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陶器的制作技术与生产过程

陶器是一种以黏土为原料,经过人的设计与手工制作而成,富有多孔性特征的烧制品,它的出现曾被称作新石器时代革命,因为这一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烹饪形式的大变革——开创了利用火与容器炊煮食物的先河。它产生于人类日常生活的需求,因而其用途首先是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具。在我们对陶器的用途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探讨一下陶器是如何生产的?因为在新、旧石器时代之交,只有石器作为工具的年代,要实现与满足生活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认识与开发新的原材料,并学会利用它的技能——认识陶土原材料特性并掌握陶器生产制作技术。

一、陶器的制作技术

作为容器的陶器,制作时首先完成的是器形。在编制的篮子上涂上泥巴,用火烧去草木编的篮子而产生了陶制容器,这应该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泥土与火的关系,也是陶容器得以产生的契机。这些推测我们无法证明,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陶器的制作程序对陶器制作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

(一)原材料与羼合料

其实发生从一把泥土做成陶器的机制很简单,因为原材料就在人类的手边,可以信手拈来,但要生产耐火、不漏水、可以炊煮的陶器则需要更多对陶土的认知和利用。因而陶器胎土不是简单的自然土,它还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如何选择陶土,是不是掺入羼合料,掺入什么样的羼合料,如何添加不同成分的羼合料以满足人类对不同用途陶器的掌控。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地区之间土壤的性质有所不同,因而不同地区生产的陶器在原材料性质与羼合料的选择上也必然存在差异。即使在距离较近的地区之间陶土近似的情况下,由于羼合料的掺和成分与比例的不同,陶器也是可以通过科学分析而辨认的。① 因为羼合料的成分与比例是根据人对陶器用途的需要而定的,只要不是同一群人,就一定会有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我们研究陶器地域间流通时可以分析的重要元素之一。而陶土则可以根据土壤学的地区性数据库积累,来分析陶器所使用的陶土原材料产地以及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添加的成分。目前关于陶器胎土的研究有岩相学分析观察、土壤性质分析、羼合料成分认定与来源分析等。② 这些研究成果为陶器研究开拓了新的信息源,也使得陶器研究在可视性的器型与纹饰外有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成型与整形技术

生产什么样的陶器反映了人们生产陶器的社会背景——需求。石器可以满足砍伐、切割、开荒、制作工具等人类需求,也可以利用火烧石块来烧烤熟食,但是无法炊煮流质食物,因此陶器的产生可能与对容器的需求有关。因此有学者认为陶器产生的契机之一就是将泥巴涂抹在植物编制的筐子上,因为着火而产生了泥巴烧成的泥质容器。陶制容器的成型技术是陶器制作的关键,而成型技术也是根据制作经验由简单到复杂而变化的。一般认为陶器最初是手制的,并经历诸如手捏、贴塑、泥条盘筑、模制法和轮制法等过程,最后以修整来完成成型。在成型制作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技术外还有制作者对陶器器型的设计理念与美学诉求包含其中。整形是陶器成型后的修整阶段,为了使得器型更符合使用的要求,或者为了外形更规整完美,一般在陶器初步成型后都会修整。整形的具体方法有拍打、刮抹、滚压、慢轮修整、蘸水抹光。这一阶段会在陶器表面或者内部留下许多修整和使用工具的痕迹,或者制作者的指纹痕迹、工具刮抹痕迹、表现拍印纹饰的顺序与方向的痕迹等。有些还成为陶器表面的纹饰留下来,比如绳纹、篮纹、附加堆纹、麻点纹等。根据观察这些拍打刮削痕迹,可以复原一些陶器制作与修整的过程与特征,因为制作陶器的工人都有个人使用工具及制作时的动作习惯以及修整时拍打器表的个人风格,因此每件陶器均会体现制作者使用工具的习惯、修整时的惯性特征、制作者的指纹①等,这些陶器表面的纹饰是研究陶器制作工人集团差异的有利资料。随着制陶经验的积累及制作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快轮修整,使得陶器的外形规整平滑,同时也提高了生产量。但是在我们研究观察陶器制作痕迹时,由于都修整得很美观,反而很难看到制作痕迹的遗留了。

(三)器表装饰

陶器的器表除了这些修整时留下的痕迹外,还有彩陶、刻画、透雕、堆塑装饰等为了美感与宗教艺术表现而特意为之的装饰,这与以上分析的诸如绳纹、篮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因为修整器表而留下的痕迹不同,是制作者以陶器为载体对美学艺术、宗教思想等的感受与表达,或者是为了陶器的美感而进行的装饰,或者纯粹就是一种艺术灵感的表现。它与绳纹、附加堆纹等多在陶器耳部、腹部、肩部等接合部位因黏结力和拍打留下的纹饰具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这些纹饰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变成了陶器表现力的一部分,但是其产生的动机与过程有着较大的区别。还有一些陶器则完全被做成具有生动的动物形象的容器。与其使用的属性相比,这些具有强烈装饰色彩的陶器艺术与创作的意义更重要,也许这就是今天所谓的陶艺的鼻祖。

