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前部署

1940年10月28日,在佛罗伦萨韦基奥宫的阳台上,希特勒面无表情地站在满面笑容的墨索里尼身旁。意大利早晨攻入希腊的消息让希特勒很生气,因为他一直谨慎地避免卷入巴尔干地区。但是他掩藏起自己的怒气,因为他不想与墨索里尼关系破裂。正如他的助手指出的那样,希特勒尽力掩盖起“令他咬牙切齿的愤怒”。

希特勒是在从波伦亚到佛罗伦萨的火车上得知意大利军队已经入侵希腊的消息的。这个消息在他的幕僚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们情绪高涨,就像车窗外冰雪覆盖的高山一样。尽管如此,两个小时之后,希特勒已经能够十分镇静地面对迎接他的墨索里尼。墨索里尼一见面就大声地对他宣布:“元首,我们在前进!战无不胜的意大利军队已在今晨越过希腊边境!”

这一天是1940年10月28日。那是个寒冷的早晨,在佛罗伦萨装饰华丽的站台上,希特勒向他的盟友祝贺他勇敢的冒险。实际上在此之前,希特勒刚刚在与他的幕僚的谈话中,还说这次入侵“鲁莽且为时过早”。但希特勒没有向他的盟友显示出丝毫的疑虑。希特勒相信墨索里尼可能不仅面临着失败的危险——因为希腊人将竭力抵抗——而且他还威胁到德国在巴尔干半岛费尽心力建立起来的微妙的权力平衡。希特勒认为,英国一定会支援希腊,其他的巴尔干国家也会卷入战争。如果真是这样,他将不得不向巴尔干地区派出德国军队,而这正是他试图避免的。这当然并不是出于希特勒对巴尔干地区人民的关心。希特勒称他在巴尔干地区的盟友们为“垃圾”。但希特勒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暗中帮助,至少是中立的保证,他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是注定要失败的。不论他是否愿意,他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个复杂的、战争一触即发的地区。德国19世纪的政治家奥托·冯·俾斯麦曾警告:“千万不要卷入这个多事之地。”

实际上,这个多山的,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和一小部分土耳其在内的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东西方的桥梁及缓冲区,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除此之外,在它荒凉的地表之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铬合金、锰、铜等矿藏,可以用来制造武器。20世纪初期,就是在这个地区燃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如今,它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战争考验。

巴尔干地区的危机使希特勒征服欧洲的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德国国防军在3次闪电战中击败了六国联军,使希特勒的帝国延伸到东起华沙,西至法国布雷斯特,南起阿尔卑斯山,北到北极圈附近。但是现在他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像以前一样,帝国被潜在的对手包围着。在帝国的西面,虽然法国已战败,但英国还顽强地抵抗着。而且在英国的背后还有美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威胁。在帝国的东面,苏联集结了完全可与德国抗衡的军队,其中的军事指挥官全是精锐。德国将在东线和西线同时作战的可能性一直困扰着德国的最高指挥官们。

易变的巴尔干

伴随着德国的侵略步伐,巴尔干半岛在1940年底成了一个易燃的火药库。意大利在此前一年已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并准备将其作为进攻希腊的踏板。英国向希腊的克里特岛和利姆诺斯岛派出军队以帮助希腊。同时,罗马尼亚因为已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匈牙利,将南多布罗加割让给保加利亚而深受打击。保加利亚在其南部受到与土耳其战争的威胁。介于轴心国与希腊之间,南斯拉夫处于更危险的境地。南斯拉夫遭受着外交上的沉重压力,在其国内,种族关系紧张,甚至演变成叛乱。

希特勒曾希望在法国于1940年6月有条件的投降之后迅速入侵英国本土。事实上,他曾签署了一个代号为“海狮行动”的入侵英国的命令。但左右权衡之后,他很快又发布了第二个命令,即暂时不派军队进攻英国本土,而是先让德国空军频繁轰炸英国,先取得制空权上的胜利,然后再采取第二步行动。同时,希特勒的一些高级顾问建议采用另一计划来代替“海狮行动”,即发起一场从地中海、北非的邻近地区及中东包围英国的战役。在这个所谓的“外围战役”中,第一步是意大利军队先要控制苏伊士运河,第二步是德国军队要占领直布罗陀海峡。

希特勒似乎对此感兴趣,但他下一个真正的战略目标是苏联。1940年7月31日,他对他的将军们说:“我们必须一举击溃苏联。”在1940年已经不能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了,因为在冬天到来之前,不可能集结起足够的军队进攻苏联。希特勒将这次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行动定在1941年春天。他就自己的决定向将军们做了一些解释,但真正的原因是他惧怕苏联日益壮大。他早就认为德国与苏联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希特勒在自己早年所著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试图唤起人们古代德意志帝国征服东方的梦想。要想将梦想变为现实,就要迅速击败苏联,否则苏联将会反击。

作为一个狡猾的赌博家,希特勒通过继续进行它的其他战略计划来掩盖他将进攻苏联的真实目的。在9月中旬,他终止了“海狮行动”计划,因为纳粹空军在摧毁英国皇家空军力量的行动中已经失败了。但希特勒不排除将来还要进攻英国的可能性,至少这可以掩盖“巴巴罗萨”行动。于是,希特勒命令继续轰炸英国城市,并着手为进攻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做准备。然而,他对巴尔干地区更加关注。毕竟,一旦他发动对苏联的战争,这个地区将成为进攻苏联的侧翼基地。这个地区将为德国的入侵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材料。希特勒还没有打算立刻侵占巴尔干地区,但是这一地区必须为第三帝国提供稳妥的保证与响应。

希特勒在其执政初期,就已着手加强与巴尔干国家的联系,他一直致力于对这个他称之为“欧洲的东部防线”的地区的经济控制。这样做,符合德国长期以来把巴尔干地区作为其领土扩张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的政策。如果说希特勒比他的前任更加看重这一点的话,那是因为他决心让德国即使在战时封锁的时候也能够拥有自己的海外能源基地。

