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婴幼儿家庭保健(2)

5.婴儿腹泻,喂养时应注意什么?

婴儿腹泻以夏、秋多见,其发病原因除肠胃道受细菌感染外,主要是由喂养不当、天气太热,或突然受凉引起。如果未按时添加辅食或喂养不定时,一旦食物变化较多,小儿肠道不能适应,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对婴儿腹泻,除要注意衣着、用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患腹泻时,要根据腹泻、呕吐、食欲和消化情况来确定饮食治疗方案。如病情较重,每日腹泻超过10次,并伴有呕吐现象,应暂时停喂牛奶,即禁食6~8小时,最长不超过12小时。禁食时可用胡萝卜汤或焦米汤代替,间隔时间和每次用量均与喂牛奶时相同。这些食物易于消化,能减轻肠道的负担。腹泻情况如有好转,逐渐改用米汤、冲淡的脱脂牛奶、稀释的牛奶,最后恢复原来的饮食。如婴儿腹泻情况并不严重,每日腹泻在10次以下,比正常多2~3次,无呕吐,此时可暂用1~2日米汤,以后用冲淡牛奶或以牛奶和水各掺半的浓度,或制成2份牛奶1份水的浓度,使肠道逐步适应。当大便恢复正常后即可改用原有的牛奶浓度。如婴儿偶然出现腹泻,而且病情也轻,则只需用冲淡牛奶喂1~2天即可,以后恢复正常牛奶饮食。冲淡牛奶时最好用米汤,因为米汤没有发酵作用,减少酸对肠道的刺激,有利于腹泻的治愈。

腹泻时期,无论病情轻重,辅助食品应全部停止添加,至痊愈后再逐步恢复。

6.婴儿吐奶是怎么回事?

掌握好喂奶的时间间隔,如喂奶过于频繁,上一餐吃进的乳汁还有部分存留在胃里,这必然影响下一餐的进奶量,或者引起胃部饱胀,以致吐奶。

7.低体重儿怎样进行母乳喂养?

凡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统称为低体重儿,也包括胎龄不足37周的早产儿及满37周的足月儿。早产儿自34周起就有吸吮和吞咽能力,但体重不足1800克的早产儿吸吮力差,常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体重不足1500克的早产儿叫作极低体重儿,完全没有吸吮能力。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正是早产儿所需要的,因此应首选母乳喂养。对低体重儿,母亲应挤奶,每天至少挤8次,每次都应尽量挤净(如果每天只挤1~2次,奶量会很快减少),将挤出的奶用杯和小勺或滴管哺喂小儿。出生第1天的低体重儿喂奶量为每千克体重60毫升,将总量分成8次,每3小时喂1次。第2天每千克体重喂奶80毫升,第3天每千克体重喂奶100毫升,第4~7天每天每千克体重喂奶量增加20毫升,第8天每千克体重喂奶200毫升,用以上的奶量维持到婴儿体重达1800克,然后让他尽早开始自己吸吮母乳,但应帮助他把奶头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低体重儿的第1次哺喂应在生后6小时内,以防低血糖的发生。母亲可挤出少量的初乳及时哺喂。如果实在没有初乳,须借助他人的母乳时,须注意对方的身体情况,并将奶煮沸消毒后再喂。

8.母亲患哪些疾病时不宜给婴儿喂奶?

(1)患有严重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的母亲,为避免病情加重,都不宜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

(2)患有肝炎、结核病的母亲不宜喂奶,以免传染婴儿。

(3)患精神病和癫痫病的母亲,若在喂奶时发作,会对婴儿造成伤害,而且患病母亲因为长期服用鲁米那、安定片等药物,药物可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引起婴儿嗜睡、虚脱、全身瘀斑等等,因此不宜喂婴儿。

(4)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母亲,在服药期间也不要喂奶,以免引起婴儿甲状腺病变。

(5)患急性感染的母亲,在服用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等药物治疗期间,应停止给婴儿喂奶数天。为了避免回奶,应将乳汁吸出来倒掉,待病好后再继续哺乳。

(6)生下患乳糖血症或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母亲,要立即停止用母乳及其他乳类制品喂养患儿,以免患儿智力受到损害。

(7)母亲乳房患病,如乳头凹陷、乳头糜烂、乳腺炎等都不宜给婴儿喂奶。

(8)服用避孕药或注射链霉素时,也不宜让婴儿吃母乳。

(9)母亲患严重感冒或高烧时,也要暂时中止喂奶,等恢复之后再喂。

不宜母乳喂养的母亲,应该努力想办法医治自己的病患,尽快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9.哺乳母亲禁用哪些药物?

