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
- 刘超颖
- 2620字
- 2021-06-09 17:04:22
我的学医之路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2006级 刘少灿
一、初涉中医,充满疑惑
2006年的夏天,我幸运地接到了河北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录取的专业是中医学。对于中医一知半解的我就开始憧憬美好的中医之路了。
《中医基础理论》是我最早接触的中医教材,当老师讲到阴阳五行等知识点时,我一头雾水,这么抽象的东西,怎么理解,能用来治病吗?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困惑越来越多……
二、结缘扁鹊,研习经典
在大一的下学期,我有幸成为了“扁鹊医学社”的一员。扁鹊医学社主要以四大经典及四小经典为学习内容,对每个社员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周检查指定的背诵内容、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每两周活动讨论一次、每周末晚上自由交流等。刚开始很不适应,压力很大,看着其他同学都有轻松的周末,相当羡慕。但是后来就慢慢习惯了,经常沉浸在中医的海洋里,有时看书一坐就是一整天。随着知识的点滴积累,对中医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很多疑惑也慢慢地解开了,于是对中医的兴趣越来越大了。李士懋老师经常跟我们讲:在中医的道路上,每解决一个问题、一个困惑,你就前进了一步。
三、学术争鸣,百花齐放
(一)活动讨论
扁鹊医学社是由大一到研究生各个阶段的社员组成,由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的社员学习,这样低年级的社员起点就比较高,而且少走了很多弯路,进步就比较快。医学社鼓励学术争鸣,对于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看法,每周末的自由交流和每两周的一次活动,是我们讨论最为激烈的时候,各种想法互相交流,开拓着每个社员的思路。
(二)心得体会
考验社员能力的事情来了——写文章。要表达一个观点,你得查阅好多资料,从古到今以及各个医家的论述,还要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再组织好语言,才能将一篇文章写好。也正是那几年的锻炼,现在自己想写点什么东西还是比较轻松的。
(三)中医论坛
除了动手,还要动口——宣讲论文。医学社每年举办一届“中医论坛”,邀请资历深厚的几位老教授作为评委,现场对参赛选手的论文进行点评提问,选手予以回答。我有幸作为选手,参加了两届论坛,并深有体会:除了文章要写得好,论坛举办前还要背诵论文,熟悉与文章相关的经典条文,思考评委老师会提哪些问题,怎么回答比较圆满等,虽然紧张,但收获颇丰。
(四)网络交流
为了便于社员随时交流,医学社建立了QQ群,并定期在群里讨论,这样能够利用网络这个便利条件,将历届的社员聚集到一起,共同讨论,共同提高。以后还打算建立一个聊天室,定期语音讨论,每期安排一个专题,选定几个社员发言,其他社员补充提问等。
四、跟师学习,接触临床
跟师学习,能够将书本里面的知识运用到临床。有了名师的指点,社员们会少走很多弯路。我在大学期间就跟随过李士懋、田淑霄、赵玉庸、薛芳、张德英、刘保和、杜惠兰等名医出门诊,这些老师都对我们社员很好,很尽心尽力地教我们。也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医学社的今天。在这些老师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李士懋老师和张德英老师。
李士懋老师是我跟诊学习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中医启蒙老师。从大二的暑假开始,我放弃假期回家的机会,跟着李老出诊、摸脉、抄方。每次跟诊回来后赶紧查阅《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等书,思考老师怎么辨证和处方的。老师治病的有效率很高,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病痛。每次看到病人治愈后满怀欣喜的脸庞,我从内心里佩服李老师的高超医技,同时也增加了我学习中医的信心。正是在跟李老学习的两年多里,我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整体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每个跟随李老师学习的社员肯定都有同样的感触。李老师在耄耋之年仍为中医事业传承不懈努力,号召我们将13年来医学社的成长之路加以总结,编纂成册,以启后者。李老师为我们医学社的健康发展和中医事业可谓是呕心沥血啊!感恩李老!
张德英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几年的朝夕相处,恩师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和治病救人的方法。在这几年期间,我的人文素养和医学水平均得到了升华。恩师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务实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我将秉承恩师的学术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不负恩师的厚望。
恩师如父,感谢每一位教育过我的老师!
五、独立出诊,学以致用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评判一个医生水平到哪个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独立诊治病人所取得的疗效。我从大二开始,就给亲戚、朋友和同学看病,不放过任何一次实践的机会。刚开始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跟诊老师的诊治思路来开方,或者是照搬《方剂学》上的原方,有的效果比较好,但大多数没什么效果。自己独立治病跟盲目抄方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自己治过的病例印象比较深刻,效果好,好在哪里?效果不好,问题出现在哪里:辨证不对?方证不相应?哪个药用错了?病人没有遵循医嘱……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辨证水平也跟着提高,再加上医师资格证下来后自己独立出门诊实践,接诊的病人多了,经验愈加丰富,疗效也跟着就提上来了,病人也就随着多起来了。
六、精勤慈悟,融会贯通
“精”“勤”“慈”“悟”这四个字是张德英老师给河北中医学院成立后征集校训方案时所写的,是对如何学医和为医的高度总结。我感觉很实用,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精:①指“虔诚、专一”,热爱学业,专心不二。②指“细致,严密”,治学求精,严谨、高超。③指“明”,明白事理,做人明,做事明。④指“精神、精气”,中医的独重、特色。⑤名医孙思邈有“大医精诚”之语劝。
勤:①学医数年,几乎从零开始,必须勤奋,方能学到位。②勤学、勤记、勤问之外,更需勤于实践,要不辞辛苦。③勤有“帮助”之意,互相帮助,互助共进。④学子程度参差,或有怠学之人,此勉之。⑤中医乃“大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
慈:①医乃仁术,求死扶伤,先有仁慈之心,才定学医之志。②有仁慈之心,则同学和、同事和、师生和、大家和,毕业后则同行和、家庭和、社会和。③当今社会“奸、毒、戕、仇”无所不有,医患之间“仇、怨、猜、忌”时生,唯慈能消诸恶。
悟:①指“理解,明白”,中医经典,言简意赅,一词多义,或半隐半露,学者务必探微,索隐,务求明白。②指“觉悟”,觉悟人生,淡泊名利,然后方能治学、救人、济世。③指“启发”,师启发生,生生互相启发,观事、格物尽受启发,乃中医治学之道。④指“悟性”,中医多有“抽象”之处。一份悟性,一份收获;悟性高则医术高。
为医者倘能从这四字下手,成为一名明医则指日可待。
与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