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傣历新年——泼水节
- 民族的盛典(文化之美·万民节日)
- 陈秀伶 董胜编著
- 9366字
- 2021-05-24 19:13:23
泼水节是傣族和德昂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又叫宋干节或者浴佛节,它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和德昂族地区。随着佛教在这些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除傣族和德昂族之外,居住在云南地区的阿昌族、布朗族和佤族也有过泼水节的习惯。
泼水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傣族和德昂族民间有着许多感人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暴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抢劫,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消灭他。
魔王已有6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这7个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娘们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
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奴仆,她们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在魔王睡着的时候,姑娘们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
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下,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为免除灾难祸害百姓,姑娘们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们轮换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所以傣族人民怀着对姑娘们敬佩的心情,给抱头的姑娘泼一次清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一年的疲惫,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
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7位机智勇敢的姑娘,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故事二: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族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
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他喝了99担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索性一头扑到江水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
傣族人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各家各户都把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
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间,相互用青松蘸水洒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泼洒,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
故事三: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
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禾苗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4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王英达提拉诉说人间的灾难。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天王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7个女儿谈情。
7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7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
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旁注]
傣族最早也被称作摆夷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
德昂族又名崩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
金沙江是我国长江上游的河段名,因江中含有沙金而得名,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曲靖、昭通等6个地州。全长2316千米,流域面积34万平方千米。
松针指松树的叶。因叶子的形状似针,故称。通过现代技术对松针的测试发现:松针提取物富含糖类、粗蛋白、粗脂肪、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生物黄酮类物质、精油、叶绿素、不饱和脂肪酸、酶与辅酶等活性物质。
农时指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的时节。在农业生产中,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农耕季节和一定的耕作时间。这个时节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时机,所以田区所需要的水量会增加,如果在这时候发生干旱缺水的情形,就会迫使农夫们休耕。相反的,如果这时候发生过多的雨水,也会毁掉农夫们辛苦栽种的作物。
[阅读链接]
据说,德昂族的泼水节来历还有另外一则故事:
在很久以前,德昂族人中有一个忤逆的儿子,他经常打骂自己的母亲,因此他的母亲很害怕他。
有一年的清明节后第七天,这个儿子上山干活时看到一处雏鸟反哺的情景,儿子被这对鸟母子所感动,决定从此后善待母亲。这时,他的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母亲却以为儿子又要来打她,便一头撞死在树上。
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久而久之,德昂族全村的人都学着这样做,并在后来形成了一种习俗。
象征新年的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语称“桑罕比迈”、“棱贺比迈”,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
傣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拟6月为首。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由于傣历6月中旬相当于公历4月,所以泼水节即在4月中旬开始举行,为期3至5天。
傣历的新年,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因泼水是这个节日中独具特点的活动,故名。
傣族泼水节第一天称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
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也不属后一年,因此为“空日”。
第三天称为“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傣族泼水节的第一天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族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
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高涨。
在泼水节上,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在这一天,也是傣族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节日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
每当泼水节即将来临,姑娘们就精心制作一种菱形的花布包。节日一到,姑娘和小伙子便穿着漂亮的衣服到约定的广场或者比较开阔的平地参加活动。
姑娘与小伙子各站一边,男女双方相隔二三十米。首先由姑娘们将花包投掷过去,小伙子接住以后就与姑娘们对掷。
起初,大家都漫无目的地乱丢,当是一种娱乐活动,对方若是没有接住花包,须向丢包的人赠送鲜花或其他礼物。
当丢包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姑娘们便开始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了。当她们看到自己喜爱的小伙子时,就把心爱的花包丢掷给他,对方接住了便意味着这个小伙子对她也有情意,于是互相对掷。
你来我往,花包不断地在空中抛来抛去,表示把心交给对方。然后双双相约退出丢包场所,到幽静的树林或小河边去倾吐彼此的爱慕之情。
划龙舟也是傣族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举行。
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和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红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健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高潮。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
高升是傣族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他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和赞美声不绝于耳。
此外,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旁注]