母亲服用的药物和食物成分可以渗透到乳汁中,通过喂奶进入婴儿的体内,对婴幼儿发生作用。如抗癌药、抗精神病药、有放射性的药物、口服抗凝药氯霉素、异烟肼;能抑制乳汁分泌的药物,如含雄性激素、雌激素的药物,阿托品类药物,利尿药,多巴胺类药物,过量输液或饮水,大量用B族维生素;容易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乳母应尽量避免服用。如大量酒精、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类、巴比妥类、苯妥英钠、抗甲状腺药物、阿司匹林、心得安类药物、安定类药物、骨化醇、雌激素、溴化物、喹诺酮类药物等。

尽管上面所列药物较多,但在众多药物中,它们只占1%~2%,而且绝大多数是可以找到对乳母、乳儿均没有副作用的替代药物。总之,乳母不能随意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0.为什么要进行早期锻炼?

锻炼不仅能够预防感冒,而且使身体能够经受骤然的气候转变和适应其他不良的生活环境。运动如果没有肌肉及神经的调节和控制是不可能的,例如,抬头要靠颈肌,坐要靠背肌,站和走路要靠下肢肌肉,同时也要靠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无论是被动或主动,都能对整个机体有利,因为通过肢体的肌肉和骨骼的各种动作,对大脑是个良好的刺激,对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起着有利的调节作用。

新生儿的四肢应当有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了使新生儿四肢活动不受到限制,可在洗澡前及睡觉前脱下衣服,让孩子自己活动,当然这时窗门应暂时关着,室内应当暖和(24度左右),同时也可做轻柔按摩,或使其做被动体操。新生儿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夏日每天可洗2次,冬天可每天洗1次。由于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功能,因此,不应把新生儿紧紧地用布包扎起来,限制新生儿四肢活动是有害而无益的。

11.为什么不要过于束缚婴儿活动?

活动是身体内部需要和外界刺激的结果,只要不加以束缚,小婴儿会自发的活动。打开“蜡烛包”,我们可以看到新生儿会舒展小身体,伸伸懒腰,用力将小手高举,把小腿伸直,逐渐有节奏的蹬踢。这种手脚乱动是小婴儿最早的肢体活动,也可以看作是最初的体操。当小婴儿看到有鲜艳色彩的玩具或对他微笑的面孔,听到悦耳的乐曲、歌声,也会手舞足蹈地表示他的兴奋和欢乐。这种带有全身性的运动不仅发展身体的运动能力,活动四肢关节肌肉,促进新陈代谢,而且也有利于情绪愉快,促进心理健康。

现实生活中,小婴儿活动是很少的,首先用“蜡烛包”要相当长的时间。“蜡烛包”确有保暖和使小婴儿安静不惊跳的好处,但是它也有束缚小婴儿四肢活动的缺点。研究证明,过紧“蜡烛包”的限制,只要1个月就明显会减慢婴儿肌肉动作的发育。有些家长认为用“蜡烛包”将小婴儿手脚捆得直直的才不会变弯而畸形,这种顾虑完全不必要。夏天生的新生儿,不用“蜡烛包”不是也长得很正常吗?经常把新生儿抱在手上也会影响他手足活动。即使在冬天,新生儿在换尿布、洗澡时,也是舒展小身体的好机会。

12.新生儿保健的内容有哪些?

全国各地区妇幼保健及防疫部门,对新生儿期的保健内容,要求不尽一致,但大体上包括以下4项:

(1)体格检查。由医务人员在新生儿出生时做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及有关出生缺陷的筛查;在出院前还要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向小儿家长说明有关注意的问题,如产后42天母婴须复查等。对有特殊疾患的小儿应转专科医院诊治。

(2)喂养及护理指导。根据每个新生儿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具体指导喂养方式,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及护理重点。

(3)预防接种。为预防有关传染病,在出生24小时后要及时接种卡介苗及乙肝疫苗,并认真登记,将卡介苗接种证及乙肝疫苗接种证交给小儿家长,并保存好备以后门诊时查阅。

(4)新生儿家访。由基层妇幼保健工作者按规定的时间到家里去访视产妇及新生儿,一般正常新生儿需家访3次。“初访”在出院3天内;“复访”也叫半月访,在生后10~14天;“满月访”在小儿生后27~29天。每次访视内容各有侧重,满月访要全面检查身体,结案后转入散居儿童系统管理。对高危儿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访视次数,对体弱儿要重点保健,建立体弱儿专案管理。

13.您了解卡介苗吗?

