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你把目光从这一页上移开,往下看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正被布料包裹着。(亲爱的读者,我假设你此刻并非裸体。)也许你正坐在地铁或火车的椅垫上,又也许你正陷在松软的沙发中。你可能身上正围着一条浴巾,可能在色彩缤纷的帐篷里,也可能盖着被子。而以上一切都是布料制成的,无论是纺布、毡布还是织布。

面料,无论人工的还是天然的,都在定义、改变、提升、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一过程始于史前时代,然后是早期的中东和埃及文明,途经中国帝制时代的丝绸龙袍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印度白棉布与印花棉布,最终抵达实验室研制的合成面料——这些面料让人类走得更快、更远。纵观文明史,四种主要的自然纤维激发了心灵手巧的人们的创作能力:棉、丝、亚麻、羊毛。人们利用这些材料来取暖、护身、区分阶级、彰显个人风格、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布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我们刚出生就被包裹在布里,而死后脸上又将盖上一块布。我们就像硌醒豌豆公主的那颗豆子,睡在一层又一层的布料中间;当我们醒来时,我们又穿上布料做的衣服去面对世界,并让世界知道我们在那一天如何展示自己。讲话时,我们使用很多有关线与布生产过程的词语或比喻,比如线(line)、衬里(lining)、内衣(lingerie)、油毡(linoleum),都来源于一个词——亚麻(linen)。绝大多数人对亚麻如何被从植物纺成线,或如何将极细的经纱织成花缎的实际过程知之甚少。对多数人来说,这些语言中的母题就像被冲上沙滩的空贝壳:本身是令人无甚兴味的事物,但它们提示着一个更宏大、更丰富、我们一知半解却值得注意的事物。

我在大学研究18世纪服装时,经常见到很多古板的人。他们认为衣服是琐碎的、不值一提的,尽管它们显然对我们所讨论的社会十分重要。而当我之后书写当代的设计与时尚时,我也遭遇了相同的势利眼光。关于面料的研究常被边缘化。即使当衣服成为社会的主流话题时,人们关心的也是成品的样式及其风尚,而非构成衣服的原材料和制造衣服的人。

本书邀请你更仔细地审视每天出现在你身边和身上的这些面料。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织物的全史,我从未有此打算。相反,《金线》中有13则彼此各异的故事,它们共同揭示了织物的巨大意义。其中一章将引领你探寻帮助人类登月的宇航服是如何制作的,还有一章探讨哪种工艺启发维米尔画出了《花边女工》,其他的内容还包括给古埃及木乃伊缠上和解开布料的人,终身致力于将蜘蛛丝织成布的发明家和科学家,还有一些衣服在极为严苛的环境下如何失去保护功能、造成致命结果的故事。这本书是写给拥有好奇心的人的,我希望你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