(四)烧制技术

陶器成型后仅以晾干是不能作为装水的容器来使用的,必须经过烧制,而烧制技术则是完成陶器制作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人类手工业技术史上的重大革新。堆烧与用陶窑烧制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技术形式①,但是这其中可能包含了人类对火炉、燃烧材料、温度掌控、氧化还原等技术与原材料的认知与掌握。我们今天要想复原陶器的烧制技术,可供观察的线索只能是陶窑结构、烧制遗留的残次品、陶器颜色、硬度、是否变形以及为什么变形等②,虽然无法直接得到具体技术的还原,但是可以从这些线索入手对陶器进行观察研究。如不能直接知道燃烧材料的种类,还可以利用科技方法进行分析。还有一点可以尝试,那就是实验考古学与民族考古学调查法的辅助应用。③ 这是目前复原烧制技术与烧制过程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通过实验考古学可以得到烧制陶器的温度、颜色以及陶窑结构和烧制过程的复原。④ 而民族考古学的原始陶器制作调查则可以给我们一种直观而具体的操作过程与燃烧原料的参照。

在烧制期间,窑中的大气情况可以影响陶器成品的外观。容许空气进入窑中可以导致氧化性大气令黏土及釉料氧化,而通过限制空气进入窑中可以使还原性大气令黏土及釉料表面的氧被夺走。以上因素可以影响烧制陶器的外观。例如部分包含铁的釉料,在氧化环境中会变为棕色,而在还原环境中则会变为绿色。窑中的大气可以调整至做成釉料的复合反应。⑤ 早期陶器烧制阶段虽然还没有关于釉料的证据,但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硬陶与原始瓷就是一个例证。

二、陶器生产、使用与废弃过程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任何可视性的文化物品都会有一个原材料获得、生产、流通、使用、修补、再利用、废弃的历史过程,这里借用文化人类学家麦克·施斐尔(Michael B.Schiffer)的“Life History Processes of Systemic Context”的物品生命周期概念①,或者被称为生命历史的周期性来对陶器的生产过程、使用过程、修补与再利用过程以及废弃过程进行分析。陶器作为一个文化元素从生产、使用到废弃也适合这样的生命历史周期理论。我们在面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时,除了考虑它的一般文化属性,可能还需要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些考古学遗存?这些考古学遗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使用的?在使用过程中什么类型的跨文化和跨文化变量决定了这些考古学遗存的现有结构?为了探讨或者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遗物的生命属性。任何人工创造的物品在其生命活动期间大概可以被广泛区分为这样五个元素:获得(原材料)、生产(制作)、使用(消费)、维护(修复、再使用)与废弃(终结)。文物通常采用以上五种元素的多种社会背景,同一文物可以在这段生命周期的许多时间点上进入考古记录,其过程可以包含五个元素的全部或者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元素和阶段。根据以上理论,陶器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可以进行其生命周期过程的复原研究,也可以称之为“life cycle of pottery”②。这种研究的基础是对一个遗址陶器的生命周期进行社会学分析。首先是对自然原材料的认识与利用。自然土壤具有不均衡性,需要进行人工细化与掺和其他矿物成分,这就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并对在烧制时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与应对,然后进入成型拉坯过程。成型过程需要考虑的是陶器的功能,若是炊煮器就需要耐火,若是盛装食物的则需要细腻,而盛水器就要大容积且有不漏水的功能等。而在成型之后进入干燥阶段,又需要考虑烧制技术如何与原材料吻合而令烧制成功,这就与陶窑的结构以及烧制方式紧密相关。然后是使用阶段在陶器上留下的残留物、使用痕迹、废弃痕迹等。最后则是废弃形态的陶器——灰坑内发现的陶器残片。

而考古学家对于陶器生命周期复原的顺序正好相反,不是开始于原材料,而是最后的废弃阶段——灰坑或者任何人类遗迹中发现的陶器、陶片。因此我们往往首先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可视陶器组合的文化因素分析与时空界定分析,这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那些发掘出土于灰坑内的陶片是如何遗留的,何时留下的,它们是同一时期的遗留物吗,是同一人群的遗留物吗,它是否有共存物以及共存物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共存组合,它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场景。然后我们会思考它的生命周期,而不是马上看到它生命周期的开始——关注原材料与制作技术的复原。但是在我们完成田野发掘、将废弃阶段的陶器搬回室内进行整理研究时,它是谁?从哪里来?如何来的?这些经典问题就会出现,因此就需要将对陶器原材料、成型技术、烧制技术与使用痕迹等技术与社会属性的分析纳入这一阶段的研究。而作为研究方法与手段则比较适合借用石器技术研究理论-技术操作链①,从观察技术细节与制作顺序来复原陶器从原材料选择、成型、修整到烧制完成的整个技术操作链,完成陶器本身生产的全过程。但是陶器生产程序的完结就是陶器使用与消费的开始,使用者为了获得陶器,还应存在一个流通渠道,因此我们需要进入陶器生命过程的最重要阶段——陶器的流通、消费与使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陶器作为产品具有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陶器的流通与消费正是陶器在地域之间交流状况的反应,但是不会说话的陶器如何告诉我们交流背后的社会背景?这就成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而陶器是如何使用的这一点则是陶质容器生产终极目的的体现——人类饮食生活方式的复原研究,这些将在以下章节中分别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