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农本草——药物疗法
- 中医语录·中医治疗新解
- 林晓轩编著
- 5136字
- 2021-05-28 15:14:15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中药应用也从最初单一植物、矿物,而逐渐创造出汤药,并从单一处方发展成几种药物组合而成的复方。
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神农鞭百草而识药性
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少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出生了一个小孩。说来奇怪,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他八眼皆会波动起来。
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吧!”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这个首领为炎帝。
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和东西,看见炎帝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3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
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土里。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
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神农炎帝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看到有的人会因误食野生植物而生病,于是就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做成药物医治百病。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农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中毒7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可是凭着他的强壮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
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神农就根据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们治病。
神农来到成阳山上,他使用神鞭发现了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治疗便秘,黄连可以消肿等。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原”,也叫“药草山”。
白天,神农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神农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
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
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
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神农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365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
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庭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神农炎帝的探索,为我国中医的本草学问打开了光明之门,后世历代都有人以神农的精神,将中医药学发扬光大。
伊尹发明中药复方汤液
商代的建立者汤,与有莘氏通婚。有莘氏陪嫁的奴隶中有一位叫伊尹的,善于烹调。由于他有一套理政治国的才华而得到统治者赏识,最初汤用他做“小臣”,后为“相”。
伊尹自幼成为孤儿,被庖人所养,长大了也就自然成为有侁氏的庖人。但他与一般庖人不同,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被时人称为“贤”,后来连汤也知道了。
这时的商代正在兴盛之际,伊尹也愿投明主。汤想了一个主意,“请娶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有侁氏国的国君就糊里糊涂地把一个人才作为陪嫁送给了汤。
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
上古时期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闻名遐迩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称“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伊尹遇事喜欢动脑筋,又勤于动手实践,烧制的菜肴味美可口。由于他技艺超群且为人忠厚,深得汤王赏识,闲暇之时,两人常在一起说古谈今。伊尹讲得最多的当然是烹饪,除此之外,他还懂得不少医药知识,与汤王有时也探讨一些医学上的问题。
伊尹回答商汤有关烹调问题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阳补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厨师烹调中常用的佐味品,同时又是医师处方中常用的药物。一般在后世都有经验,如果突遇风寒或暴雨侵袭,为了预防感冒,普遍应用姜汤祛风寒。
有研究认为,中医最古老的医方可能是桂枝汤。桂枝汤共由5种药物组成,其中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四种都是烹调佐料或果品,而且桂、姜正与伊尹所说的“阳补之姜,招摇之桂”相合,两者当有渊源关系。桂枝汤及其加减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一直普遍用于临床。
伊尹同商汤论述学问涉及政事时,曾用医理比附政事,如《吕氏春秋》记载:“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以人体新陈代谢的道理回答商汤取天下之道。从中也可看出,伊尹不但善理国政,而且精于医理。
伊尹由于是出身奴隶,精于烹调,生活于奴隶之中,所以接触和认识到许多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知识。他不但掌握了精湛的烹调技术,还总结出不少治疗经验。医食同源,可从伊尹的身上得到证明。
伊尹时常考虑能否把自己喜爱的烹饪与医药结合起来,当时医生给病人用的都是单味药,由于单味药作用范围和力量有限,难以控制复杂、危重的病证。
职业习惯使伊尹自然联想到做汤的方法,他试着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药物放在一起煎煮,由此诞生了中药复方,即方剂。煮出的汤液的疗效优于单味药,因此古有“伊尹制汤液而始有方剂”一说。