希特勒让他狡黠的帝国经济部长沙赫特来帮助他实现这一目的。沙赫特所面临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德国的快速军备扩充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硬通货来购买帝国垂涎的原材料。沙赫特依靠暗示性的恫吓、空头的允诺及足智多谋的诡计,从1934年就开始通过对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出口产品提供高于世界市场价格的方法来拉拢他们。但是德国的付款时间经常拖得很长,而且巴尔干国家经常被要求必须用这些钱来购买德国的产品。这样,大量德国过时的武器就流向巴尔干地区,而第三帝国的战争制造者得到了装备其国防军急需的原材料。另外,沙赫特通过向巴尔干国家提供长期的投资以促进其工业发展的方法来消除德国的债务。但是他坚持这些工厂的产品必须卖给德国。巴尔干地区的工人们发现自己在辛勤地为第三帝国工作着,巴尔干地区经济日益成为德国的附庸。巴尔干地区国家的领导人有时会对德国的经济压迫感到愤怒,但他们无处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对同苏联的关系都持谨慎态度。法国和英国也没有提供什么有益的建议。因此,最终德国牢牢掌握了巴尔干地区的经济命脉。

1936年,德 国驻匈牙利大使(左)和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在布达佩斯机场迎接帝国银行行长沙赫特。沙赫特的贸易政策成功地增强了希特勒对匈牙利及其巴尔干邻国的控制。

由于普洛耶什蒂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罗马尼亚成了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最急于控制的国家。虽然德国从煤当中合成的石油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已达每年300万吨,但在战争时期,帝国每年大约需要4倍于此的石油。如果帝国能够控制年产量为700万吨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将大大弥补帝国石油需求的空缺。1939年,罗马尼亚同意将大部分的石油出口给德国,这令英国大失所望。因为英国也垂涎罗马尼亚的石油,但他们却让德国捷足先登了。1940年7月,在德国的操纵下,罗马尼亚将英国在普洛耶什蒂油田的技术人员驱逐出来,这一行动似乎证实了同盟国的观点,即希特勒已把罗马尼亚变成了他的一个诸侯国。

照片摄于1937年。在指挥官身后,停靠的是德国制造的武装车辆,车上是身穿白色军服的保加利亚士兵。像其他巴尔干国家一样,保加利亚向德国出口原材料,而从德国进口过时的武器装备。这种交换方式促进了德国的武器改良计划,同时也加强了保加利亚对德国的军事上的依赖。

1940年夏天,巴尔干半岛的其他国家也感受到了来自轴心国日益加强的压力。实际上,意大利军队已经于1939年4月占领了巴尔干的小国阿尔巴尼亚,因为墨索里尼不想在扩张领土上落后于他的轴心国战友。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曾想保持中立,但他们在经济上已成为德国的附庸,并且畏惧希特勒的武力。只有希腊,距离德国最远,似乎试图反抗轴心国,而且加强了与英国的联系。希腊的这一姿态理所当然地使其成为墨索里尼的下一个进攻目标。

白雪覆盖的德国油罐车装满了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石油。英国的海上交通封锁使得占有普洛耶什蒂油田成为对德国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希特勒曾对意大利外交部部长说:“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来自罗马尼亚的石油供给,以使战争进行下去。”

如果巴尔干国家能够团结一致,他们也许能够更好地抵御德国的侵略。然而巴尔干国家既畏惧外来强权国家的侵略,又相互猜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的版图被重新划定,那时在巴尔干就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国家阵营。属于战胜国一方的有罗马尼亚、希腊和年轻的南斯拉夫,这3个国家从战败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那里都得到了部分领土。战胜一方想保卫既得利益,战败一方想重新收复失地,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巴尔干地区政治紧张局势的原因。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巴尔干国家这种两败俱伤的对抗,阻止了巴尔干联合阵线的形成,并最终将巴尔干推入战争的旋涡。

希特勒毕竟还是希望避免在巴尔干半岛发生危机,因为那会促使苏联在德国还未做好入侵苏联的准备之前就向这个地区出兵。这样,当苏联要求罗马尼亚割让大部分人口是乌克兰人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时,希特勒的反应就毫不奇怪了。虽然,1939年希特勒和斯大林秘密签订的互不侵犯协定已经确认了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占有权,但他担心苏联的进一步领土要求预示着它想向西扩张它的势力范围,那将威胁到德国在罗马尼亚的珍贵的石油供给。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决定先在这件事上避免与苏联最后摊牌。他希望在自己准备充分的时候再向苏联发起挑战。因此,他拒绝了罗马尼亚的救援请求。罗马尼亚只好将领土割让给苏联。

两个月后,希特勒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受苏联成功获得罗马尼亚土地的先例的鼓舞,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也都声称对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有占有权,因为这些领土上的居民和他们国家的人民属于同一民族。这一次,罗马尼亚准备起来反抗了。希特勒立即给罗马尼亚当时的独裁者与君主卡罗二世皇帝去信,敦促他与这两个国家协商解决问题。保加利亚的领土要求相对比较温和,因此在罗马尼亚同意放弃一小部分南多布罗加之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但是罗马尼亚拒绝了匈牙利的要求,因为匈牙利竟要求占领拥有150万马扎尔人的特兰西瓦尼亚。这时,希特勒不得不出来干预了。

轴心国政府召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代表在维也纳开会。事实上,两个敌对国家的代表被召集来并不是商讨如何解决争端,而是被要求在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事先拟好的协议上签字。该协议规定匈牙利拥有北部1/3的特兰西瓦尼亚,但把这个地区所有的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权留给了罗马尼亚。同时,轴心国保证罗马尼亚未来的领土完整。这一虚伪的保证并没有减轻协议的签署对罗马尼亚尊严的巨大伤害。当一张重新标注了特兰西瓦尼亚边界的地图挂在会议厅里时,罗马尼亚的外交部部长晕倒在谈判桌前。

1940年罗马尼亚边界的重新划分意味着一些人要改变居住地,一些人要远离家园。在下面的图中,一位监管保加利亚占领地多布罗加的德国军官正在接受当地农民妇女的致谢。这个地区的许多居民世代都是保加利亚人。右图中,满载德国难民的大篷车在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之后不得不沿着普鲁特河离开此地。虽然德国鼓励移民,但他们限制难民必须居住在安居地当中。一位难民抱怨说:“你们应该让我们留在自己的家园里。”

