付出全部努力,拥抱未来。figure_0021_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