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

按:本篇记述24种脉象的定义,解释各种脉象。见于《伤寒论·辨脉法》的4条,见于《太阳病下篇》的1条,见于《难经》第18难的1条。

1.浮脉,举之有馀,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2.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下无,两傍有[1])。

3.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4.滑脉,往来前却[2]流利展转,(替替)[朁朁][3]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5.数脉,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6.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7.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4])。

8.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9.沈脉,举之不足,按之有馀(一曰重按之乃得)。

10.伏脉,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沈不出,名曰伏[5])。

11.革脉,有似沈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12.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一曰沈浮皆得)。

13.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14.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15.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6]细耳。

16.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馀。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7])。

17.弱脉,极软而沈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18.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19.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20.缓脉,去来亦迟,小駃[8]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浮与阳同等[9])。

21.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22.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23.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24.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10]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25.浮与芤相类(与洪相类)。

26.弦与紧相类。

27.滑与数相类[11]

28.革与实相类(《千金翼》云:牢与实相类)。

29.沈与伏相类。

30.微与涩相类。

31.软与弱相类。

32.缓与迟相类(软与迟相类[12])。

【校注】

[1]一曰手下无,两傍有:庆本“下”作“中”。

[2]前却:进退。

[3]朁朁:原本作“替替”。朁、替俗书同形,此当校作“朁朁”,“朁”音cǎn。朁朁,疾速貌。《说文·旡部》:“兓,朁朁,锐意也。”引申有快速的意思。故从“兓”得声之字多有疾速义。《易·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王弼注:“簪,疾也。”《释文》:“簪,……郑云:速也。《埤苍》同。京作撍。”孔疏:“若能不疑于物,以信待之,则众阴群朋合聚而疾来也。”《集韵·感韵》:“簪,速也。”《广雅·释诂一》:“鬵,疾也。”《集韵·沁韵》:“僭,数也。”《诗·小雅·巧言》:“乱之初生,僣始既涵。”毛《传》:“僣,数。”《墨子·明鬼下第三十一》:“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谋,若此之遫(速),以若书之说观之,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孙诒让《间诂》:“憯、速义同。”《玉篇·手部》:“撍,急疾也。”《集韵·侵韵》:“撍,疾也。”《广韵·侵韵》:“撍,速也。”“朁”与“簪”“鬵”“僭”“憯”“撍”声同义通。

[4]庆本无“又曰”下六字。

[5]庆本“沈”作“沉”。下同,不复出校。

[6]但:庆本作“直”。

[7]庆本、钱本无“细”字。一作濡,钱本作“亦作濡”。

[8]駃:快。钱本“駃”作“駛”。下同,不复出校。

[9]钱本无“浮”字。

[10]厥厥然:疾速上下跳跃的样子。

[11]庆本、钱本此条在下条校语“《千金翼》云牢与实相类”下。

[12]庆本、钱本无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