罗马尼亚皇帝卡罗二世(中),身旁是他的儿子和继承者米哈伊王子,以及布达佩斯的主教。因无法履行自己的誓言,即不丧失罗马尼亚的一寸土地,他于1940年9月退位,开始流亡生活。

这个被称为“维也纳仲裁”的协议不仅没有使相关各方满意,而且最终导致了希特勒所极力避免的武装干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苏德的关系迅速冷淡。苏联轻而易举地看出轴心国对罗马尼亚边界的保证是对苏联在巴尔干地区扩张的抵制。这一事件的另一后果是罗马尼亚皇帝卡罗二世退位。德国从来没有完全相信这位皇帝,因为他有一个犹太情妇,而且他的官员及仆从都是亲西方的。因此,认为他没有能力平息在罗马尼亚国内因北特兰西瓦尼亚丢失所引起的强烈抗议。迫于德国的压力,卡罗二世不得不于9月6日退位,并将王位传给他19岁的儿子——米哈伊。同时,将其作为独裁者的统治权传给狂热崇拜希特勒而希特勒也赞赏的安东内斯库将军。德国国防军凯特尔元帅也对他的“钢铁般改革的决心”大加赞赏。这一改革指的是罗马尼亚军队亲德的改革。

安东内斯库将军掌权不久就请求希特勒派兵保护罗马尼亚以抵制苏联。希特勒派他的第13装甲师和从第2装甲师抽调的一个团,并由几个防空编队和几个空军中队配合到罗马尼亚去。在他的派遣指示中,希特勒指出:“对世界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指导和组织友好的罗马尼亚军队。”但是他指出派遣军真正的任务是保护油田,做好军事部署,以准备应付万一爆发的苏德战争。当然这一真正的目的,既不能泄露给罗马尼亚,也不能让派遣军知道。

在9月19日对罗马的一次访问当中,里宾特洛甫漫不经心地对意大利外交部部长齐亚诺提起德国向罗马尼亚派出了一支“指导部队”。意大利领导人起初并未在意,直到10月初才从报纸上得知德国的“指导部队”竟是如此庞大。墨索里尼大发雷霆,他禁止意大利报纸再提及德军的动向。同时,他让齐亚诺促使罗马尼亚也“请”意大利出兵罗马尼亚。齐亚诺指示意大利驻罗马尼亚大使要使这个派兵的行动看起来是出自罗马尼亚的请求,尤其不要引起德国的警惕。

墨索里尼旨在与希特勒在罗马尼亚的优先权上竞争的努力收效甚微。最终,罗马尼亚仅同意几位意大利空军军官到罗马尼亚去。但墨索里尼很快决定采取一个更加野心勃勃的计划。10月15日,他把将军们召集到他在罗马的豪华的威尼斯宫,让他们准备进攻希腊。他说自己考虑这一计划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事实确实如此,早在二战前,他就想有朝一日成为巴尔干地区的霸主。希特勒承认欧洲东南部,尤其是围绕着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地区是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基于这种默契,墨索里尼几次建议意大利独自采取行动进攻南斯拉夫或希腊,但是都被希特勒否定了。希特勒解释说,所有的轴心国力量都应该用来对付英国。但希特勒出兵罗马尼亚之后,墨索里尼感到他扩张领土的梦想受到德国在巴尔干地区霸权的威胁。

墨索里尼认为意大利应该拥有占领巴尔干的优先权。但他逐渐感到自己似乎不是希特勒在进攻上的盟友,而只是一个候补队员,耐心地等待着希特勒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次行动。墨索里尼试图像希特勒一样引起世界的注意,因此他在希特勒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不久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现在,墨索里尼认为他应该再次采取行动以“重新恢复势力均衡”。对希特勒出兵罗马尼亚的行动,齐亚诺也很愤怒。他认为希特勒总让他措手不及地面对一些“既成事实”,所以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齐亚诺说:“希特勒将从报纸上得知意大利征服希腊的消息。”

经过认真考虑,墨索里尼决定在报纸刊出之前自己写信告知希特勒意大利将进攻希腊的消息。在信中,他狡猾地先列举出轴心国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直到信末,他才提及,“至于希腊,我决定不再拖延,很快将对其采取行动。”他知道在他写信时,进攻希腊的时间已经确定下来,在10月28日凌晨4时,这一天是他胜利进入罗马的纪念日。出于谨慎考虑,他没有向希特勒谈起进攻的细节。他对齐亚诺提起过他的担心,“进攻可能会再一次被希特勒所阻止。”这封信是10月23日发往柏林的,那时希特勒已坐在了开往法国的专列上。他将和法国维希政府的领导人在蒙图瓦尔进行会谈,并将和西班牙的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在西班牙边境的昂代商讨一些事情。

墨索里尼的信于10月25日清晨到达希特勒手中。也许是因为早已习惯于墨索里尼的夸夸其谈,希特勒并没有立刻做出反应。直到当天晚些时候,德国驻意大利大使及德国空军驻罗马的联络官都详细报告说有意大利将大举进攻希腊的传言,希特勒也很难相信这个消息。他认为即使他的盟友再愚蠢,也不会冒险在仲秋时发动对多山的希腊的进攻。25日晚上,希特勒终于相信了消息的真实性。他命令火车转向,开往佛罗伦萨,准备与墨索里尼就此事进行会谈。他认为只有面对面的谈话才能使轴心国避开将要面临的危险。出于安全考虑,他的火车开得缓慢。所以当他的火车28日清晨停靠在佛罗伦萨车站时,意大利军队已经由阿尔巴尼亚边境进入了希腊。随之希特勒与墨索里尼进行的会谈是短暂和看似真诚的,但就当时担任翻译的保罗·施密特回忆,希特勒“当天下午返回时一直闷闷不乐”。

