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学校的精神文化
- 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4522字
- 2021-05-31 09:36:02
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
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及政治观念等。从心理学视野出发,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映。研究表明,创建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中最深层的决定整个校园文化各方面的因子,是学校整体精神状态的体现。但究竟什么是学校精神文化?又怎样来看待和理解学校精神文化呢?我们认为,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及政治观念等。
学校精神文化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学校精神文化的性质、存在形态以及形成与发展的动态历程等不同角度来把握、认识和理解学校精神文化。
(1)先进性。
与其他社会文化相比,学校精神文化往往更能体现社会主流文化所代表的民主、科学、理性的价值规范,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进而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与时代精神的代表。由于学校的文化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因而使得学校精神往往表现为面向未来,既立足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不断追求新的理想,有时,还会表现出一种时尚性。此外,学校精神文化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学校文化不仅反映时代精神,在某些历史条件下,还起着引导、推动社会文化,成为新时代文化的先行者。
(2)稳定性。
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在不同的办学历史时期都会吸收各种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但是,从根本上讲,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变革实践中逐步发展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凝聚了学校文化传统的精华,并为学校及其成员引为自豪,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与稳定性。此外,学校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理想与行为准则,成为学校以及学校各类人群的精神支柱和参与学校生活的强大动力,形成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外部教育环境,使人们持续不断地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与统一,使学校精神文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到维系、巩固与持续发展。
(3)独特性。
学校精神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是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根本所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精神都有其共同之处,如求是精神、求真精神等。但由于不同学校间历史传统、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所在社区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就会使生活于不同学校的师生员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传统。
(4)内隐性。
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深深根植于学校文化的每个层面,根植于学校中各类人员的思想意识,并对个体的态度、价值、情感以及思想意识等持续不断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外观上表现为学校的教育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文化的这种内隐性使得它比制度文化更易于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纳。
(5)弥散性。
学校精神文化体现和贯穿于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之中,弥漫于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看似无形但却无处不在的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渗透与熏陶功能,处于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的青少年学生,置身于校园生活之中,毋用接受繁琐说教,便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学校文化对自己心灵的净化与情感的熏陶。
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文化传统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主体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为学校及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观念,也包括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等等。学校精神也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并内化为学校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和决定了学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感情、信念和观念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教育和塑造着学校成员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
学校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
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文化传统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主体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为学校及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观念,也包括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等等。
学校精神也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魁力的高度表现,并内化为学校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和决定了学校组织文化在思想、感情、信念和观念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教育和塑造着学校成员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学校精神文化影响和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历史上,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倡导“提倡新学、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精神,孙中山先生为中山大学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想以及在晓庄师范的办学实践,都从不同的方面开风气之先,凸现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现代学校精神应与时代精神和谐统一。我们所面临的知识经济社会使我们步人了一个全新的、伟大的时代,它不仅是一场科学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思想意识的革命,一场社会革命,一场社会生活方式的革命。它使得人们从重视物质价值转向重视知识价值,使人们真正看到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它促使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命题进行反思,传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被高新技术知识的作用所取代;它不仅要求人们从根本上革除“知识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不仅要求人们在政治学、社会学的意义上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要求人们在一般意义上从“人力资本”的意义上(如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所倡导的那样)来认识个人的教育投资收益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资收益,更是从知识价值在社会生产、社会服务中的日益重要的作用,知识价值从根本上引起社会价值、社会规范乃至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等角度,来重新认识知识与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这就是:知识经济对“智力资本”的热切呼唤。“智力资本”概念的确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与人的智能的呼唤,反映了社会对知识与人的智能的经济价值的广泛承认。人们已强烈地感受到根植于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又弥散于从社会思想到社会改革实践之中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正时时刻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这种时代精神的特征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的变化。时代变化的节奏加快,社会变化的幅度与强度增强,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周期缩短,打破了原有平稳缓慢的发展格局。这种时代精神要求人们立足变革,用发展的眼光,用未来时代的要求来看待今天的社会及其变化。
(2)多元的格局。世界和社会由于急剧的发展变化而变得多元、多彩,单一、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选择性俱增,成功与失败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它要求人们学会选择,通过选择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
(3)人的主体价值。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不断地高扬人的价值,呼唤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许多社会组织日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人的主体性问题不再是一个只有哲学家才谈论的话题。只有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己的追求的人,才能适应风云变幻的社会。
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支撑各个学校的精神支柱理应有所不同。但是,就学校精神的整体内容结构而言,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现代学校精神理应涵盖以下内容:
科学精神。科学旨在使人求真。现代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以科学的态度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因此,现代学校中的科学精神表现为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断追求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尊重和追求真理,不图虚名,拒绝空谈。这意味着不仅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更要掌握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民主精神。民主不仅是一种社会政治,一套政治运行方式,而且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和精神特征,是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民主生活的基本原则就是个体自觉尊重他人与集体的行为。历史上,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提倡新学、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气,给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和北京大学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学术空气,为新思想、新学科和一代新人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学校环境。现代学校高扬民主精神,学术民主依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民主的内涵已远不止于此,它遍及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职工参与决策、课堂民主管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生活的自主管理等诸多领域,民主精神成为现代校园生活的重要特征。
人本精神。从根本上讲,与体现人与物的关系的企业组织不同,学校组织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如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学校组织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一方面需要依托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又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之中的基本法则。
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团队建设是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法则。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教职员工的发展还是学生的发展,都需要弘扬团队精神。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某一方面的发展,更仅仅是于某一学科教师个人的成功。因此,在教师管理过程中,需要在尊重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劳动基础上,倡导群体协作,通过团结合作不仅可以使生活于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体会到群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而且可以使群体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充分发挥群体的整合力量。同时,也在这样一种团队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其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社会精神。现代学校不再是“象牙之塔”,而是一个与社会大系统紧密结合并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因此,现代学校精神理应弘扬一种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引导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价值,不断追求社会的民主太平、公正,成为社会变革的思想与人才高地。
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学校作为一个传递既存文化与知识的地方,不可避免地具有保守性的特征。但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日益加快的时代里,学校理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势,形成一种开拓进取、不断革新、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使广大师生员工在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在学校生活中,创新体现在学校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战略性持续发展上;体现在广大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和行动研究,实现专业发展上;体现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灵活掌握井综合运用各种新知识、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各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