卡介苗是一种经过人工培养的无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液制成的减毒活疫苗,它不引起发病,而有免疫原作用,接种后可以代替结核杆菌的初次感染而获得特异性的免疫,产生特殊的抗体,因此可以用来预防结核病。我国从30年代即开始生产卡介苗,但应用局限,解放后才逐步在全国广泛应用。供皮内注射的卡介苗分液体和冻干两种剂型。液体卡介苗效期短,不稳定,现很少应用,目前国内主要应用的是冻干卡介苗。卡介苗自问世以来,已应用70余年,国内外大量的观察资料证实其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可以预防结核病。由于胎儿时期不能通过胎盘获得免疫,新生儿出生后即是易感者,所以现行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即应初种。城市儿童应于7周岁加强免疫1次,农村儿童于7、12周岁各加强免疫1次。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可受疫苗效价、接种技术、当地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把卡介苗接种作为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来推广应用,对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你的孩子在出生时已接种了卡介苗,那么在他(她)满3个月时应当到指定的医院去做结核菌素试验,以检查接种的卡介苗是否已产生效果。

当前做结核菌素试验多采用“人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进行试验,故称做PPD试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小儿的前臂掌侧中部,进行皮内注射PPD,就像做青霉素皮试那样,所不相同之处是观察结果的时间不同,在注射PPD 48~72小时后,再检查注射部位的反应。如果注射部位只有针眼大小的痕迹,而无硬结,则为阴性反应,此时应请医生做进一步检查,以探明其原因,是否与小儿机体本身免疫功能不足有关,还是与卡介苗接种过程技术操作有关,然后再做处理。如果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直径约5~10毫米大小的硬结,则呈阳性反应,大约95%以上的小儿为阳性反应,这说明卡介苗接种后已产生了对抗结核病的免疫力。如果注射部位的硬结超过20毫米,或在红肿、硬结上出现水泡、坏死或有淋巴管炎,均属于强阳性反应,这时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结核感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当你的孩子患有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广泛性皮肤病及有过敏史者均不要做PPD试验。卡介苗接种3周后针眼的地方就会发红,出小水疱,里面有脓。过1~2个月后就会结痂脱落,这时有些发痒,要注意不能抓破以防止细菌进入。

14.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程序,按“0、1、6月三针间隔接种法”接种。“0”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1针(对其他儿童或成人为第1针起始时间),“1”为间隔1个月打第2针;“6”为小儿满6个月,即第1针后的6个月打第3针。

接种剂量则根据母亲血清检测结果而异。在老少边穷地区,无化验能力的,可每次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共3针。

能筛查的地区,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之新生儿第1针使用30微克,第2、3针用10微克。对表面抗原及e抗原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毫升含200~400μ )注射1针(在出生24小时内),第2~4周后按0、1、6间隔,每次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肌肉注射,注射前将药摇匀。

15.对“乙肝”孕妇的新生儿怎么护理?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患者的各种体液中,婴儿可通过患病母亲“垂直传播”而获得。为阻断这一重要的传播途径,对“乙肝”孕妇所生的孩子应做如下处理:

(1)出生后即刻吸净咽入消化道的羊水、血液和粘液,并即刻洗澡,清除皮肤所污染的羊水、血液。

(2)出生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30微克。

(3)出生后3个月、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以上为主动免疫法,使孩子体内产生抗体。

(4)如母血e抗原阳性,则可加被动免疫,即生后即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毫升,出生后3个月、6个月分别注射HBIG 0.5毫升。

(5)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的联合方法。出生后即刻及第3个月各肌肉注射HBIG 0.5毫升;生后4~7天内、第1个月、第3个月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

(6)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母子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期,产后如果母子密切接触,即使不以母乳喂养,同样可以传播乙肝病毒,因此母乳喂养与婴儿的感染率关系不大。如果母体已产生抗体,或新生儿已经免疫,则可以母乳喂养。最理想的是,凡乙肝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进行主动与被动两种免疫,则可进行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