从佛罗伦萨返回慕尼黑之后,希特勒还在考虑德国干涉希腊的可能性。他对墨索里尼这次冒险的最坏的担心很快就出现了。意大利对希腊的入侵从一开始就注定将是一场灾难,而远不止是齐亚诺所说的一场“军事上的散步”。暴雨和泥泞使意大利军队从阿尔巴尼亚出发后,就行进得异常艰难,而希腊人的坚决抵抗,又使其遭到迎头痛击。最令希特勒不安的是英国对意大利的行动反应迅速。英国如约在意大利军队越过希腊边境之后几天,就派遣空军和陆军到达希腊的克里特岛和利姆诺斯岛以帮助希腊抵抗侵略。11月4日,希特勒在柏林自己的总理府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会上,他将意大利的入侵行动称为一个“肯定会后悔的错误”。他指出现在罗马尼亚油田就在英国飞机轰炸范围之内。如果英国派遣部队到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的陆上去,会使德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整个局势都受到影响。因此,希特勒命令他的将军们准备对希腊发起一场至少包括10个师兵力的进攻。

1940年10月23日,希特勒在昂代火车站与前来迎接他的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见面。佛朗哥笑容满面,貌似亲切。但他并未答应希特勒希望西班牙也参加对英国作战的要求。这似乎预示了希特勒在这次旅程当中将面对令他恼怒的局面。在佛罗伦萨,他得知墨索里尼已派兵入侵希腊。

希特勒将入侵苏联的行动定在来年春天,因此它不会受到代号为“马瑞塔”的入侵希腊的行动的影响。在冬天到来之前进攻希腊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希特勒希望他的军队能在来年3月雪一化时就越过希腊边境。这样,希特勒必须在12月中旬以前发出军队部署的命令,因为将军们需要两个半月来集结军队和装备。

墨索里尼和他的外交部部长,也是他女婿的齐亚诺(中)及德国外交部部长里宾特洛甫在佛罗伦萨会谈。据他的一个助手回忆说,当意大利军队在希腊的局势越变越糟时,墨索里尼“眼睛变肿了,神色疲惫、悲伤,经常心事重重”。

德国军队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抵达希腊边境。最直接的路线要经过南斯拉夫;另一条路线是经匈牙利、罗马尼亚,然后跨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这一路线跨过了广阔的地区。不论哪个计划,都需要所经国家的配合。为了得到这些国家的同意并巩固其在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控制,希特勒计划在11月发动一个外交攻势。

由于恶劣的天气和希腊坚决的抵抗,在对希腊的战役中,意大利士兵及车辆陷于泥泞当中,难于前进。希特勒11月给墨索里尼去信,答应帮助他,但同时也指出,这场战争本应“在一个更合适的时间发动”。

在同各巴尔干国家领导人单独会谈之前,希特勒在柏林先要小心应付苏联的外交部部长莫洛托夫。这个会谈由里宾特洛甫提议举行,旨在使苏德至少保持一种表面的和谐。苏德之间脆弱的互不侵犯条约随时都会破裂。希特勒向罗马尼亚派驻军队并不是唯一的引起摩擦的原因;斯大林担心德国反对他想将芬兰变成苏联势力范围的计划,而且他对最近的德意日三方会谈非常怀疑。这次会谈是在9月由里宾特洛甫主持的。

里宾特洛甫希望能缓和柏林和莫斯科之间的紧张局势,当然如果能达成一个长期的共识就更好了。这样,希特勒不必入侵苏联就可以实现他的称霸野心。里宾特洛甫向莫斯科提出了一个苏联可以占有的边界模糊的亚洲的势力范围,包括诸如波斯湾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而德国不会加以干涉。德国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苏联可以允许德国占有巴尔干地区。里宾特洛甫认为,虽然中欧一直是苏联希望扩张的地区,但希特勒准备占据中欧也已经很久了。巴尔干地区又在欧洲最南端,所以他希望苏联不要与德国争夺这些地区。而且随着大不列颠帝国的衰落,它在亚洲的广阔的殖民地与势力范围已不再受其控制,苏联可趁这个机会把它领土扩张的目标转向亚洲。然而,这毕竟是里宾特洛甫一厢情愿的想法,希特勒对此持怀疑态度。所以,他命令不论这次会谈的结果如何,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工作都继续进行。但他也想知道苏联到底能够做出多少让步。他认为斯大林和他顽固的外交部部长也并没有期待德国会做出让步。

莫洛托夫是在1940年11月12日到达柏林的。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天空阴沉,欢迎的场面气氛肃穆。据记者威廉姆·席尔回忆,莫洛托夫那天看起来像一位“严厉的乡下学校校长”。在接下来的会议中,莫洛托夫扮演了一位顽固的说教者的角色,他试图以率直的问题击败他的学生过于大胆的想法。他首先与里宾特洛甫会谈,对德国声称英国已被击败的说法嗤之以鼻。在此之后,他又同希特勒会谈。当希特勒再次谈起英国即将失败,请苏联一起去分割大英帝国留下的战利品时,莫洛托夫打断了他的话:“您说得对,但此时您为何向罗马尼亚派兵?您能否解释一下,您在欧洲要建立的新秩序又指的是什么?德国会对苏联在巴尔干地区及黑海的利益造成什么影响?德国领导人是否想将苏联的势力范围限定在所谓的‘大亚洲’? ”莫洛托夫的问题像冰雹一样倾泻而出,让希特勒无法招架。据翻译保罗·施密特回忆说:“没有任何一个来访者对希特勒这样说过话。”他本以为希特勒会勃然大怒、摔门而出,但希特勒始终保持礼貌与克制,只是偶尔露出怒色。尽管希特勒向莫洛夫保证英国很快就会被击垮,但会谈不得不在黄昏时中断,因为英国飞机晚上有可能来轰炸。

第二天,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都试图说服莫洛托夫接受对苏联领土扩张的限制。为了促使他接受,希特勒说整个南亚都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然而莫洛托夫并不为这些许诺打动,他又提起巴尔干的问题。他说:“你们对罗马尼亚的保证让我们很不高兴。这个保证是否也适用于苏联?”

