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让听众心领神会

演讲是演讲者向听众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让听众深刻领会也就是演讲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可能一些演讲者认为,越是运用高深的理论知识,越是晦涩难懂的演讲语言,越是能体现自己的知识水准和演讲口才,越是能将自己与听众在知识层次上划分,实际上,这无异于唱独角戏而得不到听众的响应,也失去了我们最初演讲的本意。而越是高明的演讲者,越是懂得深入浅出的道理,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简洁通俗的语言把自己的本意传达给听众,达到自己演讲的目的。

毛泽东注意语言的通俗化,更注意以大量文学手段为语言技巧,使文章深刻生动,出神入化,增强思想艺术感染力。

毛泽东提出了“三个吸收”: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学习古代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始终注意以群众生活语言为基础,努力从上述三方面汲取语言营养,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

在闽西,当有些人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扛多久”的疑问时,毛泽东不是去讲大道理,只是用了八个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回答,形象、通俗而又富有哲理,消除了人们的悲观情绪。

延安时期,毛泽东常常到抗大去讲哲学,抗大的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他就把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在讲《矛盾论》时,为了说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个观点,他举了鸡蛋因得适当温度而变成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的生动例子;讲《实践论》时,他举了一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在举这些生动的例证时,听课的同志全都笑了。

井冈山斗争前期,许多同志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也不懂得什么叫游击战术,毛泽东扼要概括为“十六字诀”,又进一步解释道,打仗行军就是一门学问,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赚钱就来,蚀本不干。几句简短、通俗而又深刻的话语,就把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讲明白了。

任何一个演讲者,都应当学习毛泽东的演讲语言——通俗易懂,因为讲者和听者之间总是会有一道桥梁,每个人能接受的语言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作为演讲者,只有做到深入浅出,将你要传达的思想以简洁的语言传达给听者,才能真正让听众心领神会。

诚然,任何一个演讲者都希望自己在演说的时候能妙语连珠、口若悬河,这也是演讲大师制胜的法宝,是演讲者讲出魅力的根基。但演说语言的深入浅出,并不与此相违背。事实上,这恰好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口才,因为任何语言艺术的运用,只有在让听者接受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效用。

那么,作为演讲者,该如何做到深入浅出地演讲呢?

1.语言要生动形象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形容一个人胖,如果你只说此人很胖,实在很胖,那么,一点说服力也没有。而如果你说“此人体型宽大,我估计摔倒了都不知从哪头扭,”这样就更容易给人一种形象感。契诃夫在描写胖子的时候,语言更为奇妙:“这个胖子胖得脸上的皮肤都不够用了。要张开嘴笑的时候,眼睛就要闭上,而要睁开眼睛看的时候,就得把嘴巴闭上。”

2.在演说语言中注入你的精神力量

2000年前,有一位拉丁诗人曾说:“如果你想引出别人的眼泪,必须自己先悲感起来。”的确,感情是形于内而发于外的东西,如果你自己做不到感情饱满,那么,自然感染不了听众,反而让人感到虚假、做作。也就是说,要想感染别人,最根本的是使自己先进入情绪,进入状态,用心感知。

我们发现,那些成功的演讲家,大都是富有活力和精神抖擞的人,他们具有超常的爆发力,把他们内心的情绪释放出来。已故的美国大政治家柏寿安说:“通常所谓口才流利,就是说那人说话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里面充满了热诚。一个诚恳的演讲者,不怕缺乏知识;一篇能够说服听众的演讲,能够把自己的心与听众的心融合为一,而不是单单把自己的记忆移入对方的记忆。演讲者要欺骗听众比欺骗自己都要难。”

3.善思考

人是思考的动物。善思考,才能出观点、出新意。不思考,就会人云亦云,没有真知灼见;就会老生常谈,提不出新思路、新见解。同样,演讲过程中,如果你多加思考,那么,那些生硬的问题,自然就能找到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4.“厚积”才能“薄发”

能将晦涩难懂的语言通俗化,不仅需要我们的嘴上功夫,更需要平时的积累。因此,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茶壶里有饺子才能倒得出来,有深厚的积累和扎实的根底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效。

心虚气短、心浮气躁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到“点子”上的。因此,演讲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努力养成独立思考和多积累演讲语言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富有思想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演讲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