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校园综合环境的建设

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校园交通、生活及文化设施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基础。学校没有旗台、旗杆,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无从谈起;自行车放置没有合适、固定的场所,校园的自行车必定如“游兵散勇”;没有足够的垃圾池(桶),要使学生不乱果皮、纸屑就不那么容易。作为学校,要搞好德育工作,应该不惜资金,健全校园的基础设施。

(1)完善生活设施,便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要有花坛等绿化设施,修建自行车放置场所,要硬化校园主干道,主干道旁要配有一定数量的垃圾桶,等等;寄宿学校要有标准化的学生宿舍,有足够的水源,有足够大的食堂、洗碗池等。齐备的生活设施,能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的养成。

(2)添置文化设施,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校园要有激发师生的奋进的校训,有提示学生注意的温馨标语,有宣传栏等;班级挂有国旗、贴有激发学生勤学奋进、多问多思的条幅,挂有名人画像等。根据学校的条件添置相应文化设施,可以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静物的熏陶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利用静物适当提醒、诠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就会相得益彰。

坚持不懈促使良好习惯养成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初中生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各方面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很有必要,也会很有成效。一方面能使学生个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根据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大过数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极少数习惯不好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大环境好了,极个别的就很容易教育了。德育环境建设,要重引导、重督促、重强化,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良好习惯的养成靠引导。

初一新生刚到校的头一个月,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利用向他们介绍初中生活的有关细节,带他们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做到“听钟声”、“叠好被”、“要排队”、“不乱叫”、“不乱抛”、“有礼貌”、“能谦让”、“防意外”,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抓紧时间、增强时间观念,我们强调学生每天起床钟响后5分钟能到班、下自习后也要在30分钟内能上床等。

(2)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督促。

中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每个学生都难免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这就要老师的监督。我校食堂有六、七百学生吃饭,而食堂很小、打饭的窗口又少,许多学生都想投机取巧插队。如果不加强监督,不但打饭的秩序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令他们形成做什么事情都不愿等待的坏习惯。为此每天进餐时间都有领导和学生干部值日。学生到班、入寝室、自习甚至作业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督促。

(3)良好习惯的养成需强化。

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使人终生受益,但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才能养成。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长期坚持,定期狠抓,适时放松,松弛有度,最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拓展渠道建设校园文化阵地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应立足于纯正的校风、和谐的人风、浓郁的学风的形成。而它们的形成不能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必须依赖一定的土壤。为了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我们积极开辟校园文化阵地,形成了多渠道、多时空德育体系。

(1)突出“一课”、“两会”、“一仪式”的主阵地地位。

每周2节的思想品德课、每周1次的班(团)会与升国旗仪式、每天1次的晨(夕)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突出它的主阵地地位,认真组织,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准备甚至有创意。我们要在这个主阵地上使学生有兴趣、有收获。

(2)发挥“文化长廊”、“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

学校的“文化长廊”、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文化长廊”、“学习园地”,让学生在“窗口”下,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

(3)开辟文学社、广播站等教育渠道。

以前缺乏师资与资金,创办文学社、广播站是纸上谈兵;现在的学校基本具备这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文学社、广播站的德育功能,开辟这些渠道,调动全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其中。创办文学社、广播台要高举表扬的大旗,以正面教育为主,树正气压邪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为师生展示才情的平台,又要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积极创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为内容服务。德育内容的本身往往对人要求与限制的较多,由于人自身的弱点,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其并不“感冒”。如果我们用单调的形式来讲解本来就不受欢迎的内容,肯定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兴味索然,这样的德育定会“事倍而功半”。因此,必须创新德育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

(1)抓住契机,搞好主题教育活动。

德育工作要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为了抓好主旋律教育,我们充分抓住“五四”、“十一”、元旦、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有利时机,通过开展征文比赛、红歌比赛、演讲比赛、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注重体验,组织实践教育活动。

品德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知其言更要观其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节约粮食与不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光对学生讲劳动的意义、粮食的来之不易等,苦口婆心、费尽口舌,也难见成效,不如让学生亲身体验。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打扫学校卫生、清除卫生死角义务劳动、帮助临近孤寡老人等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道德情操得到了升华。

(3)积极创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我们积极创新,开展了“希望之星”、“十佳文明中学生”、“十佳学校标兵”、“摘星比赛”、“文明寝室”等等评比创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觉悟有了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德育工作是一项关乎民族素质、民族未来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尽人意,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德育大环境不好。我们必须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从根本上营造一流的德育环境,提高德育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