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猫指南:那些中国食材
- 毛峰 马祎
- 1076字
- 2024-11-01 12:55:35
科研数据
熊猫指南是一份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但又不仅仅是一份榜单。熊猫指南团队关注的是品质农产品背后的数据,如一款产品为什么好,怎么证明,消费者的感受是什么。
大家普遍认为,因为人们口味不一,众口难调,对农产品的品质进行定性分析太难了。其实不然,任何一款农产品的测评最终都可以得出一系列数据:一组机器的数据、一组专家的数据、一组消费者的感官评价数据。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一款农产品的品质就逐步被解构了,解构出性别、地域、年龄、收入不同的人群喜欢和讨厌的维度,这背后的技术是国际通用的感官评价技术(Sensory Evaluation Techniques)。
感官评价技术始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它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风味轮(Flavour Wheel),如大家可能听说过的红酒风味轮、咖啡风味轮、大米食味值。
熊猫指南通过建设标准化测评体系、建立快检实验室、组建消费者感官测评团队,同时与国内外顶尖的相关实验室合作,用科学的感官评价体系将模糊的好吃体验转化为精准的数字化信息,如什么好吃、哪里好吃、好吃程度如何等;通过感官评价技术和风味轮工具的应用,让好吃一目了然。
简单地说,熊猫指南采用国际通用的感官评价标准体系和标准方法,对品种繁多、产地各异、品质多样的粮食、水果、蔬菜、菌类、猪肉等食材进行品质测评,开发针对某个品类农产品的标准化评价方法,从外观、风味、口感、滋味、质地等感官指标中找出与好吃相关的评价维度,构建该品类农产品的熊猫风味轮。截至2020年年底,熊猫指南已经申请了30项熊猫风味轮专利,构建了属于熊猫指南的评价方法,同时,基于专利群布局,形成了熊猫指南评价优质农产品品质的“护城河”。
基于上述标准化评价方法和风味轮体系,熊猫指南对各个维度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创造了一把可以科学、准确评价农产品品质的尺子,实现了“科学定义好吃”。
获得科学、客观、准确的农产品品质评价数据只是第一步,让这些客观测评数据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熊猫指南团队需要完成的第二步。
一款农产品,当只有两个人品尝的时候,因为个人味觉喜好的不同,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品尝,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会得到这款农产品是否好吃的统计学规律,这样就能把是否好吃以及好吃程度讲清楚了。
当测评的人数继续增加,再结合品尝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就会形成若干大数据标签,这些标签既是这款农产品的商业卖点,也赋予了消费者知情权。
熊猫指南通过测试平台上消费者真实的喜好数据,对机器的测评数据进行校核,实现人机互证,用科学的方法和数据算法定义好吃,并不断校核和优化熊猫风味轮,最终建立起属于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好吃”话语权。