这一次,希特勒忍不住发火说:“这个保证适用于所有进攻罗马尼亚的国家。”

会谈变得越来越矛盾尖锐。里宾特洛甫不得不设法缓和气氛。会谈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莫洛托夫老谋深算,很难被说服。而会谈后,希特勒更加肯定地认为无法同苏联人打交道。

那天晚上,在苏联大使馆举行了一个招待晚会。希特勒谢绝参加,只有里宾特洛甫出席了。莫洛托夫致完祝酒词,里宾特洛甫刚要致答谢辞时,警报响起,预告英国飞机要来轰炸。里宾特洛甫陪同莫洛托夫到德国外交部设备精良的防空洞去躲避。在等待警报解除的时候,里宾特洛甫起草了一个协议书,协议内容是关于德、意、日、苏四国互相尊重势力范围,互相不进行武力攻击。协议还秘密划定了四国将要拥有的势力范围,将苏联模糊地划在“印度洋方向”。莫洛托夫立刻明确指出苏联不会轻易被引向亚洲。莫洛托夫滔滔不绝地提出许多问题,使里宾特洛甫事后抱怨莫洛托夫的质询是“步步紧逼”。在防空洞里,里宾特洛甫接着提起,既然英国已经被击败,苏联是否愿意配合德国去接收英国的势力范围?莫洛托夫回击说:“如果英国已经战败,我们为什么躲在防空洞里?天上的飞机又是哪国的?”这些话几年之后斯大林在同丘吉尔首相会谈时又提起过。

从1940年11月12日起,在翻译的帮助下,苏联的外交部部长莫洛托夫在柏林与德国领导人会谈。据一位当时在场的德国人回忆,在与希特勒会谈当中,莫洛托夫神情专注、坚定,似乎在冷笑。

莫洛托夫第二天离开柏林。会谈结束之后,所有驻德国外交使团都被告知苏德的这次会谈是友好和建设性的。其实,希特勒认为会谈是灾难性的。11月下旬,苏联终于就里宾特洛甫草拟的议案给予答复。他们再次强调苏联要在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拥有基地。这两个海峡都是从黑海通向地中海的要道。因为未能将苏联的兴趣引向亚洲,里宾特洛甫没有就苏联的答复做出任何回应。莫洛托夫对柏林的访问的最直接后果是希特勒下定决心准备入侵苏联。他的海军助手普特卡默回忆说:“从那时起,希特勒就正式决定入侵苏联了。”

希特勒再次坚定了入侵苏联的决心,从而他也更急于发动巴尔干战役。如果他想于1941年春天发动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战役,德国就必须先占领希腊,而且必须取得胜利。这样,德国就必须得到介于德国和希腊之间的巴尔干国家的配合。希特勒从11月中旬开始召见各巴尔干国家领导人。保加利亚的鲍里斯三世是第一个来访者。他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废除了保加利亚宪法,实行独裁统治,就像他喜欢操纵火车机车一样——这是他的一项特别爱好。希特勒极力劝说他允许德国军队有权穿过保加利亚,并希望保加利亚也加入德、意、日的三国联盟条约。作为诱饵,希特勒答应在占领希腊之后,给保加利亚一条通向爱琴海的通道。这条通道本属保加利亚,在1913年被希腊夺走,保加利亚一直想收回。

鲍里斯三世虽然心动了,但他还是很礼貌地拒绝了德国的要求,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保加利亚惧怕苏联。苏联反对保加利亚同德国结盟,因为那样会侵犯苏联在黑海及其海峡的利益。最近,苏联外交部部长莫洛托夫就直接告知保加利亚驻苏联大使,苏联不能容忍保加利亚成为德国的一个“外籍兵团”。鲍里斯也怕触怒土耳其。土耳其在边境屯兵37个师,声称一旦保加利亚加入墨索里尼对希腊的战争,它将向保加利亚进军。希特勒对此危言恐吓说:“如果土耳其胆敢动一动,伊斯坦布尔将遭受到类似于德国对考文垂及伯明翰轰炸的命运。”但是鲍里斯皇帝还是不敢相信希特勒,因为当时保加利亚正和土耳其谈判以避免在两国之间发生冲突,鲍里斯不会做任何公开损害谈判的事情。

1940年11月 在和希特勒会见之后,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三世对国民代表大会的成员讲话。国王的画像占据了厅里最显眼的位置,左右两侧分别是他的妻子及他的儿子的画像。这位统治者烦恼地抱怨道:“我的军队是亲德国的,我的妻子亲意大利,我的人民亲俄国,而只有我自己是亲保加利亚的。”

希特勒还是成功地从保加利亚皇帝那里得到一个允诺。保加利亚允许一个有200人的德国空军信号兵部队先到保加利亚去,在保加利亚、希腊边境建立起一个先进的防空预警系统。这些信号兵都装扮成旅游者,分成小批偷偷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同时也惧怕苏联会侵略他们,所以,几个月之间又允许两批同样人数的德国部队乔装成旅游者进入保加利亚。这些部队对希特勒的进攻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建立起桥梁,修复道路,修建机场,以准备迎接大批侵略部队的到来。

罗马尼亚的掌权者安东内斯库将军(左)11月23日在柏林答应加入德、意、日三国联盟条约。安东内斯库的顺从为德军在入侵希腊之前在罗马尼亚集结军队铺平了道路。

希特勒对他的下一个来访者,罗马尼亚的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就没有这么费事了。因为他偏袒安东内斯库,所以他向安东内斯库直接讲述了他打算入侵希腊并希望将罗马尼亚作为德国军队集结地的计划。安东内斯库对此没有反对,只是希望德国军队能自备给养,因为罗马尼亚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这次会谈的高峰是罗马尼亚在11月23日也正式成为德、意、日三国联盟条约的一员。3天之后,匈牙利也步罗马尼亚后尘,做出了让步。匈牙利的领导人对希特勒心怀感激,以至于德国没有施加什么压力,匈牙利也成了三国联盟条约的成员。

