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听不懂父母的话

作为父母,当发现孩子总是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从孩子身上寻找原因,而应该主动反思自己:我与孩子说话的方式是否恰当,我是否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我说话的方式孩子能否接受,我说话的时机是否适宜?仅从表面看起来,父母教育孩子似乎很容易,实际上从本质上而言,父母要想使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就一定要在沟通方面下大功夫。正如人们常说的,沟通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对于关系亲密的父母与子女而言,同样如此。父母尽管生养了孩子,却未必了解孩子,要想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被孩子听到记住并且理解,父母就要掌握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沟通事半功倍。

认真去思考,回想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哪些语言是频繁出现的,很多父母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孩子不听话,原来自己一直以来对孩子使用最多的就是“快”“赶紧的”“要认真”“去找爸爸/妈妈”“迅速,要迟到了”等诸如此类的话。当父母置身事外来看自己与孩子沟通中的常用语言时,这才意识到孩子为何不愿意听父母的话。没有人愿意被他人否定、批评,也没有人愿意总是被催促和叮咛。孩子还小,原本身心发展的节奏就很慢,自然做各种事情的时候也不可能总是与父母保持节奏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其一味地催促孩子,不如放缓节奏,体会孩子的内心规律,从而符合孩子的规律和节奏,也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和交流。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父母都不能做到理解和体贴孩子,更很少有父母能够放缓节奏,贴近孩子的节奏。这样一来,孩子必然会被催促得急了,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厌烦父母。可想而知,这样的沟通,别说效果,不事与愿违就算不错了。

除了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之外,更多年幼的孩子根本听不懂父母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然而,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感受,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内心的节奏去催促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父母心急火燎,而孩子则稀里糊涂、不明就里。不得不说,这样的沟通无异于对牛弹琴,不会达到任何效果。

自从升入一年级,特特再也不是爸爸妈妈心中那个优秀的孩子了。原来,特特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在学习上非常粗心,尤其是在考试过程中,常常把原本很简单的计算题都做错了。为此,他的成绩始终在中下游徘徊,在班级里大多数同学都考得很好的情况下,他也只能考到九十分左右。为了帮助特特改掉粗心的毛病,爸爸每次都会叮嘱特特要认真,然而让爸爸抓狂的是,特特总是对爸爸的叮咛置若罔闻,不管是平日里做作业还是考试时,他都继续犯粗心的错误。

一次家长会之后,爸爸从老师那里了解了特特的学习情况,心急如焚地回到家里,准备继续对特特开展教育。回到家里,爸爸让特特站在他的面前,板起面孔问特特:“特特,我无数次叮嘱你要认真,你到底听进去没有?数学试卷上,你做错的题目都是自己会做的啊!”特特很无奈地看着爸爸,正巧姑姑也在家,为此姑姑问特特:“特特,你知道认真是什么意思吗?”特特迷惘地摇摇头。姑姑又问:“那么,你知道如何认真吗?”特特这次毫不迟疑地摇摇头。姑姑耐心向特特解释:“特特,认真的意思就是,考试的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清楚题目,然后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每个数都抄得正确,不能出现任何错误,这样才能保证结果是正确的,知道吗?如果题目一下子看不懂,还要多看几次,读懂题目再做。”特特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认真啊,我还以为把笔使劲拿住,写字的时候一笔一画,把字写好,就叫认真呢!”听了特特的话,爸爸忍不住笑起来,姑姑嗔怪爸爸:“哥,你这下子知道了吧,孩子根本没听懂你的话,你要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以孩子能够理解为标准进行表达。不然,说再多遍又有什么用呢?”爸爸接连点头,夸赞姑姑:“不愧是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对儿童心理还真是有钻研呢!看来以后我要多多请教你,我从来也不知道特特听不懂我说话呀!”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都会以成人的语言向孩子表达,却从未想过孩子很有可能根本听不懂他们的话。作为父母,你看到这里是否也忍不住反思自己,可曾说过孩子压根听不懂的话呢?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孩子什么都懂得,就是懒惰,不愿意切实去做。不得不说,这么说的父母真的不了解孩子。父母要真正地了解孩子,更要心明眼亮,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和帮助。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作为父母,我们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具体生动,如果面对年幼的、理解能力有限的孩子,还要以接近孩子语言的方式去表达,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理解。作为父母,我们面对孩子时千万不要陷入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困惑,而要掌握适宜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真正把话说得让孩子一听就明白,才能让教育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