医食同源之说,可从中药汤液治病得到证明。远古时候,人们只能用咀嚼生药方法治病。以后火的应用、陶器的出现,使制作汤液成为可能。
汤液比生食草药有许多好处,如扩大了应用药物范围,有些刺激性药物通过煎煮可减轻刺激性,矿物药应用成为可能,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时为单味药向方剂过渡创造了条件。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历代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如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南朝梁时期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隐医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依据除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之外,还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写卷子本的传抄本,即梁陶弘景《用药法要》。该书说:“诸名医辈张玑……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并细数了其中的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乌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阴旦汤等。
其实关于《伤寒论》来源问题历代医家并不避讳,王好古曾说:“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
清代陈修园也指出:“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
伊尹的《汤液经》在宋代时民间还有残存,如《普济本事方》在大柴胡汤方的最后一味药大黄后即以小字说明:“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枣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
《阴证略例·伊尹汤液论例》也进一步指出:“朱奉议云仲景泻心汤比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
伊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医药行业神,但大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张宝藏一剂单方疗圣疾
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肠胃出了毛病,宫中的御医轮番上阵,却都不见明显的效果。唐太宗下诏征医方,有谁献出的方子能将病治好,必定会有重赏。
陕西临潼人张宝藏当时在金吾卫当长史,经常在太宗身边执勤,已经快70岁了。他听到皇上的病状后,联想到自己也得过类似的病,当年自己服用了一种叫乳煎荜茇的汤药很是见效,就把这个方子献了出来。荜拨是一种草本植物,入药后能够治疗呕吐泄泻。
唐太宗服用了乳煎荜拨汤药之后,果然病愈,心情愉悦之下,下令张宝藏官升五品。魏征觉得给张宝藏升官不符合朝廷的制度,就把这件事压了下来。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唐太宗的肠胃病又犯了,这回他直接让人熬制了乳煎荜拨汤药服用,又是一喝就好。病好之后唐太宗就想为什么又犯了病,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么一想就想到献出药方的张宝藏,前一阵子说是给他个五品官做,可一直没有看到下面报上来,莫不是上天在惩罚自己言而无信?
于是李世民就问魏征。
魏征解释说,臣等当时接到皇上的圣旨本该立即落实执行,可是不知道圣上的意思是让他做文官还是做武官,这事儿就拖了下来。
唐太宗一听这话就生气了,这不明摆着有意拖延吗?太宗一气之下开始训人,他说:“有人治好了宰相的病就当了三品官员,朕可是当今的天子,朕的命难道还不如你们这些宰相重?你们不是说搞不清让张宝藏当文官还是当武官吗,那就明确一下,给个三品文官,去当鸿胪寺卿。”
张宝藏于是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鸿胪卿是鸿胪寺的负责人,鸿胪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接待前来朝见朝廷天子的外国人,以及掌管皇家和三品以上官员的丧葬事宜。
张宝藏所献方子非常简单,只有两味药:牛奶半斤,与荜茇三钱同煎空腹顿服。对于腹泻不止伴有放屁过多的病症有奇效。
唐代文学家和名医刘禹锡对这件事有所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赞扬此方可“调脾胃,和阴阳”。说:牛乳荜茇治“气痢”有效。他认为“气痢”是由于寒热不调起,牛乳,性微寒,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之功效。荜茇,性温热,有温中散热、下气止痛之效。用牛乳和荜茇一寒一热使阴阳得到调和,所以适用此症。
张宝藏一剂单方“牛乳煎荜茇”治愈唐太宗的“气痢”,一时传为佳话。
本方具有补虚、散寒、益气养胃的功效,对春季乍暖还寒时节常见的胃寒呕吐、食欲缺乏、脘腹冷痛、寒性泻痢者颇为适宜。此方药效良好,老少皆宜。但应注意的是,荜茇性属大热,故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忌服。
其实,几乎每一味中药的发现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如唐太宗时期的大将程咬金,传说“益母草”的来历就与他有关。
传说,程咬金的父亲因病早死,只剩他和老母亲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程咬金只好靠编竹耙子挣钱养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时,留下产后淤血疼痛病。程咬金长大成人了,母亲的病还没有好,程咬金决心请郎中治好母亲的病。
为了给老母买药,程咬金一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了许多竹耙子,挣了半两碎银,到邻村一个郎中的药铺,买了两剂中药。程母吃了草药,病情果然好转。
程咬金高兴极了,又接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竹耙子挣了点碎银,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这位郎中说这次买的药得花三两银子。
程咬金听了心中一惊,我哪来这么多钱呀!怎么办?想来想去,程咬金忽然灵机一动,就答应说:“可以给你那么多钱,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还你钱。”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
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采药,程咬金在后头跟着,偷看郎中采的是什么样的药,长在什么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数了,就只从郎中那买了一剂药。后来,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采的那种药,煎汤给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程咬金就给这药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