希特勒在11月底要接待的第三个巴尔干国家的特使是南斯拉夫的外交部部长亚历山大·辛卡·马尔科维奇。对希特勒来说,这个任务最微妙,令他感到不快。南斯拉夫是一个软弱的君主立宪国家,仍然希望避免和法西斯德国正式结盟的命运。希特勒希望南斯拉夫与其结盟是出于以下一些考虑。首先,当法西斯德国向苏联推进的时候,他只有牢牢地掌握了南斯拉夫,才能保证作为他侧翼基地的巴尔干半岛的安全。南斯拉夫和已与德国结盟的奥地利拥有一段共同的边界,并且靠近普洛耶什蒂油田。其次,希特勒知道,对入侵希腊的“马瑞塔”行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巴尔干铁路干线有13公里在南斯拉夫境内。一想到南斯拉夫一旦行动起来,可以在其边界集结起超过50万的军队,希特勒的将军们心里就不舒服。而且他们对南斯拉夫仅做出了中立的保证也感到不满意。他们希望南斯拉夫至少能允许德国开往巴尔干—希腊边界的军队通过。对德国军队来说,从维也纳穿过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到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的铁路比罗马尼亚境内的任何一条铁路都要优越。据德军最高统帅部估计,如果德国军队能从南斯拉夫穿过,将把入侵希腊的军队集结时间从10个星期缩短到6个星期。这样,也就能够加快“巴巴罗萨”行动的部署。

德国认为,如果贝尔格莱德能够允许德国从南斯拉夫发动对希腊的进攻就更好了。因为南斯拉夫与希腊接壤的地方比保加利亚和希腊的边境更容易发起对希腊的进攻。希腊在保、希边境设立了被称为“迈塔克萨斯”防线的一系列的军事堡垒,守卫那里多山的边境。而且从南斯拉夫发起对希腊的进攻也更容易被土耳其所接受,因为那里远离土耳其边境。英国深知南斯拉夫在希特勒进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英国的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电告英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让他要求南斯拉夫拒绝德国军队通过。他还补充说:“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武力。”

还有另一个原因使得希特勒如此重视南斯拉夫。虽然“马瑞塔”行动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但他还是希望希腊和意大利能够进行和谈,停止兵戈相见,这是最好的结果,虽然他也知道这种希望很渺茫。他认为,如果希腊能够被说服将英国军队驱逐出去,并和墨索里尼签订一个能让其挽回面子的停火协定,德国就不必发动一场耗资昂贵的战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希特勒将希腊的萨洛尼卡港作为诱饵来吸引南斯拉夫加入三国联盟。萨洛尼卡港位于爱琴海,靠近南斯拉夫边界。南斯拉夫一直希望拥有该港,以使南斯拉夫在意大利控制的亚得里亚海外部拥有一个港口。如果南斯拉夫接受了这个诱饵,并依附于德、意、日联盟,南斯拉夫就将自动成为意大利的盟国,因此就对希腊的北方边境构成潜在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希腊将会急于与墨索里尼达成和解,甚至不惜牺牲萨洛尼卡港。在11月初意大利入侵希腊时,希特勒曾认为他的这个希望会很容易实现。因为那时南斯拉夫担心意大利会吞并萨洛尼卡,因此它想依附于德国,希望德国能帮助它决定“采取何种合适的方法来保护南斯拉夫的利益”。但当希腊军队将意大利军队赶回阿尔巴尼亚之后,希特勒对南斯拉夫的控制也随之削弱了。而此时希特勒即将与南斯拉夫外交部部长在他位于贝希特斯加登的高山隐蔽所会晤,会面时间定于11月28日。

1941年一份德国宣传日历里的几张卡通画,以德军在1940年的胜利嘲弄英国读者(上图)。约翰·布尔衣衫褴褛地坐在一堆瓦砾上,心不在焉地欣赏着一份英国封锁德国的地图,而这时,德国U型潜艇已包围他的国家(左图)。罗马尼亚与德国保持一致的举动,被以一个穿着长筒靴的人把奸商和犹太人踢出罗马尼亚的画面来表示。这是一个粗制滥造的、除了纳粹圈子里的人,很少有人会去欣赏的宣传品。

为了保密,辛卡·马尔科维奇没有乘火车,而是乘汽车去见希特勒。作为一个中立国家的代表,他不想让外界知道他将与希特勒会谈。据这次会谈的翻译施密特回忆,希特勒希望南斯拉夫的外交部部长考虑一下他的旨在“加强欧洲力量并创造一个东起横滨,西到西班牙的联合体计划”。希特勒有些恫吓地指出:“每一个欧洲国家都为这个计划出一把力的时候已经到来了。”除了这种明白的警告之外,希特勒小心地不给辛卡·马尔科维奇更多的压力。他向这位部长保证,德国并不想从南斯拉夫那里得到什么,甚至也不一定非让南斯拉夫允许德国军队通过。但希特勒心里极为清楚,他的将军们急切地想得到这个权利。他感觉到辛卡·马尔科维奇并不想在三国联盟条约上签字,于是含糊地建议南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在条件许可时,再签署正式联盟条约。但辛卡·马尔科维奇仅答应将希特勒的建议带回去交给南斯拉夫政府考虑。虽然这次会谈收获甚小,希特勒还是答应让南斯拉夫去考虑他的建议,因为他相信事态的发展会很快迫使南斯拉夫屈服。“南斯拉夫想等一下再作决定,”他在12月份给墨索里尼的信中写道,“我认为只有让下一个战略胜利改变南斯拉夫人的这种犹豫不决的心态。在此之前,采取任何措施都是徒劳的。”

南斯拉夫对与轴心国结盟犹豫不决,使得希特勒认为保加利亚必须确保让德军通过。但正如保加利亚皇帝鲍里斯对希特勒所指出的,只要苏联和土耳其阻拦,保加利亚就不敢轻易做出这个允诺。

