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鱼类时代

当人们误以为“世界只有几千年历史”的时候,动植物的种类也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以为它们当初就是按现在这副模样被创造出来的。但自从人类发现了岩石记录并对此加以研究后,就不再抱有这种观点了。他们怀疑在岁月长河中,很多物种都发生了缓慢的变化和进化,这种怀疑进而演变成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即: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从无生代海洋中一些极为简单的原始生物,一些几乎没有组织的生物体,经过缓慢而持续的进化过程形成的。

生物进化的问题,如同地球年龄问题,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由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历史上曾有过一段时期将生物进化论思想视为与正统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格格不入的异端邪说。那个历史年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无论是正统天主教徒,还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抑或是伊斯兰教徒都自由地接受这种更新更开阔的观点,即万物同源的观点。地球上没有哪一种生物是横空出世的,一切生物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那些悠远得使我们的想象力都犯迷糊的时间鸿沟,生命终于开始从潮间带黏土中的一种萌动,渐渐进化成自由、强壮、有意识的生命体。

生物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是实实在在的个体,它们既不像块状和团状的非生物体,也不像无限静止的结晶体。它们具有非生物体所不具备的两个特征:能够摄入其他物质,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能够繁殖。它们会繁殖出与自身相似,但又有某些差异的新个体。每个生命体与其后代之间都存在着某些种族上的特殊相似性,但同时又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这一点上,无论哪一个物种,无论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是相同的。

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无法解释为何生物体的后代与母体之间既相似又存在着差异。看出此种相似和差异性与其说是科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常识,因为一旦一个物种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物种的特性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物种的任何一代中,总有大量的个体由于其个体的差异使得它们能更好地适应所处的新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个体的特性会使它们在新的环境中难以生存。总之,前者一定比后者存活的时间更长,繁衍更多的后代,从而使种族更兴旺,如此代代传承,这个物种的平均适应性就会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自然选择”。这一过程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的论断,还不如说是建立在生物繁衍与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一个必然的推论。在物种的演变、灭绝和保存的过程中或许有多种力量发挥着作用,但至今科学尚未能做出明确的回答。不过谁也无法否认自然选择这种自从有生命以来就存在的作用,否则的话,他要么是无视生命的基本事实,要么是缺乏基本的思维能力。

为数不少的科学家设想过生命的起源,而且他们的推想都颇为引人入胜,但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说法和令人信服的见解。不过几乎所有的权威人士都认同一个观点,即:生命起源于有光照的温暖的海洋浅水区的泥沙中,而后又随着潮水的涨落散布到海岸、潮间区和大海的开阔水域。

在最初的世界,潮激浪高,个体生命不断经受着毁灭性的打击,它们不是被潮水卷到岸上,被阳光烤焦,就是被潮水冲入深海,与空气、阳光隔绝而死亡。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生物向着各种落地生根或能攀附固定的方向发展,也促使它们长出外壳来避免迅速干燥。在最初阶段,生物是靠味觉的敏感来寻觅食物的,而对光的敏感又会帮助它们逃离漆黑的深海和洞穴,或从光线刺目、险象环生的浅海滩中逃生。

生物身上最初长出硬壳和甲胄只是为了防止自身的干燥,而非为了防御敌人的攻击。不过生物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就已进化出牙齿和爪子。

我们在前面已说到了远古海蝎子的个头,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里,海蝎子是生物界的霸王。后来,在古生代岩层中的志留纪时代(许多地质学家都界定这一时期大约在5亿年以前),一种有眼、齿,会游泳,更具生命力的物种出现了,这就是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最早的鱼类。

在岩层的下一纪层——泥盆纪时代,这些有脊椎的鱼类数量猛增。由于在这一时期鱼类非常繁盛,所以岩石记录的这一时期就被称为“鱼类时代”。如今这些鱼类早已在地球上灭绝,它们的形状类似于现在的鲨鱼和鲟鱼。想当初它们时而在水中穿梭,时而在水面上跳跃,时而在水草中觅食,时而又互相追逐捕食,给远古的海洋带来了新的生机。以我们今天的标准看,这些鱼类算不上很大,它们中很少有超过3英尺的,不过也有长达20英尺的庞然大物。

关于这些鱼类的祖先,我们无法从地质学上获得任何的信息。它们似乎跟之前的物种没有任何的关联。动物学家对这些鱼类的祖先有一番颇为有趣的见解,但这都是从对现存的、和其有亲缘关系的鱼卵的进化进行研究或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他们认为脊椎动物的祖先或许就是那些软体动物,或许是最先在嘴里或嘴巴四周长出牙齿般硬物的小个头游水生物。鳐鱼和角鲨的牙齿覆盖住上下腭,从嘴边开始,全身长满了齿状的鳞片。据地质学记录,当鱼类的齿状鳞发展成形后,它们就从过去藏身的黑暗中游向光亮的地方,这就是地质记录中见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