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航天飞行对睡眠的影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了评估人在太空的失重影响,在1962年2月实施“水星”计划时,让载人宇宙飞船“友谊7号”围绕地球转了34小时19分49秒。从这次飞行中,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飞行中能够睡眠,主观感觉正常。但是没有获得有关在这种环境下睡眠的性质和长期飞行可能需要采取某种特殊措施的资料。

1965年3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实施“双子星座”计划时,又让宇航员进入太空完成了4天的飞行任务。这次飞行首次提供了认真评定空间睡眠的机会。在这次飞行中,宇航员在睡眠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没有一名宇航员能进行长时间的睡眠,他们最长只能持续睡4个小时。指挥员在4天的飞行中,良好的睡眠时间没有超过7.5至8小时。

睡眠紊乱的原因包括推进器点火、地面来的通信、飞船的运动、交替的睡眠时间、34小时生物节律的改变以及每名宇航员对飞行任务的责任感等造成的干扰。

在8天的“双子星座”任务中曾设法改善睡眠条件,但是由于和飞行计划活动的冲突,睡眠情况仍旧不好。14天的”双子星座”飞行中,曾使飞行计划可以让宇航员在肯尼迪角相应的夜间时间里睡眠。

此外,两名宇航员同时睡眠以减少飞船中的噪声。结果,睡眠大大改善:飞行4天的宇航员飞行后明显疲劳;飞行8天的宇航员疲劳减轻;飞行14天的宇航员疲劳最轻。

天空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证明长期航天飞行不会导致睡眠出现重要的不良变化。只是在84天的飞行期间,一名宇航员睡眠时间受到一些影响。但是这种影响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轻,偶尔需要用点安眠药。

最明显的变化出现在飞行后,此时睡眠性质的改变比睡眠时间的变化更大。看来对1g环境再适应比对0g环境适应出现的睡眠紊乱更大。总之,天空实验室研究者们认为,如果使用各自的睡眠区域把噪声水平减至最低,以及习惯新的睡眠时间,那么在0g环境下可以得到足够的睡眠。

拓展阅读

在太空中睡眠,宇航员一般不需要床。只要在居住舱内找一个角落,不影响别人行动,没有噪音干扰,便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在微重力条件下,航天员睡觉不受姿势的限制,可以躺着睡、坐着睡、站着睡,甚至倒立着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