土耳其对外交压力更为敏感,它对德国军队在保加利亚的存在甚为紧张。缓解这种紧张的任务就落在了狡猾的退伍老兵、德国驻土耳其大使弗郎茨·冯·巴本头上。他善于将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战略计划套上友善的外衣。他11月底在伊斯坦布尔与土耳其总统伊斯默特·伊诺努会晤,向其保证,只要土耳其“配合欧洲新秩序的建立”,轴心国联盟将确保土耳其的主权完整。巴本特地敦促土耳其同意签署一个与保加利亚的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双方外交官已经悄悄地讨论一段时间了。针对巴本的建议,土耳其领导人强调,这个条约上必须有这样的条款,即如果保加利亚允许任何外国军队在其领土上出现,都将被视为对土耳其的“敌对行为”。里宾特洛甫清楚地知道德国军队正向保加利亚行进,他劝告巴本在与土耳其的外交商谈中,在德国找到能够安抚土耳其的方法之前,要尽力隐瞒这一事实。

保加利亚首相菲洛夫手拿文件站在里宾特洛甫身旁。1941年3月1日,在维也纳,他代表他的国家接受了德、意、日三国联盟条约,使保加利亚与轴心国集团正式结盟。紧随其后,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穿着军装(右、中)和德国的李斯特元帅(国王对面)热诚地会谈。李斯特元帅的第12集团军将把保加利亚作为入侵希腊的发起地。

接近1941年1月底的时候,总数为50万的德国军队开始涌入罗马尼亚,并开往保加利亚边境。这支军队总数为18个师,包括装甲部队、步兵师及山地作战部队。两个装甲师驻扎在北多布罗加,一旦保加利亚遭到土耳其的进攻,这两个师就会开进保加利亚。为了给这样庞大的军队运送给养,德军最高统帅部不得不强迫罗马尼亚调集了几乎所有的民用火车。最终,每天都有50列装载着德国侵略军的火车滚滚驶过罗马尼亚。

德军的军队调动使得保加利亚人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越来越危险的境地。他们担心这会触怒苏联人或土耳其人。然而,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威胁迫使他们不得不听命于德国。鲍里斯国王派他的首相菲洛夫先去和里宾特洛甫会谈,然后又和希特勒见面。菲洛夫告诉他们,尽管保加利亚还没有准备好签署三国联盟条约,但是保加利亚同意与德国举行军事会谈来决定保加利亚如何抵御可能的进攻。

同时,巴本被授意秘密地告知土耳其人,如果德军不得不进入保加利亚的话,将始终保持距土耳其边界30公里以上的距离。德国的这种妥协使土耳其不再反对德军进入保加利亚。之后,土耳其与保加利亚的军事会谈迅速取得结果,双方于2月17日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纳粹的报刊广播等将条约的签订渲染成德国外交的又一次胜利。2月28日,大批德国步兵涌入保加利亚,以至保加利亚有限的铁路运输系统无法运载如此庞大的军队。在越过多瑙河时,很多士兵不得不从临时搭起的浮桥上渡河。德国的摩托化部队穿过泥泞的土地,向南方希腊的边境开进。德国最高统帅部命令德军在一个月后发起对希腊的进攻。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三国联盟条约。作为报答,德国人正式许诺在占领希腊之后,将把希腊的东北部的省份色雷斯及通往爱琴海的出口割让给保加利亚。为了安抚土耳其人,希特勒写了一封信给土耳其总统伊诺努,声称德国不会威胁到土耳其的主权。苏联人虽然抗议德国侵犯了它的安全保护区,但正如希特勒所预料的那样,他们并未采取任何行动来阻止德军。

3月初在保加利亚北部边境,穿黑色军服的德国装甲部队士兵等待着他们的火车,以便继续前进。那时,火车运输在保加利亚后方还是一个奢侈的事物。大多数德国部队不得不踏着积雪和泥泞艰难地步行到希腊边境。

南斯拉夫作为巴尔干地区的最后一个中立国,受到来自德国的强大压力。德国希望它尽快加入三国联盟条约。南斯拉夫的摄政王——保罗王子和他的外交部部长——辛卡·马尔科维奇试图让希特勒相信南斯拉夫最终将加入三国联盟条约,但他们没有确定这个日期。他们之所以一直采取拖延的办法,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南斯拉夫公开和德国联盟,将在他们本来就存在种族对立的国家里掀起内战。作为摄政王,保罗王子希望将一个团结的南斯拉夫传给他年轻的侄子——彼得二世皇帝。在南斯拉夫占主要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在一战中从英美等同盟国那里得到过利益,因此他们坚决反抗德国的势力扩张。而另一大种族克罗地亚人对塞尔维亚人一直心怀不满,德国利用这种不满,使得克罗地亚人对德国采取支持的态度。另一个让保罗王子难于做决定的原因是他年轻时在英国牛津大学读过书,因此他对英国有一定的感情。而且他的许多部下都认为英国最终将取得胜利,而在战时与德国结成同盟将使南斯拉夫在战后受到惩罚。正当保罗王子面对德国的压力不知何去何从时,英国人也想尽办法阻止南斯拉夫在三国联盟条约上签字。对丘吉尔来说,南斯拉夫代表着整个欧洲对抗希特勒的最重要的中心。他在3月初给罗斯福的信中说:“在这个紧要关头,南斯拉夫的抉择是至关重要的。”英国人虽然能够告诫南斯拉夫人要反抗希特勒,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只要希特勒愿意,他是有足够的力量摧毁南斯拉夫的。

保罗王子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3月份两次秘密前往贝希特斯加登会见希特勒。希特勒说他仅希望南斯拉夫在三国联盟条约上签字,德国军队不会借道南斯拉夫,他不会要求南斯拉夫出让任何领土,而且他也不要求南斯拉夫给予任何军事援助。相反,只要南斯拉夫在条约上签字,在希腊被击败之后,南斯拉夫可以得到它的萨洛尼卡港,并巩固其未来在“建立了新秩序的欧洲”的地位。据当时在场的里宾特洛甫看来,摄政王似乎被这些话打动了。然而南斯拉夫国内尤其在以塞尔维亚人为主的贝尔格莱德,人们更倾向于支持英国人。所以摄政王还是不无忧虑地说:“如果我听从你的建议,并在合约上签字,我在6个月后也许就不能来这里了。”在贝尔格莱德的咖啡馆里,吉普赛乐队弹奏着《蒂帕雷里》,经常引起听众的热烈掌声。剧院里,每当观众看到墨索里尼出现在新闻片中时,都会发出嘲笑声。南斯拉夫驻美国大使从华盛顿给摄政王发回一封情绪激昂的电报,在电报中恳求摄政王不要屈服于希特勒。