傣历指傣族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傣历创于公元前96年,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始于明代以前,是傣族先民吸收汉族农历优点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制定的一种阴阳合历。现行傣历以639年为纪元元年。一年的回归长度为365天6小时12分36秒。
傣语是傣族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西南和南部的一些县。主要有四种:德宏傣语、西双版纳傣语、红金傣语和金平傣语。
浴佛又称灌佛,在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为一种重要仪式,其源则在释迦降生的历史传说之中。是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主旨是提醒人们要保有一颗清净心,观照自己的心是否清净。
赶摆远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得多,它不仅仅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因为庙会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种,而傣族的节日,尽管名目繁多,却大都叫做“摆”,如泼水节、摆干朵、摆帕拉、摆拉罗、摆汗尚、摆奘、摆斋等,而参加这些活动,则都叫做赶摆。
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在我国境内河段的名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九长河,亚洲第四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澜沧江河源在扎曲,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吉富山,源头海拔5200米,主干流总长度2139千米,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
象脚舞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又名象脚鼓舞。它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的舞蹈。象脚舞又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小象脚鼓三种。
[阅读链接]
云南傣族的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两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接到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此外,在泼水节第一天的时候,不但要划龙舟、放孔明灯、水灯、吃烧烤,还有一样更重要的就是——边交会。边交会是由泰国那边的小商人过来买卖当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两国的友谊,意义重大。边交会一般持续3天,泼水节的前3天都有。
德昂族规模宏大的节日
德昂族人也过泼水节的习俗,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多在4月中旬举行,节日庆祝时间共有3天。这也是云南省德宏州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泼水节日来临之前,德昂族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礼花装饰龙舟,举办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
节日来临,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进行歌舞表演。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长达3天至7天。
第一天叫“网霉”,是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这天,所有的人都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舟、放高升。
赶摆是参加一种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活动。
赛龙舟是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铛!铛!铛!”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号子声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高升是一种用火药、竹筒、竹竿等制成的土火箭。大的重数十千克、长7米至8米;小的重数十克,长一米多。放时,将高升缚在发射架上,点燃导火线,就飞上高空。高升上装有竹笛,飞升时能发出鸣响。
寨子与寨子之间常常是各制高升,相互比赛,看哪个寨子放得高,放得好,胜者更是狂呼猛舞,欢乐异常。人们都希望高升把人间的灾难、疾病全部都送走,让大地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第二天叫“网脑”,是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思是神灵,也是岁首之意。德昂族人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泼水节的高潮。人们在这一天要进行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丢包、跳“依拉贺”舞、拜年等活动。
堆沙活动,原是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来源于祖先崇拜,它祭奠的对象是创世神。堆沙的目的是对祖先和远古英雄的敬仰和崇拜,并祈求神灵护佑。
赕佛又叫待佛,是一种宗教仪式,就是祭祀、给佛烧香奉献祭品祈求佛祖保佑的一种佛教活动。
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青年男女交往,主要有丢包和赠竹篮两种活动。
丢包游戏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5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
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然后两个人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活动,是小伙子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
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
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这天,德昂族的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琢而成,长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
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
这时候,便是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一项习俗,为长辈洗手洗脚。
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些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便相互泼水,特别是向新婚的夫妇泼水道喜,祝愿他们和睦相处,一辈子幸福。
[旁注]
祭祀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也被称为吉礼。祭祀典礼则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
赕佛西双版纳的傣族和德昂族的佛门弟子,把佛事活动统称为“赕”。一年12个月,多个月份都有“赕”。主要的“赕”有赕毫瓦萨、赕卧瓦萨、赕萨拉、赕坦、赕帕、赕打永等。赕佛时既有大型香信庙会期间集体赕佛的“庙赕”,也有在一家一户内部赕佛的“家赕”。
串姑娘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恋爱和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开始谈情说爱的形式是“串姑娘”。吃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们到来。小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门。串姑娘时,男女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便可以求婚。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或释迦佛等。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寂静、寂默。
[阅读链接]
在节日里,德昂族人泼水的方式有一定的规范。给老人泼水时,只能用盛着清泉水的小竹水筒,而且要插上花,让水顺着花束滴到老人伸出的手心上,不能泼到身上。
男女青年之间相互泼水时,也必须用竹筒,轻轻地从肩膀往下泼,不能泼在头上。未婚男女青年在给新婚夫妇泼水时,相互间都不准出现不礼貌的粗野行为。不然,轻则受到众人斥责,重则被剥夺参加泼水节的权利。
阿昌族青年恋爱的节日
阿昌族的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日期相同,但庆祝的方法不一样。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开始,为期一周。阿昌族泼水节分为上山采花、赕佛、献佛、沐佛和相互泼水祝福等几个过程。
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
16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腊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
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跳够了,大家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了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10多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
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里,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浇花水。男子敲着象脚鼓、芦锣、钹镲,扛着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在后面排成一条龙到河里挑水浇花塔和花轿。并用清水喷洒花轿里的“佛”。
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泼水非常讲究文明礼貌:
男:“今天浇花水?”
