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尊重是对待他人的基本礼仪

现代社会,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文明礼仪是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更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从小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对其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所有礼仪中,对他人尊重是最基本的需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尊重、被关怀、被肯定的渴望,当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后,他就会对你尊重的那一个方面焕发出巨大的热情,成为你的好朋友。”

事实上,尊重别人是每个人的人生中必备的精神品质,难怪有人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才有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

然而,我们发现,现代家庭中,由于父母礼仪教育的缺失,一些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并不懂得尊重他人,更别说关心周围的人了,甚至有时候还发生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如给别人起外号、看到别人出丑就嘲笑,或者看到别人倒霉就幸灾乐祸。

虽然在孩子看来,这些行为比较好玩、只是看个热闹,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如果父母此时不加引导,那么孩子就很可能没有是非分辨能力,不能纠正自己的种种行为,因而也就不会尊重别人。相反,家长只有及时引导和培养,才会让孩子的错误行为尽快消失。

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敬,必须先学会尊重他人。家长要告诉孩子,自尊是自己争取的,而不是别人施舍的。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任性、蛮横和无礼的行为,一定要及时纠正,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注意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具体来说,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关心。每个人都有感情,而且有时会感到迷惑或痛苦。家长要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由此对他们形成什么判断或者试图改变他们,帮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受、被尊重,相信他们能够独立面对今后生活中的任何困难。

2.帮助孩子建立起同情别人的态度

生活中,当他人遭受不被尊重的事件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告诉他,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有何感受?这样,孩子就会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的感受,从而学会尊重他人。

3.可以把尊重别人作为家庭价值观甚至是一种制度来让孩子从小履行

家庭价值观是指父母双方都遵从的,并且渗透到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如尊重。家庭价值观对孩子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如果将这些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他会拒不接受,而只有家长持之以恒地言传身教,并且不断地鼓励孩子,他们才会接受。

那些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往往是受了以下家庭价值观的影响:

(1)所有人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个体,都值得尊重。

(2)尊重别人非常重要,关心别人,为别人作贡献,理解、接受和尊重来自不同家庭和背景的人。

(3)摩擦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友好文明的方式加以解决。

4.让孩子体会不尊重人的后果

当发现孩子有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家长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比如,将孩子已经放在购物车的零食重新放回超市货架,关掉他正在玩的游戏等。

不过,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孩子的行为,否则就会变成你不尊重孩子了。

总之,教育无小事,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从每一件小事培养,抓住每一个细节,让我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