3月中旬,保罗王子和他的部长们将屈服于德国的压力的消息传开了。满含愤怒的信件和电报潮水般涌向了南斯拉夫内阁成员及军事领导人的办公室。有人威胁说如果保罗王子敢在合约上签字,就要他的命。也有代表团从各地来到贝尔格莱德,抗议政府即将采取的行动。南斯拉夫驻扎在各国的外交官也威胁说准备辞职。停靠在外国港口中的南斯拉夫船只上的船员们声称,如果政府屈服于德国法西斯,他们将放逐自己,不再返回祖国。这时,从伦敦发出两封电报。一封是乔治六世国王发给保罗王子的,另一封是丘吉尔发给南斯拉夫首相的。丘吉尔在电报警告说:“如果南斯拉夫成为希特勒入侵希腊的帮凶,它是注定要灭亡的。”在丘吉尔发给英国驻南斯拉夫大使罗纳德·坎贝尔的秘密电报中,丘吉尔要求大使对南斯拉夫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采取纠缠、劝诱的方法,但一定要尽力劝阻南斯拉夫,不让它加入德、意、日的轴心国阵营。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发来了劝诫南斯拉夫不要加入德国阵营的电报。但是除了不太明确的援助的许诺,丘吉尔和罗斯福总统都不能告知南斯拉夫人民什么时候才能扭转战争的局势,甚至不知道是否能够扭转希特勒这种战无不胜的局面。

3月20日,保罗王子对内阁宣布南斯拉夫将在三国联盟条约上签字。在与美国驻南大使阿瑟·布里斯·雷恩的紧急会见中,保罗王子对其解释说他别无选择,只能签字。如果他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南斯拉夫势必要遭到德国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得不到亲德国的克罗地亚人的支持。保罗王子还补充说,南斯拉夫武器不足,而且大多是德国淘汰下来的。当雷恩谈及南斯拉夫的国家荣誉时,王子说:“你们美国很伟大,你们可以谈我们的荣誉,可你们距离遥远,根本帮不了我们。”当雷恩3月23日再见到保罗王子时,发现他精神很紧张。德国人要求保罗王子23日午夜前告知南斯拉夫代表团什么时候去维也纳“签署早已准备好的条约”。摄政王一些亲密的顾问仍试图劝阻保罗王子。他们说如果在合约上签字,将会在国内引发革命,军队内也会发生起义。对此,摄政王悲痛地说:“我被逼无奈,只有屈服。”

第二天早晨,南斯拉夫首相和外交部部长启程去维也纳签订条约。因为担心会有反对者示威,他们没有对外宣布他们出发的时间。希特勒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称赞南斯拉夫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而且许诺德国将永远是南斯拉夫忠诚的朋友。当他们离开时,希特勒请他们转达他对保罗王子最诚挚的问候。

当首相和外交部部长于3月26日回到南斯拉夫时,发现国内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不过那天晚上,南斯拉夫陆军及空军的军官们发起了一场闪电般的军事政变,他们在天亮前就推翻了政府。军队从贝尔格莱德主要的空军基地出发,分头占领了国防部、警察总部、主要的邮电局、电话局和电台。人们普遍具有反抗的情绪,当两支起义队伍冲到王宫时,王宫守卫部队没有抵抗,而是打开大门迎接起义军,并立即加入了起义部队。起义军逮捕了正在郊区别墅的首相。保罗王子当时正在开往他在南斯拉夫北部的庄园的火车上。在萨格勒布,起义军把他拦截住,并将他带回首都。在那里,他按照起义军的命令辞去摄政王的职位,将权力移交给年轻的彼得国王。

贝尔格莱德的人们热烈庆祝这次军事政变。人们欢呼雀跃,在街灯柱上挂起手工缝制的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国旗,唱起英国和南斯拉夫的国歌,还举着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大照片穿过街市。丘吉尔在伦敦得到这个消息后,兴奋地对众议院的议员们说,“南斯拉夫重新找到了她的灵魂”。但是人们对胜利的欢呼很快就结束了。因为当黑夜结束,白昼来临时,军事政变的领导人开始估计他们的形势。他们很快就清楚地知道,尽管英国人欢迎这次起义,而且还曾鼓动过起义,但是如果德国突然袭击南斯拉夫的话,英国无力保护起义者。3月30日,新政府宣布他们将忠于三国联盟条约。

这样,起义者又采用了曾导致他们反抗的政策。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转变太晚了。对希特勒来说,他确立的任何合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不能先去破坏它。因此,贝尔格莱德的政变对他来说是一次不可忍受的冒犯。他立刻下令入侵南斯拉夫,并“在军事上彻底击溃南斯拉夫”。他对周围的人愤怒地说,“我要让世界上再没有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南斯拉夫新政权合作的保证并没有平息希特勒的怒火,他担心起义者以后还会与英国人共命运。因此,从保加利亚进攻希腊的计划被推迟了。他的将军们迅速起草了一个袭击南斯拉夫的计划。4月2日,里宾特洛甫通知德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官员们,让他们一接到命令就销毁所有的文件并尽快离开这个城市。4月6日凌晨4时,进攻的命令下达,贝尔格莱德的噩梦就要开始了。

塞尔维亚人在贝尔格莱德街上挥舞着他们的民族旗帜,庆祝由南斯拉夫军官发动的反对与德国结盟的军事政变的胜利。起义激怒了希特勒,他下令即使起义者妥协了,并向柏林“表示忠诚”,南斯拉夫也要被“尽快地消灭掉”。

1941年3月28日,杜塞·西默维克将军——反纳粹起义的领导者(左二),陪伴着国王。因为担心德国会采取报复行动,西默维克让国王每天晚上都离开王宫,到防空洞里去躲避可能会到来的空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