女:“浇上点儿。”
男:“你的衣服像鲜花,我怕给浇脏了?”
女:“你一浇,我的烂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协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领上浇一点清水,女的照样浇一点还礼。从不勉强,更不互相追逐,随心所欲的乱泼。
泼水节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他们互相泼过水后,就邀约到山坡上对唱。歌词内容丰富,天上地下,花鸟虫鱼,无所不及。比较有特色的情歌,如《浇》:
女唱:
这么多的人,
你为何紧紧追着我?
若让人家知道了秘密,
叫我怎样对别人说?
男唱:
既然人这么多,
你为何偏偏盯着我?
你用惊鹿般的眼光引逗我,我的心也像小鹿狂跳着。
女唱:
我本来也不想看着你,
你的身影老是黏住我的眼睛。
当你像泡在水里的公鸡,
我也想捧一捧清水浇花心。
男唱:
今天不泼你,
我的葫芦笙就会走调,
我唱的歌儿会卡住喉咙,
蹬窝罗也不会动人……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对到夕阳西下才回家。若是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到了深夜12时,又到她家门口吹葫芦萧,姑娘若对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在火塘的上方,一起用餐。
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菜肴里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
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饭后,小伙子要跟姑娘对歌,如果歌曲对得好,两个人会越对越热烈,用词也会越大胆,然后两个人就会出去单独幽会。如果要是彼此感觉不对,对歌也会变得越来越平淡,两人牵手就算失败。
[旁注]
采花相传椎栗树神桑建为民除害消灾,带给人们幸福、安宁。于是每年阿昌人都以椎栗花相互祝福。进山采花时,队伍最前边的男子要挥舞阿昌人的“户撒刀”开路,以后放枪、放鞭炮、载歌载舞。鲜花采回后,扎成花塔、花轿,置于广场上。第二三天,开始“浇花”。
钹镲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都使用。我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铙和钹是两种乐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二者皆铜制,圆形金属板,中间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每副两片,相击发声。
葫芦萧又称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火塘就是室内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做饭。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称“火铺”。以前,火塘里立有三块石头,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都改用铁三脚架。主火塘里终年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取暖。
[阅读链接]
除了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有泼水节之外,佤族和布朗族也有这个节日。
其中,布朗族的泼水节在每年清明节后七天举行。节日第一天,全村寨青少年男女拿着竹盒、小竹篮前往河中捞沙,背回缅寺,在缅寺广场前堆沙祭佛。
第二天中午,全村老幼皆着新装,手持锥栗花、椿木树枝,齐集村头,青年击鼓列队前往缅寺,并把花朵、树条插于沙堆上,每天插花三至五次,夜间青年男女尽情欢唱,热闹非凡。
佤族泼水节的当日早晨,先是寨子带头人先打一枪清脆的火药枪,告知佤族泼水节开始。早餐后,佤族的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各自拿着工具去山涧舀山泉水,然后人们一边唱歌一边泼水。
除泼水外,这一天,佤族人还要举行打秋千、丢包、耍长刀、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