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原理

语言和行为、表征以及大脑中的功能/范畴是一一对应的,这种对应反映的是它们的存在状态,但是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它们是如何运行的呢?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发心理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先来了解一下等效原理。

等效原理是对同一性原理的进一步扩展,它来自大脑成像实验:对大脑功能的直接刺激和通过语言的间接刺激是等效的。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功能性语言或功能性表征刺激大脑功能,可以产生实质性的心理和行为。加入行为可以进一步解释为:语言和行为或表征所表现的心理过程与刺激对应的神经性功能/范畴的生理过程是等效的。同一性原理主要是为了说明心理和生理的对应关系,这是基础。等效原理则是为了说明通过语言和行为可以改变心理和生理状态,其实所有的心理治疗方法都是对等效原理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伽利略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可以用精确的几何结构来描述物理世界的运动。在新理论中,我们最大的贡献就是可以用精确的语言词汇(行为也可以表示为行为词汇)的逻辑结构来描述心理(生理)过程。

要说明等效原理的存在必须用到功能成像技术。如果使用语言或表征激发心理和行为过程与用电极直接刺激对应的功能区所得到的行为反应或功能成像是一致的,就证明等效原理是存在的。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通过语言发出指令让被试将手抬起来,在被试完成动作的同时就会通过功能成像技术看到其大脑中控制手的功能区被激活了。同时,采用另一种逆向方法,在被试控制手的大脑功能区放一个电极,并利用微电流刺激神经元,将观察到手的反射。这两个互逆实验足以证明语言能够实质性地影响心理和行为。

用语言来表示心理和生理过程是对新理论的一种应用。例如,因为我很饿,所以要吃饭。在这句话中“饿”是感觉功能词,“吃饭”是行为功能词,“因为……所以……”则表示这两个功能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句话在大脑中表示感觉功能和行为功能之间动力性的作用过程。不仅仅是描述过程,当你在语言上反复表达这种饥饿感的时候,你会发现饥饿感变得更加强烈,这是因为语言本身会激发或影响大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