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按:本篇续前论述如何根据脉象诊断疾病。第1条自“脉从前来者”至“为正邪”40字,见于《难经》第50难;第2条见于《伤寒论·平脉法》;第3条首9字,《伤寒论·辨脉法》里有与相似内容;自“脉盛滑紧者”至“谓之新病”39字,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自“上部有脉”至“无所苦”29字,见于《难经》第4难;以下至“弦绝者死”68字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

1.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五行脉法,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闻之。歧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沈前后左右。虚实死生之要,皆见寸口之中。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一作得[1])者,为正邪。外结者,病痈肿;内结者,病疝瘕也。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癥[2]气也。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3]者,病有热也;脉来[4]涩者,为病寒湿也。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

2.师曰:夫呼者,脉之头也。初持之,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

3.脉数,则在府;迟,则在藏。脉长而弦,病在肝(扁鹊云:病出于肝);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扁鹊云:病出于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扁鹊云:病出于肺);脉大而坚,病在肾(扁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沈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5](又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沈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小弱而涩[6],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7],有饮,难治。脉沈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沈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沈重而直前绝者,病[8]血在肠间;脉沈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9]。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10])。脉沈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沈重者,气癥,阳在胸中[11];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癥。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肧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太素》细作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12],病进而危,弊弊绰绰[13],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沈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沈为在里。

【校注】

[1]庆本“病”作“愈”。

[2]癥:庆本作“痈”。

[3]躁:庆本作“燥”。

[4]来:庆本作“有”。

[5]迟紧为寒:庆本“紧”作“涩”。钱本“为”作“者”。

[6]广本“涩”下有“者”字。

[7]刺:读若“㢀”,舍;停留。

[8]庆本、钱本“病”上有“其”字。

[9]癥,庆本、钱本作“瘕”。

[10]庆本“浸”作“侵”。

[11]钱本校云:“按:‘阳’字误。《千金方》作‘伤’。”

[12]革:原本作“革革”,涉下文“弊弊绰绰”例衍一“革”字。此从《素问·脉要精微论第十七》校改。革,急。

[13]弊弊绰绰:弊弊,同“潎潎”,漂浮游动的样子。本书卷四《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第21条云:“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绰绰,疑同“罩罩”、“”、“濯濯”、“跃跃”,游动跳跃的样子。《素问·脉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作“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