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闪亮的勋章,凝聚多少铁血男儿的自豪;军人的荣誉,就在这方寸之间闪耀。古往今来,那些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雄师劲旅,无不崇尚英雄和荣誉,展示浩荡雄风,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那场战争创造的荣耀与辉煌,留下的伤痛和记忆,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相反,抗美援朝战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这样一组数据足以震撼人心: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三十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六千个功臣集体……这长长的英雄行列,汇聚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辉煌史诗,铸就了一部群星璀璨的英雄图谱。每一面战旗都浸染青春热血,每一枚勋章都镌刻不朽传奇,让我们深深地铭记这个民族曾有如此优秀的英雄儿女,铭记这支军队曾经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
——“谁都不愿死,谁都希望活。然而荣誉却有时推翻了这个规律。荣誉使人勇于和死亡接近。”这是志愿军第一一六师参谋长薛剑强留下的最后日记,他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十一位志愿军师级以上高级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在一九五〇年长津湖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里,一位名叫宋阿毛的战士牺牲前写下的遗言。为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他和整个连队的战友被冻成了冰雕,他们牺牲时全部保持着射击的姿势。
——“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这是在一九五二年的上甘岭,一位战士在炮火硝烟中写下的家书,他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农家子弟,他的名字叫黄继光。
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一兵,志愿军将士用同样的英勇无畏证明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无论时空如何遥远,无论相隔万水千山,勋章不会迟到,英雄闪耀星空。他们的名字,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记住他们,就是记住我们自己。因为他们和我们同宗同源、血肉相连,这是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一部英雄史、奋斗史、心灵史。
这,正是我将创作焦点对准柴云振这样一位志愿军老兵的原因。
如果认真梳理柴云振的战斗经历,从一九五一年三月底进入朝鲜战场,到同年六月受伤回国,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而他真正在朝鲜战场上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杀的时间,则只有短短的一天。那么,在志愿军浩如繁星的三十多万名英雄功臣中,我为什么独独对柴云振这样一位普通士兵的经历产生了兴趣?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我与柴云振老人偶然的相识说起。自从二〇一〇年采访柴老后,直到他二〇一八年逝世之前,我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多途径关心着他的近况。除了对这位家乡(我的老家四川射洪与柴云振老人的家乡岳池县相距不过百余公里)走出来的著名战斗英雄深怀敬仰外,更因为我对很多挥之不去的谜题念念不忘:柴云振这样一位肉身凡胎的普通士兵,为何能在被敌人炮火熔化的山头顶天立地、孤身阻敌,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斗奇迹,完成了作为军人最辉煌的冲锋?而在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像柴云振这样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志愿军勇士何止千千万万。仅仅我的家乡四川省在抗美援朝中就奉献了一组了不起的数据,创下了数个全国之最:全国两位特级英雄、特等功臣,四川占了一位;四十七位一级战斗英雄中,四川籍的有三位,位居全国第一;全国参军人数四川最多,而全国十九万余名烈士中,四川籍的多达三万零七百八十九人,同样位居全国第一。
而不无巧合的是,柴云振、黄继光、邱少云都是志愿军第十五军走出的英雄,都是四川籍人。正是在老班长柴云振英雄事迹的感召下,邱少云烈火焚身不动摇,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三位来自同一支部队的川籍士兵,在朝鲜战场上为四川人争了光,为中国人争了光。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民族觉醒之深刻,团结奋战之坚定,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广大志愿军指战员舍生忘死、血战强敌,前仆后继、保家卫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在他们身上,凝聚着时代精神的集体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集中展示。
记得二〇一七年,我参与撰写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型纪录片《从胜利走向胜利》台本。在讨论有关抗美援朝的第五集《为了和平》内容大纲时,我联想到自己采访老英雄柴云振的深刻感受,提出不仅要讲述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更要追溯英雄的成长,挖掘英雄何以诞生的深刻原因。后来我们在片中讲述黄继光的事迹时撰写了这样一段解说词:
黄继光牺牲后,他的母亲邓芳芝给志愿军官兵们写了一封信:“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去赶集,知道光儿在朝鲜前线牺牲了。当时我身上像割了一块肉,天下母亲谁不疼她的儿女!”“我记起了光儿离家时说的话:‘妈妈,这回我志愿到前线去,要保卫我们翻身的胜利果实,保卫祖国和世界的和平。我一定时时记着妈妈的话,多杀美国鬼子!’现在,光儿是做到了他自己说过的话了。他为了多数人过幸福日子,牺牲自己。他有志气。”
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很多观众表示,这样讲述英雄黄继光的故事更有温度,更令人信服,有一种接地气、知冷暖的质朴力量。
因此在本书创作过程中,我尽量通过“复调式”叙述,从柴云振当年所在部队的军长、师长、师政委的回忆中,从他的战友、亲人和乡亲的讲述中,甚至从美国、韩国、日本等多国学者对朝鲜战争的对比研究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柴云振和无数志愿军将士在那场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
抗美援朝战争中,千千万万英雄的壮举绝非偶然,而自有英雄产生的精神土壤,自有英雄存在的逻辑力量。柴云振就是他们中间一位典型的代表。总结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一枚勋章,两个阶段,三种人生”:一枚迟到三十三年的勋章,镌刻下他的荣耀战功;寻找到他的前后两个“三十三年”,标记了他对苦与乐、得与失的人生认知;而在朝鲜战场的浴血奋战、在人民军队的浴火成长、在漫长岁月的坚守历练,则回答了我始终想搞清楚的三个问题:他到底为何能在朝鲜战场创造惊人的奇迹?他这样的英雄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他为何能坚守本色初心,从不退缩止步?
我沿着柴云振从军队到地方、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的人生之路,不断破译他功勋卓著、深藏不露的精神成因,探寻他艰辛历尽、无怨无悔的心路历程,最终从点点滴滴中真切地感知他因何执着、为何坚守,感知他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精神源头。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柴云振创造了荣誉,却并不是为了追求荣誉;他珍惜荣誉,却并不是为了名利。正如和柴云振几十年后重逢时,老军长秦基伟所感叹的:“是啊,那时候我们跨过鸭绿江,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个人生死完全置于脑后,当我们的战士们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时候,谁会想到以后去要个名要个利要个什么官当呢?世界上最纯洁最美丽的,是战士的情感啊!”
随着对柴云振的采访研究一步步深入,我又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共和国一代代无名英雄的故事。在我党我军历史上,从不乏柴云振这样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的英雄模范,其中很多都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典型,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比如本书提到的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多年;李玉安,深藏功名三十八年;井玉琢,深藏功名三十八年;张国富,深藏功名四十年……如果继续挖掘下去,这样的信仰者、拼搏者、奉献者还有很多。特别是那些英勇献身的志愿军英烈,有许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至今仍静静地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在他们的身上,最生动地体现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崇高境界。
正是那一颗颗计利国家、无私忘我的心,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映照出一个百年大党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精神密码,激励着千百万英雄传人不断丰富这壮美画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柴云振一个人的征途,而是无数志愿军将士构成的英雄长卷。也许我的笔墨难以讲述对这些前辈敬意的万一,那就用网友的一副对联,概括他们英雄无悔的一生吧!
生死皆烈士,烈士尽传奇,敢赴家国生死以;
避趋亦英雄,英雄诚本色,岂图名利避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